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 专业” 融合课程开发与实施
罗忠海
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职业高级中学
一、引言
在中职教育体系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至关重要。传统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相互独立,致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难以将知识与专业实践结合,在专业学习中又缺乏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支撑。“语文 + 专业” 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旅游专业要求学生既掌握旅游知识和技能,又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及对旅游文化的深刻理解,这些能力培养与语文教学紧密相关。开发融合课程能让学生在学习旅游专业知识时提升语文综合素养,为职业发展奠基。
二、“语文 + 旅游专业”融合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2.1 旅游行业对人才素养的需求
旅游行业蓬勃发展,对人才素养要求日益提高。游客对旅游体验的期望不再局限于行程安排和景点介绍,更注重导游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内涵的深度讲解、沟通亲和力与语言应变能力。行业调查显示,导游的语言表达和文化知识储备在游客满意度评价中占重要比重。具备良好语文素养的旅游专业人才,能生动讲述景点历史故事与文化传说,提升游客体验和旅游企业竞争力。如讲解故宫时,运用优美语言结合历史典故,能让游客深刻感受其魅力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2.2 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当前,中职旅游专业学生语文素养不容乐观。他们在语言表达上存在表述不清、用词不准、缺乏逻辑性等问题,在导游讲解模拟训练中尤为明显,多数学生不能流畅介绍景点,存在语句卡顿、口头禅多等情况。同时,学生对旅游文化相关文学作品和历史知识了解甚少,难以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影响导游服务质量。此外,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不高,认为语文与专业关联不大,缺乏学习动力。
三、“语文 + 旅游专业”融合课程目标设定
3.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与旅游专业相关的语文知识,如旅游文学作品中的词汇、语法、修辞等,并能熟练用于导游词写作、旅游宣传文案创作等。同时具备良好语言表达能力,能清晰、流畅、生动地进行导游讲解,准确传达旅游信息,与游客有效沟通。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展现景点特色,根据游客需求调整语言风格,提供个性化服务。
3.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参与实地考察、小组合作探究、模拟导游实践等融合课程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用语文知识解决旅游专业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实地考察景点后,小组合作收集资料、撰写导游词并模拟讲解,不断优化内容和方式。
四、“语文 + 旅游专业”融合课程内容设计
4.1 整合语文与旅游专业教材内容
从语文教材选取《滕王阁序》等与旅游相关的文学作品,与旅游专业教材中的景点介绍、旅游文化等内容整合。讲解《滕王阁序》时,分析其文学价值,结合滕王阁景区实际介绍历史变迁、建筑特色及旅游文化知识。同时将旅游专业教材中的导游词写作、旅游宣传等内容融入语文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掌握旅游专业所需的语言应用技能。如学完《赤壁赋》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创作赤壁导游词,将文学描写转化为导游讲解语言。
4.2 开发旅游特色语文校本教材
结合学校所在地区旅游资源特色,开发地方特色语文校本教材。如学校所在地区有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可编写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校本教材,收录当地红色景点相关的革命故事、诗词歌赋等,内容包括景点介绍、文化解读、文学作品赏析及导游词写作范例等。通过校本教材使用,让学生深入了解本地旅游文化,提高语文素养和专业能力,还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本地红色景点,将教材知识与实践结合。
五、“语文 + 旅游专业”融合课程实施策略
5.1 采用项目式教学法
以旅游项目为载体,将语文与旅游专业知识融合在项目任务中。如开展 “家乡旅游资源推广项目”,学生分组完成旅游资源调研、宣传文案撰写、导游词创作及宣传视频制作等任务。项目实施中,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文案创作、语言表达,运用旅游专业知识分析、规划资源。教师扮演引导者角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综合提升。通过项目式教学,学生提高语文和专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
5.2 开展情境教学
创设模拟导游带团、旅游景区接待等真实旅游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文和旅游专业知识实践。在模拟导游带团情境中,设置游客提问、突发情况等情节,考查学生语言应变和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旅游工作场景,增强学习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景区视频、音频资料,展示旅游文学作品场景,营造逼真学习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六、“语文 + 旅游专业”融合课程教学评价
6.1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自评、互评及企业评价。教师评价注重学生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学习过程;学生自评和互评培养自我反思和合作学习能力;企业评价从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角度评价,使结果更客观全面。评价内容涵盖语文和旅游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方面。如评价导游词创作时,考查语文写作水平、景点知识掌握运用能力及对游客需求的考虑。
6.2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项目完成情况、实践操作等,及时反馈指导,促进学生改进提高。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学习成果综合评价,如期末考试、作品展示等。如项目式教学中,对学生项目实施各阶段评价,包括资料收集、方案设计、成果展示等环节,项目结束后对完成质量综合评价,全面准确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七、“语文+ 旅游专业”融合课程实施成效与反思
7.1 实施成效
通过融合课程实施,学生语文素养和专业能力显著提升。语言表达上,能更流畅、准确、生动地进行导游讲解,语言组织和沟通能力增强。在旅游文化理解和传承方面,对旅游资源文化内涵认识更深入,能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提高,在实习和就业中受企业好评。如实习单位反馈,参与融合课程学习的学生在导游服务中表现出色,能运用丰富语言知识提供优质服务,对旅游文化讲解深入,游客满意度高。
7.2 反思与改进
融合课程实施中发现部分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需加强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课程资源开发需进一步丰富完善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教学评价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细化和过程客观性需改进。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跨学科培训和教研活动;加大课程资源开发力度,整合优质资源;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明确标准,确保结果准确公正。
八、结论
“语文 + 旅游专业”融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有益探索。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教学评价等措施,打破了语文与旅游专业的学科壁垒,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专业能力,满足了旅游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未来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完善融合课程,为中职教育培养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旅游景区导游服务规范 [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1.
[2]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3] 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
[4]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 年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5] 严中华。职业教育中高本衔接新形态教材开发指南 [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
作者简介
罗忠海,男,汉族,1970 年 7 月 1 日出生,1988 年 8 月参加工作,现为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