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策略的综合性文献综述
高芬
山东广霖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山东省 255000
引言
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始终是工程管理领域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拟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综合梳理和分析,力求全面展现施工安全管理策略的发展脉络、实施经验及未来趋势,从而为施工企业和管理机构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路径。
一、施工安全风险的成因与管理体系建设
施工安全风险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管理难度的提升。文献研究表明,施工事故的成因主要包括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人为风险和环境风险等。其中,技术风险源于施工工艺复杂、设备维护不足或设计缺陷,管理风险则表现为制度不健全、责任不明确、监管不到位,人为风险多与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违规操作密切相关,环境风险则常因天气变化、地质条件复杂等外部因素造成。针对这些风险,建立健全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显得尤为关键。大量研究指出,科学的管理体系应当包括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防到事故应对的全流程控制,并在制度建设上强调责任主体的明确化与问责机制的健全化。通过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推动项目各方主体在合同和制度层面承担应尽的安全责任,能够有效减少风险盲区。同时,文献也强调,应当加强多层级、多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互动式安全管理网络,从而保证制度在实际中的执行力。
二、施工安全管理制度与政策的完善
在建设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制度是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重要保障。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健全的安全制度不仅能提升安全生产水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过立法和政策推动施工安全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如我国近年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对施工安全的法律责任、监督程序和处罚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外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早,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法规体系与标准,如美国的 OSHA(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体系在施工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为企业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指导框架。研究表明,有效的制度不仅要具备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约束力,还需结合行业特点进行灵活适配。文献还指出,单一制度的约束往往难以全面覆盖施工现场的复杂情况,因此,应通过动态调整和持续改进来提高制度的适用性。此外,政策层面的支持也不可或缺,包括财政补贴、奖惩机制、培训激励等措施,都能够在宏观层面推动施工安全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在施工安全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和智能化手段逐渐成为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工具。BIM(建筑信息模型)、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为施工安全提供了更加直观和实时的管理手段。文献表明,BIM 技术能够在施工前通过模拟与仿真,预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从而优化施工方案,减少施工过程中潜在风险。物联网技术则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控施工现场的环境参数和设备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预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引入,使得施工安全风险能够通过历史数据分析与模式识别来实现预测性控制。例如,通过对过往事故案例的数据挖掘,可以识别出高风险环节和人员群体,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研究还发现,基于移动终端的安全管理平台能够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提升应急响应速度和决策效率。然而,文献也指出,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仍面临投入成本高、数据标准不统一、人员技术素养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未来发展中需要加强技术与管理的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化安全管理的普及与落地。
四、施工人员素质提升与安全培训管理
施工人员是施工现场最直接的参与者,他们的安全意识与操作行为直接决定了安全生产的水平。文献综述普遍强调,施工安全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员安全意识不足和技能欠缺。因此,加强施工人员的教育与培训被视为提升施工安全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安全教育应当制度化、常态化,结合项目实际开展分层次、分类别的培训,包括新工人入职培训、特种作业人员专项培训以及管理人员的安全领导力培训等。另一方面,培训方式应当注重实效,避免形式主义。近年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被引入安全培训中,通过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施工人员在模拟的危险情境中学习应对措施,从而增强安全意识和实际处置能力。同时,建立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也十分重要,通过考核结果与薪酬、晋升挂钩,能够有效调动施工人员主动学习与遵守安全规范的积极性。文献还强调,企业文化对施工安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安全第一”的文化氛围,可以让安全管理真正落实到施工人员的日常行为中。
五、施工应急管理与未来发展趋势
应急管理是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当突发事故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并有效处置,最大限度降低损失。文献显示,有效的应急管理包括完善的应急预案编制、定期的应急演练以及多部门的联动协作。应急预案的制定应当覆盖火灾、坍塌、中毒、机械伤害等多种类型事故,并根据工程特点动态调整。应急演练则可以检验预案的可行性与实效性,帮助施工人员在真实突发情况下快速反应。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应急管理也呈现出智能化趋势,如基于 GIS 的事故可视化管理、无人机在事故勘查和救援中的应用,都为应急反应提供了新的工具。未来,施工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将更多依赖智能化与数据化,通过建立统一的安全数据平台,实现跨部门、跨企业的信息共享,从而提升整体的风险防控水平。同时,绿色施工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也对施工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兼顾环保与效率,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议题。
结论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系统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策略已经从单一的制度管理逐渐发展为以制度建设为基础、技术应用为支撑、人员管理为核心的综合性体系。尽管在法律法规、信息化技术、人员培训和应急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执行力不足、技术应用受限、人员意识不高等问题。未来,施工安全管理应当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的完善,推动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入应用,构建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施工文化。同时,应加强跨学科和国际化交流,借鉴先进经验,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只有在制度、技术、人员和文化等多方面协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施工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建设工程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邓灿辉 . 安全风险辨识与管理在输电线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 [J]. 现代工程科技 ,2024,3(24):47-50.
[2] 王飞 . 城镇燃气工程施工企业的新安全文化体系建设 [J]. 上海煤气 ,2024,(06):34-36.
[3] 曾小广 . 新建工程施工对邻近既有隧道安全性能影响研究 [J]. 北方建筑 ,2024,9(06):62-66.
[4] 杜 翔 . 工 程 项 目 质 量 控 制 与 安 全 管 理 [J]. 城 市 建 筑 空间 ,2024,31(S2):34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