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语工程术语的语言特点与翻译难点研究
王善博 马晓明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兰州 730030
一、引言
在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的背景下,中阿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入新阶段,双方在能源、交通等多领域合作项目涌现,规模与深度达新高度。
在跨国跨文化的大型工程项目中,准确理解与翻译项目文件是项目顺利实施的关键。然而,语言,尤其是专业术语,成为阿语工程文件汉译的“软壁垒”。阿语作为22 国官方语言,地域性差异显著,同一工程概念在不同国家表达各异。且阿语术语体系复杂,通过派生、借用、造词等方式形成“一词多义、多词一义”现象,新旧术语混用、缺乏标准,导致工程图纸、技术文件等汉译质量参差不齐。轻者造成沟通误解、影响进度,重者引发设备安装错误、施工安全事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与安全风险。
二、阿拉伯语的语言特点构成
阿拉伯语工程术语所呈现出的复杂性,实则是其作为一门历史悠久且分布广泛的语言,在应对现代化与全球化浪潮冲击过程中所衍生出的必然现象。阿拉伯语内在的语言结构特性与外部社会语言环境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共同塑造了当下该语言工程术语使用的独特态势,进而为术语的汉译工作带来了一系列严峻挑战。
若要深入理解阿拉伯语工程术语,则必须对其独特的构词机制展开详尽探究。阿拉伯语工程术语的生成与演变,主要依托派生、借用与复合这三种核心途径。其中,每一种途径均对术语的形态构成、语义内涵以及使用场景产生了深刻且持久的影响,它们协同作用,共同构建了阿拉伯语工程术语兼具系统性与复杂性的整体面貌。
2.1 派生
派生是阿拉伯语术语体系的逻辑骨架,它是阿拉伯语里最古老且最有生命力的构词机制。“派生,是指在已有词式的基础上,通过词根意义和词式意义演变成一个或多个新词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被称为扩词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让单词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逻辑很严密的词族。就例如从代表“压力”的词根,能够派生出名词“压力”、主动名词“压缩机”,以及被动名词“被压缩的”,同样的情况,从代表“连接、组合”意思的词根,在工程领域可以派生出“安装、装配”“复合的、合成物”等词汇,这种派生体系的优点在于它有高度的逻辑性和可预测性,只要掌握了核心词根和派生范式,就能够触类旁通,不过,它的复杂之处也正是派生范式的多样性,同一个词根在不同范式下可能会产生细微的语义差别,对于非母语使用者来说,需要经由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够精准地掌握。
2.2 借用
借用其实是它应对外部冲击时所做出的复杂调适行为,随着近代工业革命以及现代科技革命的浪潮袭来,有大量源自西方的工程概念涌入了阿拉伯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阿拉伯语引入外来词汇又出现了一个新高峰,从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土耳其语等语言中接受了大量的译词与借词,接受的范围与数量前所未有”。当面对这些“新事物”的时候,阿拉伯语主要是借助“阿拉伯化”这样的方式来对它们进行吸收和加以消化的,这一整个过程并不是那种单一的音译做法,而是包含了音译、意译、混合造词等各种各样的方式,并且这个过程大多时候是自发产生的、呈现出多中心的状态,还缺乏统一的协调,这样一来就成了术语混乱的一个关键源头。音译是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就像把“technology”直接音译过来,意译,则是利用固有的词根和派生法为那些外来概念创造新的词语,例如说用一个字面意思是“呼喊者”的词来表示“电话”,不过,因为缺少统一的术语审定和推广机构,同一个外来概念往往会存在音译、意译以及来自不同源语言的借词情况,它们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行业里共同存在,从而形成了复杂的竞争局面。就拿“阀门”这个词来说,就存在古典词、地区常用词和直接音译词等好多种不同的说法。
2.3 复合造词
“复合造词法成为了表达复杂概念的一种新趋势,将母语与外来语搭配起来使用,产生新的含义,有人也称为混合式”,借助这样的方式来表达现代工程领域里逐渐变多的复合概念,能够非常精准地对概念的内涵进行限定,例如以“电的”这个词语作为基础,就可以复合出“机电的”、“电磁的”这类专业术语,这种构词的方法在现代科技相关的文献当中变得越来越常见,它的结构相对来说是比较清晰的,理解起来难度并不是很大,不过有的时候也可能会因为组合方式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从而产生一些变体。
三、阿拉伯语工程术语的翻译难点
上面所说的构词方面的特点,再加上阿拉伯世界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情况,这两者共同造成了目前工程术语领域十分突出的“失范”现象,这种“失范”现象,给“工程阿拉伯语术语库的建设与优化”项目中的词汇整理与翻译工作带来了诸多难点。
3.1 术语不统一
最核心的问题其实就是术语使用方面存在着极度的不统一情况,这种不统一主要体现在同义现象和多义现象泛滥成灾,以及那种存在已久的地区性差异,“多词一义”的情况是极为普遍的,对于同一个精确的工程概念来说,往往会对应着好几个存在的术语,这些同义词的来源各不相同,有可能是古典词,有可能是现代派生词,也有可能是来自不同源语言的借词,甚至可能是地区性方言词。以“混凝土”这个词为例,有大家普遍使用的说法,也有在马格里布地区因为受到法语影响而被广泛使用的说法,同样的,“管道”这个词,它有标准的书面语用法,也有在埃及等一些地方的常用说法,以及在海湾地区非常流行的英语音译词,反过来看,“一词多义”的情况也给精确的沟通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一个术语在不同的上下文或者不同的专业领域当中,可能会指代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例如说某一个术语,在土木工程领域指的是建筑物的“结构、框架”,在汽车工程领域指的则是“底盘”,而在组织管理领域又表示“组织架构”,这种语义方面的模糊性就要求使用者必须得有扎实的专业背景知识才能够进行准确的解读。
这种不统一性因为巨大的地区差异而变得更加严重了,阿拉伯世界有着广阔的地理空间,而且不同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差异很大,像有过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英法殖民的影响等情况,这些因素导致在术语使用方面出现了难以跨越的鸿沟,在马格里布地区,受到法语的影响非常深,很多工程术语都是直接从法语中借用过来的,就例如“工地”这个词。而海湾地区是现代大型基建项目集中的地方,受到英语的影响是十分突出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在交流时会大量夹杂使用英语术语或者对英语术语进行音译,例如“安全”、“工头”这些词,尼罗河流域和黎凡特地区则呈现出了一种更加复杂的语言混合状态,这种地区之间的差异表明,并不存在一个在任何地方都适用的阿拉伯语工程术语体系。要是有一份为沙特项目准备的翻译文件,没有经由“本地化”的调整,就直接用到阿尔及利亚项目中去,那很有可能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沟通障碍。
