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场集电线路故障定位与保护技术研究
潘存瑞
甘肃中电瓜州风力风电有限公司 甘肃省酒泉市 736100
引言
风电场集电线路作为汇集风机电能并输送至升压站的重要通道,其运行状况与风电场发电效益密切相关。集电线路故障可能引发的影响不容小觑。单条线路故障可能致使 5-20 台风机暂时停止运行,涉及约 20-100MW 的发电容量。若故障定位不够及时,导致停机时间延长,损失将进一步扩大。由此可见,探索更为高效、精准的集电线路故障定位与保护技术,对减少风电场运营损耗、确保新能源稳定供应具有积极意义。
1 风电场集电线路故障类型与特性分析
1.1 主要故障类型及成因
电力线路常见故障类型及特性如下:单相接地故障最为频发,占比达 60% -70% ,主要因线路绝缘老化、树木触碰或雷击致使绝缘子闪络引发,会造成故障相电压降低,非故障相电压升高,存在绝缘击穿扩大故障的风险;相间短路故障占比 15%-20% ,多由线路覆冰引发导线舞动短路、异物缠绕或施工误操作导致,短路电流可达数千安培,易烧毁线路与设备,造成长时间停机;断线故障占比 5%-10% ,常因强风致导线疲劳断裂、覆冰过重或杆塔倾斜拉断,不仅导致线路开路使风机电能无法输送,断线端还可能引发接地或短路等二次故障;绝缘劣化故障同样占比 5%-10% ,在长期高湿、盐雾环境下电缆绝缘层老化,伴随局部放电,故障初期无明显征兆,逐渐发展为接地或短路,隐蔽性强且排查困难。
1.2 故障特性:干扰多、暂态复杂、地形影响大
风电场集电线路故障信号具有显著特殊性,致使定位与保护难度增大。具体体现在:暂态信号复杂,风机输出电能含以3 次、5 次谐波为主的谐波,故障时暂态电流叠加谐波,使信号特征不明显,如单相接地故障的暂态电流峰值易与风机谐波电流混淆,传统方法难以区分;干扰因素多,陆上风电受雷电、沙尘、树木摆动影响,海上风电受海浪、盐雾、台风干扰,可能导致故障信号衰减或畸变,某海上风电场就因海浪冲击,故障信号传输损耗达 30% ;地形影响显著,山区风电场集电线路沿山坡敷设,存在陡坡、沟壑,信号(如行波)传播时因地形反射产生折射、衰减,定位误差增大,而海上风电场线路敷设于海底,海水导电率影响信号传播速度,传统行波法定位精度下降;故障点分散,集电线路多为“一主多支”结构,一条主线连接多个风机,故障可能发生在主线或分支线,增加定位复杂度,某风电场就因分支线故障,传统阻抗法误判为主线故障,排查时间延长3 小时。
2 风电场集电线路故障定位技术研究
2.1 传统改进型定位技术
传统技术以“阻抗法、行波法”为核心,通过改进算法提升精度与适应能力,适用于地形相对简单的陆上风电场。其中,改进阻抗法基于“故障点到测量点的阻抗与距离成正比”,采集线路首端(升压站侧)电压、电流计算故障阻抗推导故障距离;适用于陆上平坦地区风电场单相接地、相间短路故障定位,某陆上风电场应用后定位误差从 1.2km 降至 500m ,排查时间缩短 1 小时,但受线路参数变化影响大,在海上风电场定位精度下降。改进行波法则利用故障产生的暂态行波,通过采集行波到达线路首末端的时间差结合传播速度计算故障距离;适用于陆上山区、海上风电场短路、断线故障定位,某海上风电场应用后定位误差从 800m 降至 300m ,故障定位时间从 2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不过依赖高精度时间同步,信号弱时行波识别困难。
2.2 新型传感型定位技术
