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原生、次生与再生形态下的傣族民间舞蹈
秦丹妮
慕赫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一、追溯傣族民间舞蹈原生样态的形成
(一)傣族原生舞蹈形态的形式特点
“一顺边”是高原舞蹈特有的动律和体态,对于傣族人来说,在享受依山傍水的便利环境的同时,上山下山成为日常劳作时要经历的常态,为了在道路狭窄的山路中肩负重担并且安全下山,“一顺边”的走路方式不仅可以看清前方崎岖的山路,还能避免一脚踩空致使跌落的危险。因而除了“三道弯”的体态特点,由傣族人民日常的劳作姿态演变而来的“一顺边”也成为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点。总而言之,“三道弯”和“一顺边”两种体态进行糅合后呈现出来的傣族舞姿造型既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还反映了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姿态。
在原生态民间舞蹈中,人们弱化了舞蹈的观赏性和职业性,而强调其社交性和自娱性,将之作为一种娱乐消遣的方式和谈情说爱的工具,从而让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在民间,傣族人民经常采用“圆圈”的队形循环行进,将轻松欢快的舞蹈氛围一直持续,达到活动筋骨、自娱自乐的效果。例如原生态傣族民间舞中的“噶光”,舞蹈时两人一组依次排队围成一个圈,变换几种简单舒缓的动作和步伐边走边跳——这种表现方式和舞台化的傣族舞蹈完全不同的是,前者没有高难度的动作组合,就是以普通的、重复的、缓慢的节奏和动作为基础,侧重点不是动作的标准程度和情绪的表达,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寒暄与交流。
(二)傣族原生舞蹈形态的内容意涵
傣族特定的生态环境、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宗教意识等孕育了傣族的原生态舞蹈,作为生活在一片山清水秀美景中的民族,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促使他们将自己对水、孔雀、鸟、大象的喜爱融入舞蹈当中。例如傣族舞蹈慢板的部分动作大都柔软却不失韧性,充分体现出他们对水和洗濯的喜爱;一些模仿孔雀和鸟的眼神和抖动头部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孔雀的灵动、高傲和鸟的小巧、灵活;而傣族人对于大象的喜爱则表现在舞蹈时所用的伴奏乐器——象脚鼓,脚踩着鼓点起舞,既富有节奏感,又增强了观赏性。
二、探寻傣族民间舞蹈次生样态的规训
(一)训练场中对职业舞者的动作规训
在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训练中,舞者舞蹈时身着紧束裹身的筒裙 , 从而有助于养成柔美轻盈的体态、淡雅幽静的气质和具有曲线美的舞姿等。其膝盖多保持半蹲状态, 身体及手臂每个关节都有弯曲, 形成了傣族舞蹈特有的“三道弯”样态;律动时,舞者在半蹲的舞姿上做重拍向下的运动,在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颠动和左右轻摆,脚部随着节奏重起、轻落,充分体现了傣族舞蹈优美舒缓的艺术特点。
(二)训练场中对职业舞者的心理规训
以北京舞蹈学院的傣族组合为例,学习傣族舞蹈组合有助于舞者加深对艺术想象力这一概念的理解。如何用舞蹈去刻画一个舞蹈形象?如何用舞蹈动作给观众带来画面感?舞者在练习时就应该首先揣摩所要表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将自己的情绪与艺术人物的情感进行贴合。要表现一个民族的舞蹈,就要对该民族有熟悉的了解,对这个民族的整体风格、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有深刻的认识,然后在动作规范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情绪与舞蹈所要表达的情绪贴合,想象自己就是本民族人,想象自己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下舞蹈的心情,再通过表演将各民族人民的热情、美丽展现出来。除了需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背景,舞者还需要在编导编创出作品之后进行二度创作,即加入自己对舞蹈情感的理解和舞蹈意象的想象,并在表演时通过动作的轻重快慢、气息的运用和面部表情将情感传达给观众。因此舞者的表演不仅仅是单纯的舞蹈表演,还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风土人情。
三、赏析傣族民间舞蹈再生样态的衍变
(一)孔雀舞的历时性衍变
作为傣族舞蹈中极具符号性和代表性的样式,孔雀舞从原生形态到毛相的《双人孔雀舞》, 从刀美兰的《金色孔雀》到杨丽萍的《雀之灵》, 一步步从民间走向舞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窥见孔雀舞的编创主体意识逐渐由男性向女性过渡,在舞蹈道具上去繁就简,在舞蹈创作上由具象、神似走向抽象、形似,表现范围、手法更为广泛,傣族舞蹈的风格也逐渐定型与固化:女子傣族舞蹈将女性活泼的天性或优美的身体曲线展现得淋漓尽致,男子的傣族舞则柔中带刚,还有借助“孔雀”谈情说爱的男女双人舞。它们都将身体的曲线美、肌肉美展现到了极致,编导也致力于营造尽善尽美的舞台氛围,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带来美好的视觉享受。
(二)《雀之灵》的共时性意义
《雀之灵》的创作根植于民间的原生态,却又颠覆了原生态和以往的舞台化傣族舞蹈。《雀之灵》1986 年首演于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由舞蹈家杨丽萍自编自演,一舞成名后在春节联欢晚会上崭露头角,将美好的“孔雀公主”形象带入大众视野,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傣族舞蹈审美样式和风格。区别于原生态和学院派的傣族舞蹈风格,《雀之灵》以简单却不失美感的动作、极简却不失意境的舞台氛围让观者欣赏到了自然的人体美,女性纤细的身肢和婀娜的曲线成功刻画和塑造了“孔雀公主”的艺术形象,让存在于傣族民间美好传说中的孔雀形象得以具象化、动态化。在动作上,舞蹈着眼于用上肢的延伸、抖动等动作灵动地表现孔雀的美丽外形和生活形态,达到灵巧神似而非笨拙形似的艺术效果。在音乐上,选用葫芦丝、象脚鼓、竹笛等傣族的传统乐器,其中葫芦丝的乐音欢快悠扬,刻画了孔雀从黎明舞到黄昏的优雅画面;象脚鼓的敲击声低沉有力,增强了舞蹈的节奏感,营造了身处世外桃源般的空灵之感。
结语
民间舞蹈从民间向舞台艺术升华,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艺术再创造的过程。而所谓“升华”,是为了挖掘民间舞蹈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在掌握其整个民族的文化背景之后,通过自己全身心投入的感受与创造,在艺术创作中使之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为民间舞蹈注入新的舞风与活力。因此,原生态民间舞蹈是舞台民间舞的创作基础,是它的素材来源;与此同时,经过整理、规范和升华后的舞台民间舞蹈又可以发展出旅游舞蹈、广场舞等舞蹈风格,从而为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传播和继承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只有同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学习才能够更深入更深刻地认识民间舞蹈在民间、教室、剧场中的三种形态。而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走到又一岔路口的当下,回溯傣族民间舞蹈的成功衍变有利于探索和开拓中国民族民间舞从民间到教室、再到剧场的更多路径,促进新时代新背景下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新创作。
参考文献
[1] 江 东 . 杨 丽 萍 : 一 个 独 特 而 鲜 活 的 例 子 [J]. 民 族 艺 术 研究 .2013(01):29-32+73
[2] 于平. 从《雀之灵》到《春之祭》——杨丽萍大型舞作创编述评[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 音乐与表演 ).2020(04):136-149
[3] 王晓晗. 杨丽萍民族舞剧的审美特征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2015(05)
秦丹妮 1993 年 9 月 19 日,女,汉族,贵州贵阳,本科,国家三级演员,舞蹈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