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路径探究

作者

简玉培

江苏金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11600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外包施工作业安全管理的通知》,要求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发包单位对承包单位的安全承担统一协调、管理职责。同时提出了“五个一律”准入机制和交叉作业公司级领导专攻负责制。还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标准》(GB/T50720-2025),由原来的强制性国家标准 GB50720-2011 改为推荐性国家标准。随着相关政策的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朝着系统化、数字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不过实际管理中依然存在着传统管理遗留的问题,因此需要制定标准化安全管理对策,把握政策方向、合理应用管理技术、加强安全培训,有效保障建筑工程现场施工质量。

一、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与政策

虽然国家及地方层面持续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但实际应用中面临着不小的挑战:(1)法规执行“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法律法规的严格执行是保障施工安全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中,“以包代管”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中小型项目或私人工程中,部分政策修订后与其他标准的衔接存在不足,比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标准》更改为国际标准后,与《建筑防火通用规范》等标准的衔接需要企业有更全面的理解,但部分企业的掌握不足。(2)监管体系覆盖范围较小。虽然“逐企业、逐项目、逐设备”精准排查的要求被强调,但监管力量无法全面覆盖施工现场各个方面,特别是隐蔽性强、工期短的项目,日常监督检查存在着对安全隐患探查不细、不全的问题。

(二)安全管理技术

安全管理技术近年来得到积极的创新,但具体应用中面临着不小的瓶颈:(1)就是应用参差不齐。“智慧工地”及相关技术在大型国企承担的重点项目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发挥不错的管理效果。然而,很多中小型建筑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等原因,应用能力不足,依然高度依赖传统的人工巡检模式,存在工作效率低、隐患漏检率高、风险滞后的问题。(2)数据孤岛现象。即便采用了多种数字化管理系统项目中,安全、质量、进度、人员等系统往往独立运行,数据难以互通共享,存在“信息孤岛”的问题。从而极大程度阻碍了对项目安全情况的全局性、关联性的分析与预警,难以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1]。

(三)安全培训

有效的安全培训是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但在培训中依然存在一些痛点:(1)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部分安全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泛化,未能紧密结合具体项目的实际风险点,导致工人在面临真实复杂的施工现场时,经常会有迷茫、不知所措的情况,意味着培训并未有效的将内容转化为实际能力。(2)培训效果评估流于表面。很多培训过于重视学时和参与率,但培训后的考核与评估缺乏重视,培训后的员工的安全意识是否得到提升、安全技能是否充分掌握,都必须通过评估才可以判定,而评估的缺失是影响培训效果的关键因素。

(四)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文化是潜移默化影响员工安全行为的深层原因,很多项目部的安全文化建设停留在挂标语、开例会、贴海报的层面,无法真正将“安全第一”的理念内化为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同时,安全文化建设往往局限在项目内部,缺乏与员工家庭、社会的有效联动,近期推出了“安全家书”“亲情安全故事会”等通过亲情纽带强化安全意识的方式是不错的尝试,但尚未形成成熟的机制,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标准化路径的构建

(一)作业环境标准化

首先,现场布局标准化。采用“永临结合”和“分区管理”的原则,施工前利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总平面布置模拟,确保现场布局的合理性。通过“四区”分离措施,严格划分办公区、生活区、作业区和材料堆放加工区,并且采用装配式围挡进行物理隔离;设置贯穿全场、宽度超过 4m 的环形消防通道,并且设置人行安全通道,保证在施工现场畅通无阻;所有洞口、电梯井、楼梯临边等一律采用标准化的防护栏杆,统一高度、颜色,确保安装牢固 [2]。

其次,安全设施与标识标准化。根据《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等国家标准,实现从材质、尺寸到颜色的全面统一。采用“三宝”标准化:安全帽按工种分色管理、安全带满足统一高挂低用要求、安全网符合国际阻燃要求;危险源、消防设施的位置和安全操作规程需要通过图文并茂的标准化标牌进行指示。

(二)工序安全标准化

工序安全标准化是施工过程控制的关键,可保障每项操作都有章可循。首先,作业程序标准化。为所有高风险作业编制标准作业程序(SOP)和安全检查清单。做好危大工程闭环管理,对模板支撑、深基坑、脚手架、起重机械安拆等,编制专项施工方案,通过方案交底→现场实施→验收挂牌→日常巡检的全流程标准化闭环管理。对动火作业、有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等实施标准化作业许可票制度,明确危险因素、安全措施、监护人和有效期,现场核查无误后方可施工。其次,积极采用工具化、定型化、装配化的安全设施和施工工艺。推广“工具化”设施,比如采用承插型盘扣式脚手架代替传统钢管脚手架,确保连接标准化,确保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推广铝膜、装配式建筑,将大量高空、高危现场作业转化为地面或工厂内的标准化生产,从源头上降低风险。

(三)安全责任分工标准化

建立从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到施工总包、各分包单位乃至班组和个人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在项目开工前,公司与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与各部门、班组以及作业人员逐级签订标准格式的《安全生产责任书》,明确具体责任范围和考核标准。将施工现场划分为若干网格,每个网格设立网格安全员,负责相应区域的安全检查,在发生问题时可找到责任人[3]。

(四)安全意识教育标准化

构建分级、分类的标准化培训课程体系,将公司、项目部、班组三级安全教育内容制作成课程视频、PPT 和试卷,确保核心知识传递的一致性和全面性。构建标准化VR 安全体验馆,让工人沉浸式体验高空坠落、物体打击等事故后果,并且观看消防灭火、安全用电等标准化操作,强化记忆。推行标准化的班前安全会,采用三查(查身体、查防护、查情绪)、三交(交任务、交风险、交措施)的固定流程,留存影音录像存档。

结束语

通过构建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标准化流程,能够在施工现场给予清晰的指引、明确相应的责任,让安全行为成为习惯,提高施工现场安全,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安兴龙 .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措施 [J].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2025(2):081-084.

[2] 魏向华 . 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临时设施标准化管理对策 [J]. 石油化工建设 ,2025,47(6):11-13.

[3] 张锦汉 , 殷胜利 , 王俊峰 , 常化太 . 行为安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24(8):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