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化工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运用

作者

曹子妍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 110031

引言

中学物理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其实验教学始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存在两大现实问题:一是部分实验因器材限制难以开展,二是力、热、光等抽象概念学生理解困难。而数字化工具为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新思路。

一、数字化工具的教学优势

(一)虚拟实验补充真实操作

虚拟实验软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 PhET 仿真平台为例,该工具内置的电路模拟模块允许学生自由调整电源电压、电阻阻值等参数,实时观察电流表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中,传统实验室常面临器材损耗、数据误差大等问题,而虚拟环境中学生可无限次重复连接电路,系统会精确显示每次操作的电压电流乘积值。对于透镜成像实验,学生通过拖拽虚拟光具座上的凸透镜,能立即看到成像性质随物距变化的完整过程,包括实像虚像的转换临界点。这种可视化操作不仅规避了实验室光具座调平耗时、蜡烛火焰不稳定等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聚焦物理规律本身。

(二)动态演示突破理解难点

动态可视化工具为解决物理概念抽象性问题提供了技术路径。Geogebra 在讲解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能同步生成物距、像距、焦距的数值关系表,当学生拖动物体滑块时,软件自动绘制对应的像点位置,并标注放大率计算公式。这种动态关联展示比静态挂图更直观呈现物近像远像变大的规律。AR 技术则通过手机摄像头将虚拟信息叠加到真实场景,比如在讲解摩擦力时,扫描课桌表面的木块后,屏幕上会实时显示不同拉动方向时的摩擦力箭头标识,其长度和方向随施力角度自动调整。对于光的折射现象,通过交互式动画展示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偏折过程,配合斯涅尔定律的公式推导,帮助学生建立几何光学与数学表达的对应关系。这类工具的关键价值在于将传统教学中需要想象的空间关系转化为可直接观测的视觉元素,但需注意控制动画速度,确保学生能跟上思维节奏。

(三)智能系统支持分层教学

智能教学平台通过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化教学。例如在浮力章节,系统向不同水平学生分别推送称重法计算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应用、浮沉条件综合判断等差异化题目。教师后台可查看全班各知识点的掌握热力图,红色标注的高频错题如液体压强与容器形状的关系,往往需要课堂重点讲解。平台内置的错题归因功能可以统计错误选项分布,比如发现多数学生误选串联电路电流处处不等,说明需要重新强化串联特性演示。系统还能根据作答时长识别思维卡点,如学生在滑轮组省力判断题停留过久,会自动推送相关微课视频。这种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一刀切的教学困境。

二、课堂融合的三个维度

(一)课前预习:问题驱动式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有效的预习应当超越简单的知识预习,转变为认知结构的预先搭建。数字化预习工具通过创设交互式学习环境,能够实现做中学的建构主义理念。在电功率教学单元中,教师可设计阶梯式预习任务:第一阶段通过虚拟万用表测量不同电器的工作电流,建立电流与用电器功率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自主调节电路电压,观察白炽灯亮度变化与功率示数的对应关系;第三阶段挑战性任务要求对比节能灯与白炽灯在相同亮度下的功率差异。系统会智能识别典型错误操作,如学生误将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时,自动弹出电路连接规范的动态示意图。教师通过分析平台记录的操作日志,精准定位学生对额定电压概念的误解,为差异化教学提供依据。

(二)课堂探究:协作式实验

数字化协作实验的核心价值在于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多维数据的实时共享与交叉验证。比如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实验中,各小组通过ClassIn 平台构建分布式实验网络。当某组调节滑动变阻器时,全班可同步观察到该组灯泡亮度变化及对应的 U-I 曲线变动。平台的数据聚合功能将六组实验曲线叠加显示,突出展示额定电压点的功率集中趋势。教师端监控界面上,异常数据点会被标注红色警示,如发现某组测量的功率因数持续偏低,可即时调取该组实验视频,发现是电压表接线松动导致。实验结束后,系统自动生成班级数据分布热力图,清晰显示电压低于额定值时功率下降更快的共性规律。

(三)课后拓展: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架设了知识应用与真实世界的桥梁。基于电功率知识,教师可设计家庭用电安全审计实践项目。学生使用智能插座采集家电运行数据,通过物联网平台监测峰值功率时段。有小组发现老旧冰箱的启动电流超标 158% ,结合教材中的焦耳定律,计算出线路年损耗量并提出更换建议。另一组通过对比空调不同模式的功率曲线,验证了变频技术的节能效果。项目报告要求包含:设备功率分布雷达图、用电行为分析、改进方案成本效益评估三部分。

三、技术融合的实施要点

第一,工具选择标准。数字化工具的选择应当遵循实用性、适配性和安全性三大准则。在实用性方面,优先考虑支持 Windows、iOS、Android 等多终端访问的轻量化应用。工具的操作层级应当控制在三步以内,确保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基本功能。内容准确性是核心指标,所选工具必须完全匹配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实验参数设置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第二,教学设计原则。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把握技术辅助的适度性原则。建议采用二八时间分配法,即将40 分钟课堂划分为技术演示和学生实践两个阶段。技术演示环节控制在 8 分钟以内,主要用于关键知识点的可视化呈现和操作示范。剩余 32 分钟应当交给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这种时间分配既能发挥技术优势,又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三,效果优化机制。在学生层面,通过分析数字平台记录的操作日志、答题轨迹等数据,识别个体学习路径中的认知断点和思维误区。教师层面则需要结合课堂观察记录,对技术介入时机、演示时长等要素进行动态调整。

结语

数字化工具的运用应坚持两不两要原则:不追求技术新奇,要关注教学实效;不替代常规实验,要弥补教学短板。教师需持续提升数字素养,在教材知识点与技术功能间建立精准映射。通过系统性实践,让技术真正服务于学生物理观念的形成和科学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胜涛 . 运用数字化工具改进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 [J]. 俏丽 ,2025(9).

[2] 李茂菲 , 钟卉 . 数字平台赋能初中物理单元复习课教学提质增效 [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4(10).

[3] 张明 . 初中物理的数字化改革实践研究 [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