新型技术通过部署专用传感器(光纤、电流互感器)直接监测线路状态,适用于复杂地形、恶劣环境(如海上、山区)。其中,分布式光纤传感法(DOFS)是在集电线路电缆内或架空线旁敷设分布式光纤(如石英光纤),利用“光的瑞利散射、拉曼散射”,实时监测光纤沿线的温度、应变变化,故障时(如短路)电流产生焦耳热,导致光纤温度升高;断线时线路张力变化,导致光纤应变异常,通过温度 / 应变异常点定位故障。而电子式电流互感器(ECT) + 暂态量法,鉴于传统电磁式互感器受饱和影响,暂态信号采集精度低,ECT 采用“霍尔效应”或“光学原理”,精准采集故障暂态电流、电压信号,结合暂态量法(如基于暂态电流极性、谐波分量),识别故障类型与位置;其具有暂态信号采集精度高(电流误差 ⩽0.5% ),可捕捉微弱故障信号(如高阻接地故障),体积小、重量轻,适用于海上风电狭小空间安装等优势,适用于陆上 / 海上风电场高阻接地、绝缘劣化故障定位场景,某风电场用 ECT 替代传统互感器后,高阻接地故障识别率从 60% 提升至 95% ,定位误差 ⩽300m ,不过存在 ECT 价格高(单台成本超10 万元),需与现有保护装置兼容的局限性。
3 风电场集电线路故障保护技术研究
3.1 传统保护技术改进:适应风电场特性
传统保护中的过流保护和零序保护在应对风机谐波、故障信号干扰方面存在不足,需进行改进。过流保护基于“故障时电流增大”原理,通过设定电流阈值实现跳闸,但传统过流保护易受风机启动电流、谐波电流影响而误触发。零序保护针对单相接地故障,通过采集零序电流(三相电流矢量和),超过阈值时跳闸,传统零序保护对高阻接地故障灵敏性低。改进后的零序保护采用“暂态零序电流保护”,采集故障暂态零序电流,利用小波变换提取暂态分量,提高对 10kΩ 等高阻接地故障的灵敏性,海上风电场还引入“零序电压补偿”修正海水电容导致的零序电压偏差,适用于单相接地故障保护,某风电场改进后高阻接地故障保护灵敏性从 50% 提升至 90% ,故障切除时间 ⩽0.2 秒。
3.2 新型保护技术:基于暂态信号与多技术融合
新型保护技术通过暂态信号与传感数据,在复杂风电场实现快速可靠保护。其中,暂态量保护基于故障暂态信号特征(如行波极性突变)跳闸,动作时间⩽10ms ,不受谐波与负荷电流干扰,在海上 / 山区风电场短路保护中,将故障切除时间从 50ms 缩至 8ms ,减少百万损失;纵联保护借助通信通道交换线路两端故障信息判断区内故障,采用“主从纵联”适配多分支线路,实现 100% 选择性,使某风电场越级跳闸率归零,故障切除 ⩽30ms ;保护与定位协同技术则通过硬件集成与数据共享,让保护装置与定位系统联动,跳闸同时推送故障位置,将某风电场故障处置时间从5 小时压至1.5 小时,降低75 万元停机损失。
结束语
风电场集电线路故障定位与保护技术的适配方案,或可依据其“环境恶劣、地形复杂、信号干扰多”的特性展开探索。面对复杂场景,引入 AI 辅助手段或许有助于提升定位精度。展望未来,随着行波、光纤、AI 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以及 5G 与边缘计算的协同发展,再加上低成本技术的不断突破,风电场集电线路故障定位与保护技术有望逐步朝着精准化、速动化、智能化、低成本化方向迈进,进而为风电场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推动我国新能源产业迈向更高质量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 高兴 , 王晓东 , 刘颖明 . 基于稀疏信息差值的集电线路故障精准定位方法 [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4,52(17):85-93.
[2] 沈曙光 , 赵逸凡 , 谢万顺 , 等 . 风电场集电线路隐患预警及故障精确定位技术 [J]. 电力设备管理 ,2024(10):137-139.
[3] 李超 . 多 T 接风电场集电线路自动巡检系统研究与设计 [J]. 自动化应用 ,2024,65(1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