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施工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

作者

郭婷婷

新疆秦能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00

1 电力工程建设中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1.1 保障电力供应的稳定性

电力工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电力供应的稳定性。高质量的电力工程能够减少设备故障和停电事故的发生,确保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满足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用电需求。

1.2 提高工程使用寿命

良好的施工质量能够延长电力工程的使用寿命,降低工程的更新和改造频率,节约建设成本和资源。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2 电力工程建设中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2.1 设计阶段

根据技术复杂性,进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大型或复杂项目可增加技术设计阶段。在设计过程中,组织专业设计人员进行现场勘查,记录现场实际情况,确保设计方案符合实际需求。同时,加强设计图纸的内部评审,邀请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对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及时发现和解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设计质量。

2.2 材料采购

2.2.1 建立严格的材料采购标准

在选择材料供应商时,应考察其资质和信誉,确保其提供的材料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优先选择具有良好口碑和稳定供货能力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2.2 加强材料入场检测

材料入场后,必须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所有材料均达到设计要求。检测内容包括材料的规格、型号、质量证明文件等,对关键材料还应进行抽样检测和试验,如水泥的强度、钢筋的力学性能等。只有检测合格的材料才能允许进入施工现场使用。

2.3 施工过程

2.3.1 加强施工人员培训

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确保其掌握必要的施工技术和工艺规范。培训内容应包括安全操作规程、施工质量标准、应急处理方式等,提高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同时,鼓励施工人员参加技能竞赛和交流活动,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施工经验和技术。

2.3.2 强化现场管理

现场管理人员需定期巡查施工进度和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建立施工日志,记录每个环节的工作情况,确保信息透明,便于后续的质量追溯。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识,对危险区域进行隔离和防护。定期对施工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2.3.3 严格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进行操作,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都需进行质量检查。例如,在基础混凝土浇筑时,要控制好浇筑的厚度、平整度以及振捣的密实度,确保基础强度达标。对于隐蔽工程,如电缆敷设、接地装置安装等,必须在隐蔽前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2.4 竣工验收

2.4.1 全面检验工程质量

在工程竣工阶段,进行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重点检验技术薄弱环节和隐蔽工程。组织专业的验收团队,按照验收标准和规范对工程进行全面检查,包括工程质量、设备性能、安全设施等方面。

2.4.2 及时整改问题

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查,确保工程整体质量符合要求。只有通过竣工验收的工程,才能交付使用。

3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3.1 风险识别

在项目启动阶段,通过调研资料、专家访谈和现场考察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项目可能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信息。包括技术风险,如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技术难题等;设计变更风险,如因用户需求变化或现场条件调整导致的设计变更;施工风险,如施工安全事故、施工质量问题等;环境与社会风险,如自然灾害、周边居民反对等;政策与法规风险,如政策调整、法规变化等;供应链风险,如材料供应不及时、设备质量问题等。

3.2 风险分析

3.2.1 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估其发生的可能性与潜在影响。采用概率 - 影响矩阵、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等工具,量化风险等级。结合历史数据和项目特性,建立风险概率模型,计算各风险的发生概率及其对项目成本、工期和质量的影响。

3.2.2 确定风险优先级

依据分析结果,结合项目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管理目标,对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设定风险阈值,将高风险和中风险区分开来,明确应对重点。通过风险矩阵图形化展示风险等级,帮助项目管理团队聚焦关键风险点。

3.3 风险应对

3.3.1 制定具体应对措施

针对不同风险类别,制定具体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风险避免、风险转移、风险减缓和风险接受。例如,对于技术风险,可以通过加强技术研发和引进先进技术来避免;对于施工风险,可以通过购买工程保险将部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对于设计变更风险,可以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和加强设计管理来减缓其影响;对于一些不可避免且影响较小的风险,可以选择接受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3.3.2 结合多种手段降低风险

结合合同条款设计、技术方案优化、施工组织调整、保险和合同管理等手段,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或减轻风险后果。在合同条款中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合理分担;优化技术方案,提高工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调整施工组织,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和资源,避免因施工组织不当导致的风险。

3.4 风险监控

3.4.1 建立动态监控体系

建立风险动态监控体系,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持续跟踪风险变化。安排专人对施工现场进行日常巡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上报。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安装施工现场监控摄像头、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等,对关键施工部位和作业环节进行实时监控,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4.2 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

根据风险监控的结果,及时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如果发现某些风险的发生概率或影响程度发生了变化,应重新评估风险等级,调整应对措施。同时,对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不断改进风险管理方法和流程。

4 结束语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施工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确保工程顺利进行、保障电力供应稳定和安全的重要保障。通过在设计阶段加强选址和可行性研究、严格控制设计质量,在材料采购环节建立严格标准、加强入场检测,在施工过程中加强人员培训、强化现场管理、严格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在竣工验收阶段全面检验工程质量、及时整改问题,能够有效提高电力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通过风险识别、分析、应对和监控等风险管理策略,能够识别、评估和应对潜在风险,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员和财产安全。在未来的电力工程建设中,应不断加强施工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提高电力工程的建设水平和质量,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琛 . 配网 LF 线路改造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D]. 山东大学 , 2023.

[2] 陆立国 . 探讨输电线路施工质量通病治理策略 [J]. 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 , 2023, 7 (10): 154-157.

[3] 徐颖. 基于电力基建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J]. 电气技术与经济,2023, (08): 246-247+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