3.2 官方标准滞后
除此之外,官方标准在行业实践中有严重的滞后情况,这就造成了新旧术语一起存在的混乱状况,在现代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是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这些前沿的领域当中,新的概念和新的设备不断地涌现出来,可是,阿拉伯各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机构在进行术语审定、规范以及推广的时候,流程繁琐,所需要的周期较长,远远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这样一来,新产生的术语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一种“无人管理”的状态,以“物联网”一词为例,可能会有英文缩写、直接翻译过来的说法以及好几种不同的意译版本在流传,官方所推荐使用的术语,有可能因为复杂,或者是不符合业界的使用习惯,从而陷入一种“脱离实际”的困境,“计算机”这一词汇在实际使用当中,使用频率远远比不上通俗的音译词。这种官方规范和民间使用习惯之间的不一致,让新旧术语、官方术语和通用术语长时间共同存在,加重了使用时的混乱程度。
3.3 参考资料匮乏
究其根源,阿汉工程术语库建设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最终均可归结为参考资料的系统性匮乏,这已构成工具层面的根本性障碍。构建一个高质量、专业化的工程术语库,离不开权威、可靠的参考工具作为基石。然而,在当前的阿汉工程翻译领域,兼具专业性、权威性与大容量的参考资料极为稀缺,市场上尚不存在一本能够全面覆盖土木、电力、石化等主流工程领域,并能与技术发展同步更新的双语工程词典。
在此背景下,术语库的建设者与译者不得不普遍依赖网络资源进行资料检索。网络信息虽具便捷性,但其内容的专业性与准确性难以保障。其中充斥着大量由非专业人士贡献、未经严格审校的译法,甚至包括明显的机器翻译痕迹和事实性错误。这就要求使用者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甄别、筛选与验证。一种常见的应对策略是采用“三角验证法”,即通过英阿、中英双语工程词典进行间接对比翻译,以求证某一术语的准确性。此方法不仅极大降低了工作效率,且在转译过程中极易引入新的偏差,增加了术语的不确定性。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参考工具的系统性缺失,导致翻译质量与术语管理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业者的个人经验与知识积累。许多资深译员凭借多年实践,构建了极具价值的个人术语库,但这些知识资产因其格式不一、缺乏标准化,难以在团队或行业内实现有效共享与传承,形成“知识孤岛”现象。这种状态使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无法建立,团队协作中的术语统一性难以保证,最终成为制约整个行业专业水平提升、阻碍人才培养与知识传承的重大瓶颈。
四、结论
当前,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在工程领域的合作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工程术语的翻译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能否顺利推进以及技术沟通的准确性。然而,由于阿拉伯语工程术语体系极为复杂,表达方式多样,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标准体系尚未统一,这为工程术语的翻译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词多义、多词一义”、新旧术语并存、概念不对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加大了译者的工作难度,还直接影响到翻译成果是不是有专业性和一致性。
面对这些挑战,术语数据库的建设成为提升工程术语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虽然数据库本身难以完全替代语言政策层面的术语统一工作,但作为一种务实的语言服务工具,它在提升翻译质量、推动术语规范化使用等方面展现出显著成效。通过系统化、结构化地收集、整理和管理工程领域的术语资源,数据库能够为译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提供权威、统一的参考依据,减少术语使用中的随意性和不一致现象,有效提升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未来,在“工程阿拉伯语术语库的建设与优化”项目的实践中,术语库的建设将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涵盖更多工程子领域和专业方向,满足不同项目和行业的实际需求。同时,应积极引入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如智能术语检索、自动术语对齐、语境分析等功能,提升数据库的智能化和实用性。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帮助快速识别术语使用中的不一致,自动推荐最优表达,辅助译者高效完成术语选择和校对工作。
术语数据库的建设不仅是翻译技术层面的创新实践,更是“一带一路”工程语言协同的关键战略支撑。只有持续优化术语,推动术语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才能真正打通语言壁垒,促进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更高效、更精准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马旭霄 . 阿拉伯语词汇派生的特点 [J]. 管理观察 ,2009,(10).
[2] 尹小凤. 语言接触视角下的阿拉伯语借用外来语现象研究— —以阿拉伯词汇课为例[J].阿拉伯研究论丛 ,2021,(01).
[3] 赵培森. 阿拉伯语科技工程术语的构成与特点[J]. 阿拉伯世界,1995,(03).
作者简介:王善博翻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阿拉伯语笔译。指导教师:马晓明
本文系2025 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编号:31920250001-56)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