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基地的实践探索与路径优化
莫非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党建与思政教育基地的建设运行,为新时代民办高校以党建引领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具象样本。本文基于该基地实践,梳理其建设逻辑、运行成效与发展路径,为同类高校提供借鉴。
一、基地建设的核心定位与党建引领逻辑
党建与思政教育基地的建设,始终以党建为根本统领,构建起“历史叙事—价值传导—实践育人”的一体化框架。
从空间与主题设计来看,基地于 2023 年 9 月落成,布展面积约 1900 平方米,以“薪火相传、凝心铸魂”为核心主题,通过序厅、多功能厅及“开天辟地”“ 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四个展区,系统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这种以党史为主线的空间叙事,本质上是党建引领下对“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这一根本问题的回应,与党的二十大“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要求形成精准呼应,彰显了民办高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自觉意识。
从功能定位来看,基地突破传统展馆的静态展示属性,将党建引领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百年党史的场景化呈现,帮助青年学生从历史维度理解党的初心使命,进而坚定理想信念。正如基地建设的初衷所示,其目标是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引导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一定位既体现了党建工作对思政教育的方向指引,也凸显了民办高校以党建促育人的实践逻辑。
二、基地赋能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
通过多元化的实践设计,使党建与思政教育基地成为连接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的关键纽带,形成了可复制的运行模式。
课程实践的场景化转化是基地的核心功能。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的领导通识教育》等课程融入基地场景,通过“真理的味道”“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等展陈内容,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历史场景。例如,在“翻天覆地”展区,学生通过星城长沙“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展陈,直观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逻辑,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体验的深度融合。
主题活动的分层化开展拓展了育人维度。基地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活动:面向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党史专题参观学习,强化其政治认同;面向全体学生举办“第一届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推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的角色转变;面向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深化党性教育。截至目前,累计参与师生超 上万人次,形成了覆盖各层面的育人格局。
资源辐射的社会化延伸体现了协同效应。基地不仅服务于校内教学,更主动对接社会需求:接待麓谷街道向阳社区、延农社区等社会团体 2000 人次,成为社区红色教育的重要平台;接待湖南警察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岳麓区第二小学等院校师生 2000 余人次,为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提供实践载体。这种“校内 + 校外”的辐射模式,使基地从学校思政教育阵地升级为区域性红色文化教育平台。
三、基地建设的实践成效与社会认可
党建与思政教育基地的运行成效,通过多方评价与实际影响得到充分印证,彰显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价值。
1. 育人成效获得上级肯定。基地建设得到湖南省政协、省委教育工委等部门的高度认可:省级领导评价其“党建工作有品牌、思政课教学有创新、教学教研工作有特色”,认为其是“党的教育方针在民办教育领域落实落地的生动体现”;省委教育工委将“湖南省两新领域标杆党组织”授牌仪式设于基地,进一步印证了基地在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中的标杆意义。
2. 社会影响通过媒体广泛传播。基地相关活动被新湖南、红网、三湘都市报等主流媒体报道,其创新实践获得社会各界关注。这种媒体传播不仅扩大了基地的影响力,更彰显了社会对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成效的认可,为同类高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样本。
3. 党建与思政融合的模式创新具有示范价值。基地的实践打破了民办高校思政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困境,通过党建引领整合党史资源、社会资源与校内资源,构建了“党建 + 思政 + 实践”的融合模式。这种模式既强化了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又解决了思政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为民办高校破解党建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提供了实践方案。
四、从 " 有" 到 " 强" :基地建设的优化路径与未来展望
明确了基地从“存在”到“卓越”的发展方向,其规划体现了民办高校思政教育基地的进阶逻辑。
1. 资源转化机制的深化是核心抓手。学校计划组建“红色文化资源教学科研开放利用教育团队”,推动教师系统研究展陈内容,开发系列校本教材与教学案例,将“中国共产党章程”“ 改革开放历程”等展陈元素转化为教学资源。同时,聚焦湖南本土红色资源,以“小人物 ”“小故事”“ 小变化”为切入点,打造“校内红色研学路”,并联动校外红色场馆构建“校外红色践学路”,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2. 育人模式的创新升级是关键突破。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邀请党史专家、时代楷模等开展专题讲座,提升理论深度;组织学生赴红色遗址开展实地践学,增强体验感,打造立体化“行走的思政课”。同时,主动融入“三湘四水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区域内高校、中小学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3. 育人体系的系统化构建是长远目标。基地将进一步发挥“序厅—展区—多功能厅”的空间协同效应,将党史教育与专业教育、社会实践相结合,推动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通过建立常态化运行机制,使基地从“活动场所”转变为“育人中枢”,最终构建起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大思政”育人体系,为民办高校党建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结语
党建与思政教育基地的实践表明,民办高校通过党建引领盘活思政教育资源,能够有效破解思政教育形式化、碎片化问题。其经验启示我们:唯有坚持党建引领不动摇,聚焦育人实效不松懈,创新方式方法不停步,才能使思政教育基地真正成为凝心铸魂的重要阵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莫非,女,(1986, 10- ),硕士研究生,汉族,湖南省祁阳市,讲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