消能减震技术在某文化中心改造项目中的设计与应用
余明
浙江迪通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引言
我国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交汇处,地震频发,许多上世纪建造的公共建筑存在抗震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进行抗震加固改造。传统加固方法施工复杂,影响使用功能,而消能减震技术是一种新型抗震技术,通过设置消能装置耗散地震能量,加固效果好,对原结构影响小,某文化中心经鉴定不满足现行抗震规范要求,采用消能减震技术进行改造。
一、文化中心改造项目消能减震技术设计方案
(一)结构抗震性能评价与加固需求研究
该文化中心为五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面积 12000 平方米,通过现场检测发现梁柱节点构造不足、楼层侧向刚度分布不均,弹塑性分析显示在设防烈度地震下,第二、三层层间位移角超限,部分框架柱出现塑性铰。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确定采用消能减震加固方案,重点加固薄弱层,目标是满足 " 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的抗震设防要求[1]。
(二)消能减震装置的选型与布置优化研究
根据结构动力特性,选择粘滞阻尼器为主、金属屈服型阻尼器为辅的消能方案,粘滞阻尼器阻尼系数 800kN⋅s/m ,阻尼指数 0.3。金属阻尼器屈服力500kN,将 24 个粘滞阻尼器布置在 2-4 层外围框架,8 个金属阻尼器布置在楼梯间周围,经过优化分析,使得附加阻尼比达到 15% ,有效地降低了地震响应,满足了抗震性能目标[2]。
(三)减震结构体系设计及性能目标设定
创建“主体结构-消能器-支撑系统”协同工作体系,选用高强度螺栓与焊接组合连接,确定分级性能目标,小震时消能器处于弹性工作状态,中震时部分消能器开始耗能。大震时发挥全部减震效果,时程分析显示,改造之后罕遇地震下最大层间位移角降到 1/120,基底剪力下降 35% ,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需求,达到预期的性能目标[3]。
二、消能减震技术在改造工程中的实施应用
(一)消能器安装技术与质量控制研究
消能器安装属于改造工程的重要环节,对减震效果的达成有着直接的影响,施工技术要点包含精确的定位,牢靠的链接以及严格的质量把控体系。安装过程要利用精准度高的测量设备以保证定位准确,偏差需控制在毫米级别,连接节点是传力的关键之处。必须用强度高并且连接可靠的材料,质量控制覆盖整个施工流程,分成材料进场检查,过程控制和成品验收这三个部分,每一项工序都要创建起检验准则并形成台账,做到可追查[4]。
例如,实际施工时,先用全站仪、水准仪对预埋件位置精准放样,三维坐标偏差不大于 3 毫米。支撑框架安装时,用临时支撑固定,水平尺、铅垂线反复校正垂直度和水平度,消能器就位用专门吊装设备,缓慢平稳放到指定地方,连接螺栓按设计扭矩值分三次逐级拧紧,每个螺栓做标记,焊接由有证焊工操作,焊缝做外观检查和超声波探伤,保证焊接质量达到一级标准。
(二)既有结构改造与减震系统新增协调性研究
既有结构改造需妥善解决新旧体系的配合协调问题,改造前应全面加固原有结构,提升其承载能力以适应新增减震系统的需求,新增构件与原有结构的连接要可靠,既要保证传力效果,又要防止损伤原有结构。施工组织要合理安排,尽可能减少对建筑正常使用的干扰,装饰装修的处理既要考虑美观性,又要顾及功能需求,为后期检修留出余地,管线改造也要与结构改造同步进行,避免相互影响。
例如,具体实施时,先对原框架梁柱进行碳纤维加固,每根柱子贴三层碳纤维布,结构胶均匀涂抹,滚筒反复压实气泡。在消能器连接处,钻孔植入直径 25 毫米钢筋,植筋深度 40 倍钢筋直径,注满植筋胶后静置 72 小时,新增支撑采用型钢框架,抱箍与原柱连接,抱箍内衬橡胶垫层,避免应力集中,施工按楼层分区进行,每层施工周期不超过15 天,夜间开展噪音较大的作业。
(三)减震效果监测与性能验证评估
监测系统是检验减震效果并保障长久性能的关键途径,监测的内容涵盖结构动力响应、消能器工作状况以及环境振动这些参数,传感器布置时要覆盖到关键之处,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监测网络,数据采集系统须要有及时传送并自行报警的功能。凭借定期开展的测试与分析,评判减震系统的工作情况,创建起维护保养制度,保证系统长久稳定地运行,监测数据的分析结果会给以后的设计改良给予宝贵的经验。
例如,实际监测时,每层楼板中心和边角各放一个三向加速度传感器,共30 个测点,每个消能器两端装一个位移传感器,实时观测变形量,数据采集频率设成 100Hz ,经无线传到中控室。每月做一次环境振动检测,用脉动法测定结构自振情况,每季给消能器做一次外观检查,看静态位置有无偏移,每年检测时做小幅激振试验,在楼顶施加瞬时冲击荷载,记录结构响应衰减曲线,算出实际阻尼比。
结语
本文通过某文化中心改造项目,证实了消能减震技术在既有建筑抗震加固中具备可行性和有效性,依靠科学的设计手段和细致的施工管理,达成了结构抗震性能的明显改善。该项目取得成功的经验显示,消能减震技术有着加固效果佳,施工方便,对原结构影响小等优点,是既有建筑抗震加固的合适选择,以后要继续探究消能器的耐久性问题,充实设计规范,促使消能减震技术在更多工程中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涛 , 刘振文 , 胡雪瀛 , 等 . 消能减震技术在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抗震加固中的设计应用 [J]. 建筑结构 ,2022,52(S02):802-806.
[2] 郑建文 . 消能减震在某加固改造项目中的设计及应用 [J]. 建筑施工 ,2022,44(06):1186-1190.
[3] 黄能文 . 消能减震加固技术在某养老公寓改造中的应用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24(14):79-81.
[4] 邬险峰 , 李成 , 胡伟 . 抗震性能化设计在某医院改造加固中的应用 [J]. 建筑结构 ,2024,54(21):57-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