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价值、困境与路径探析

作者

王生发

中共宁夏区委党校(宁夏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 引言

党的创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抓好青年群体的理论武装,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然而,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严密、内涵深刻,其抽象性、政治性、理论性与青年群体的认知特点、信息接收习惯、现实关切之间存在一定的张力。如何将“体系化的理论”转化为“青年化的表达”,将“深刻的思想”蕴含于“生动的实践”,实现党的创新理论在青年中的有效传播与深刻认同,即实现高质量的“青年化阐释”,已成为一项亟待深化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议题。本文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对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进行系统性探析,力求为其深化发展提供学理思考与实践参考。

二、 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内涵解析与时代价值

(一)核心内涵界定

“青年化阐释”并非简单地降低理论品位或一味迎合青年趣味,而是一种深层次的转化与创造过程。其核心内涵在于:遵循理论传播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以青年为主体视角,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表现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实践要求进行准确、生动、贴近的解读、转化和呈现,使其易于被青年理解、接纳、认同并内化为自觉行动。它强调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确保理论原味不失的同时增强感染力)、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联系青年实际与社会现实)、权威性与贴近性的兼容(保持理论严肃性又不失亲和力)。

(二)多重时代价值

1. 巩固青年思想根基的必然要求。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和多元思潮冲击,有效的青年化阐释能够帮助青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青年思维活跃、勇于创新,他们对理论的反馈、实践与丰富,本身就是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青年化阐释的过程,也是理论接受实践检验、汲取青年智慧的过程。

2. 凝聚复兴伟力激发青年担当的关键举措。通过阐释,将宏伟蓝图与青年个人的成长发展紧密联系,能够有效激发青年的历史责任感和奋斗精神,引导他们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投身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3. 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现实路径。青年化阐释直指传统理论传播中的痛点难点,是提升思政工作针对性、吸引力、实效性的重要突破口和创新方向。

三、 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面临的现实困境

尽管重要性凸显,但在实践层面,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仍面临诸多挑战:

1.“话语隔阂”困境。理论文本的正式表述、宏大叙事与青年日常使用的网络化、生活化、圈层化语言之间存在差距。若机械照搬文件话语,易导致青年感觉“听不懂”、“有距离”,甚至产生疏离感。

2.“单向灌输”惯性。部分阐释方式仍存在“我讲你听”的单向传输模式,忽视青年的主体性和互动需求,缺乏平等交流和思想碰撞,难以引发深层共鸣和思考。

3.“载体滞后”挑战。传统宣讲、理论学习等形式虽仍必要,但其覆盖面和影响力有时难以有效触及网络原住民一代的青年。对新媒体平台的运用,有时停留于“ + 互联网”表层,未能深度融合网络传播规律与理论内涵。

4.“需求错位”问题。阐释内容若不能有效回应青年在学业、就业、成长、发展、社会参与等方面的现实困惑与深层焦虑,不能解渴、解惑,理论的指导价值就难以显现,可能导致“曲高和寡”。

5.“复杂环境”冲击。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与我们的主流理论争夺青年注意力,碎片化、浅表化信息消费习惯也对系统深入的理论学习构成挑战。

四、 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路径构建

破解上述困境,需系统谋划、多措并举,构建科学有效的青年化阐释路径体系。

(一) 推动话语转换,贴近青年认知语境

1. 提炼青春话语。将政治术语、理论概念转化为富有时代气息、青春韵味、易于理解的“青言青语”。善于运用比喻、故事、案例等具象化方式阐释抽象理论。例如,用“打卡新征程”类比现代化建设,用“解锁新成就”诠释发展成果。

2. 融入生活话语。将理论阐释嵌入青年日常生活场景,联系他们关心的国计民生、社会热点、文化现象进行解读,使理论“接地气”、“有温度”。避免空洞说教,注重解决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

3. 善用网络话语。主动吸收、转化积极健康的网络流行语,创造具有正能量的理论传播新词汇、新表达,增强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和辨识度。但需注意分寸,避免过度娱乐化而消解理论严肃性。

(二) 创新传播载体,拓展青年触达渠道

1. 深耕新媒体平台。系统性布局微信、微博、B 站、抖音、小红书等青年聚集的平台,打造高质量的理论宣传新媒体矩阵。推出微视频、动漫、H5、直播、VR/AR 产品等,实现可视化、互动化传播。

2. 赋能传统渠道。创新改革理论宣讲、思政课程、主题团日等活动形式。采用青年论坛、辩论赛、情景剧、社会实践、研学体验等参与式、体验式方法,让青年在亲身实践中感悟理论魅力。

3. 激活文化载体。将理论元素有机融入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音乐、美术、游戏等文化产品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式影响。支持创作一批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理论网红”产品。

(三) 强化主体赋能,激发青年内生动力

1. 发挥青年典型示范作用。鼓励和支持青年理论骨干、优秀党员、青年榜样等成为阐释主体,用同龄人影响同龄人,增强说服力和亲和力。培养一支政治坚定、善于表达的“青年理论宣讲团”。

2. 鼓励青年参与共创。创设平台和机制,引导青年不仅是理论的接受者,更是阐释的参与者、创造者。例如开展理论征文、知识竞赛、创意作品征集等活动,激发青年的主动思考和创造性表达。

3. 提升青年理论素养。通过系统培训、读书会、理论学习小组等形式,帮助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提升其理论鉴别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深入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打下基础。

五、结论

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一项系统工程、战略工程,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它要求我们必须真正尊重青年、理解青年、依靠青年,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探索创新。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 2022-05-11(002).

[2]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2021.

[3] 沈壮海 .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彻底性问题 [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9(04): 45-53+159.

作者简介:王生发 (哲学教研部)副院长、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