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超高层建筑结构风荷载响应与控制策略研究

作者

周欢

海南泓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一、风荷载响应分析方法

1.1 风荷载分析中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

在超高层建筑风荷载响应分析当中,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非常关键,通过搭建精准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工程师就能模仿风在建筑表面的流动情形,预估风荷载给结构带来的影响。以大涡模拟为例,它可捕捉到风流里的大尺度涡旋,进而更为精准地评判风荷载对超高层建筑的动力回应。在针对上海中心大厦展开研究的时候,数值模拟技术被用以剖析不同风向和风速之下的风荷载效应,研究显示,此建筑在设计风速下的最大位移只有结构高度的1/500,这体现出数值模拟技术在预估和掌控风荷载方面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

1.2 实验方法与风洞试验

超高层建筑风荷载反应分析过程中,实验方法及风洞试验是检测数值模拟技术精准性的主要步骤,借助风洞试验,能够模仿真实风环境给建筑模型带来的影响,进而获取准确的风荷载信息。如使用比例为 1:200 的建筑模型,当风速达 15 米每秒的时候,开展试验就能看到建筑表面压力分布情况以及流场变动状况,这些信息对于评判结构动力反应十分重要,因为它们可体现风振效果怎样影响建筑的舒服程度与安全性,风洞试验通过累积实验数据并加以分析,给超高层建筑的风荷载把控策略提供了坚实的根基。

二、结构风荷载响应评估

2.1 结构动力响应

关于超高层建筑风荷载响应分析,在该类建筑的风荷载响应分析中,结构动力响应分析占据着十分关键的位置,它主要针对的是建筑物在风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动力学方面的情况,诸如建筑结构在风力之下产生的位移、速度以及加速度等方面参数随时间变化的状况。像是一座 300 米以上高的超高层建筑物当遇到较强烈的风吹袭之时,建筑物最顶端位置上的位移有可能达到几米,如果这类动态的反应无法得到有效约束与限制,必然会对这座大楼的安全使用及使用者所感受到的舒适性构成极大影响。通过精准构建起相应的结构动力模型,便能够较为贴近实际情况地对风荷载施加在建筑结构上后的反应情形进行仿真模拟,进而对建筑的动力学特性作出较为可靠的估计评估。

2.2 风振效应与舒适度评估

在超高层建筑风荷载响应分析当中,风振效应以及舒适度评判乃是保障结构安全并保证使用者体验的关键部分,风振效应一般指的是风力对建筑结构引发的振动情况,如果这种振动没有被加以约束,就有可能造成结构疲劳乃至毁坏。结构动力响应分析可以预估并评判在各种风速和风向作用之下建筑的动态表现。通过创建精准的分析模型,像有限元模型,就能模仿建筑在风荷载影响下的动态反应,从而评判建筑的振动状况。舒适度评判常常参照国际标准ISO2631-1,此标准供应了人体对振动的反应以及舒适度的量化手段,在实际案例当中,上海中心大厦的风振效应和舒适度评判就运用了先进的数值模拟技术同风洞试验相融合的办法,保证了结构设计既安全又合乎人体工程学要求。

三、风荷载控制策略

3.1 主动控制技术

在超高层建筑风荷载响应分析与控制策略的研究当中,主动控制技术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主动控制技术依靠实时监测建筑结构的动态反应,再借助先进的控制算法给结构施加反作用力,从而削减风荷载带给建筑的冲击,像采用主动质量阻尼器(AMD)系统,在遭遇风荷载的时候,能通过调整附加质量的运动来抵消结构的振动。在一座高度超出 300 米的超高层建筑上,研究人员装上 AMD 系统以后,就注意到结构在强劲风力作用下的最大位移缩减了大约30% ,明显改善了建筑的稳定程度和居住者的舒适感受。主动控制技术要依靠精准的分析模型和先进的控制策略,在设计环节,工程师会采用 CFD 模拟技术并联合风洞试验数据,创建起可精确预估风荷载对建筑影响的模型,之后再凭借控制理论,比如线性二次调节器LQR 或者模糊逻辑控制等,去设计控制算法,从而保证在各种各样的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的反应都能够被有效控制起来。在实际应用当中,振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案例显示出它在削减风振现象方面的巨大可能性。如某国际知名超高层建筑就用到主动控制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及时观测风速以及建筑物的响应,进而动态调节阻尼器的输出力,如此一来便有效地控制了风引发的震动,在把控制前后相关数据加以比较之后,研究人员注意到,那栋大楼在遭遇强风状况时的抖动程度下降了 40% 以上,这极大地提升了结构的安全性与居住者的舒适感。

3.2 被动控制技术

在超高层建筑风荷载响应分析与控制策略研究方面,被动控制技术是削减结构风振响应的关键方法,应用十分普遍且成效明显。被动控制技术包含调谐质量阻尼器、液体阻尼器、隔振支座等,这些技术通过加大结构的阻尼比或者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从而削减风荷载给建筑带来的影响。如调谐质量阻尼器会在结构顶部安装一个或者更多质量块,然后用弹簧和阻尼器同主体结构相连接,以此来削减风引发的振动。液体阻尼器依靠流体动力学原理,使用控制流体在管道里流动的方法来吸收和耗散能量,它的设计和应用要借助精确的流体动力学模型和实验验证,被动控制技术的设计和执行,既要顾及结构的动态特性,又要结合风荷载的统计特性,风速谱,风压分布等等,这样才能做到控制效果的最佳化。

四、案例研究与应用

4.1 超高层建筑风荷载控制典型案例

超高层建筑风荷载控制策略研究当中,案例分析是了解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关键,台北 101 这栋建筑在设计时就考虑到风荷载的影响,采用先进控制技术保证结构安全和舒适度,选用调谐质量阻尼器作为主动控制技术之一,这种阻尼器可以减小风振效应,提升建筑的抗风能力。在风洞试验期间,借助模仿各种风速、风向对建筑产生的影响,研究人员可以准确预估并评价风荷载给结构带来的动态反应,按照模型分析,台北 101 在强风作用下的位移被控制在了设计许可范围之内,证明了控制策略有效。

4.2 控制策略的实际效果评估

超高层建筑风荷载控制策略实际效果评价时,研究者们常常会采用多种方法以保证数据准确性和策略有效性,比如比较主动控制技术应用前后风振响应数据,就能清楚地看到主动控制技术明显削减了结构位移和加速度。某项研究指出,在特定风速状况下,应用主动控制技术的超高层建筑,最大位移可削减30% 以上,这极大改善了建筑的稳定性和居住者的舒适度。被动控制技术,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应用也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得到证实,在一个案例里,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加入让建筑在风荷载影响下的振动频率和结构固有频率错开,从而减小了共振现象,提升了结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姜磊 . 高层建筑结构风荷载及其动态响应研究 [J]. 新材料·新装饰 ,2025,7(15):114-117.

[2] 白硕 , 赵利军 , 赵娜 , 孟秋燕 . 荷载作用下超高层建筑结构风荷载响应仿真 [J]. 计算机仿真 ,2024,41(9):243-246+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