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跨学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与历史的融合策略

作者

葛丽锋

江苏省靖江市城北实验学校 214500

引言:

语文和历史本就是一个整体,都承载着文化记忆和思想传承。伴随着初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的理念渐渐走进了语文学科的设计。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外,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思维的历史深度和文化底蕴。在语文课堂中导入历史资源,有利于强化文本理解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启发学生思辨意识和表达意图,促进语文教学从“语言技能”向“人文素养”的融合,建构更多元、更深层的学习体验。

一、初中语文教学与历史的融合要求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正从以知识“灌输”为主。转向以思维品质和文化理解为重点。语文作为一门承载着中华文化的重要课程,不只注重语言表达能力,更注重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化脉络的了解和传承。但历史作为一门叙述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它和语文无论从内容属性还是价值导向来看都是高度一致。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有效地植入历史资源,促进语文教学和历史学科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当前初中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一个重要需求。整合既需要内容上互通互引又注重教学目标,学习方式和评价体系几个维度的协同。从教学内容来看,语文教材里大量的古诗文,叙事散文和历史人物传记等自身都有丰富的历史语境和人文信息,这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构建文本和时代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从语言学习中来感悟历史的厚重感;就教学方法而言,整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跨学科思维驱动型的活动,比如文本解读时对历史问题的讨论,写作训练时对时代背景的还原等、在表达任务等方面进行角色演绎,突破了传统语文课堂“就文论文”的限制,让学习过程饱含了多角度认知迁移。从评价体系看,要注重学生人文理解,历史视野和综合表达的发展轨迹,建构多元化,过程性和表现性评价模式,这样做有助于将语文教学从单纯的“语言学习”转向“文化理解”、“思维发展”和“历史认知”的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课程对学生的根本教育目标。

二、跨学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与历史的融合策略

(一)基于时代表征主题,构建叙事型阅读场域

以历史时代表征为主线建构语文阅读场域,有利于激发课文背后所蕴含的时代和文化意蕴,从而让学生建立起阅读的语言理解和历史认知双重“渠道”。通过在特定社会背景中植入语文文本,可以强化学生对于人物,事件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认知深度,并引导学生由“文本内涵”向“历史叙事”转变,从而形成立体化,身临其境的语文阅读体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明确这一策略既是对知识背景的补充,也是对教学思维方式的改造,核心是建构“文本—年代—认识”三位一体教学架构。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语文《中国石拱桥》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桥梁结构和民族智慧等”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聚焦“石拱桥”这一中国古代工艺的历史象征。通过呈现宋代《清明上河图》的桥梁形制,明清典型石拱桥实物图,并结合相关历史技术演变材料,构建了学生对文本背景认知的知识图谱。教师在课堂中设置问题 :“我国古代为何大量使用石拱结构呢?”、“古代社会桥梁发挥着什么样的文化作用?”等等,带领学生以古代工匠精神,交通制度和社会需求为切入口,加深理解“结构之美”和“时代精神”。与此同时,通过课前对家乡桥梁图像和材料的搜集以及课堂中历史对比汇报等方式,促使学生将个体经验和时代符号结合起来,由知识接受走向文化建构。

(二)借助文史对话探究,提升写作思想深度

跨学科融合写作训练强调“在文论史上”与“以史立意”的双向激活,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植入历史意识与价值判断,突破单一事例堆砌的惯性,提升思想深度与文化表达力。教师的写作教学要建构“文—史—题”的三层结构,使学生从多元文史的素材中磨砺立意,整理逻辑,铸造语言,促使作文是一个“人文对话”, 而不是单向叙述。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语文《苏州园林》这一课时,可以从传统的说明文扩展到文化意象的构建和历史审美的研究,并引入“文化哲学在古典园林后面”作为进一步的教学任务。通过展现《园冶》,《长物志》以及其他古籍文献关于园林布局和造景方式等方面的表达,有助于学生了解苏州园林中反映出的“天人合一”观念和士人理想。在写作环节,教师设计主题为“中国人文精神在园林中”或“历史的审美密码等”, 引导学生将文本中所描述的园林建筑与儒道文化、士大夫情怀等进行联结。课堂上可布置“文史对话”小组,由学生充当古代造园者和现代游客的角色,就园林反映出的审美追求和历史变迁进行对话演绎,并在人物代入时开阔表达视角。

(三)融合历史情境演绎,开展跨学科表达实践

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借助跨学科项目式任务设计来建构历史语境中真实的表达场景,使学生能够通过角色体验,事件演绎等方式、通过观点的辩论和其他方式,加深了语言实践的历史深度和情境的张力,促进了从“阅读和写作”到“演和讲”的转变。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语文《太空一日》这一课时,教师不应仅仅局限于解读文本中的航天知识和语言描述,而应该将其扩展到“中国航天发展史”和“国家精神隐藏在技术背后”这两个层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围绕“太空的日子”这一主题,设想在多个历史时间节点下的航天任务模拟,例如 1970 年代的东方红一号、神舟飞船的首次载人飞行测试,以及未来空间站的运营计划,共同构建了一个“历史—技术—角色”的三维情境链。在进行表达活动时,设计“我是航天员”或“未来航天会议代言人”的情境任务,目的是让学生根据他们查阅的航天历史资料,编写情境发言稿或进行角色辩论,不仅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还增强了航天发展脉络。

三、结束语

将语文和历史进行整合,不但是对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也是发展学生综合素养和跨领域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建构叙事型阅读场域,在书写中扩大文史对话并进行沉浸式历史表达实践等方式,可以使语文教学打破单一学科的界限,产生更深层次的学习情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整合的教学机制和资源整合方式,以尊重学科本质为前提,真正做到跨学科的协同育人。

参考文献:

[1] 蒙文勇 . 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中历史元素的渗透思路 [J]. 嘉应文学 ,2024, (24): 169-171.

[2] 陈勇杰 . 初中历史跨学科整合教学路径 [J]. 亚太教育 , 2024, (11): 16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