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三哭殿》的艺术风格及唱腔设计理念分析
王现
永城市柳琴戏传承保护中心 河南永成 476600
一、引言:豫剧《三哭殿》艺术背景
豫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以其质朴动人的艺术魅力,在中原大地流传数百年。在豫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三哭殿》就是其中之一。该剧取材于唐代宫廷斗争故事,讲述了唐太宗时期,因西凉摩利撒侵边,唐王命驸马秦怀玉领兵御敌。驸马之子秦英失手打死当朝太师詹宏纪,太师之女、西宫娘娘詹翠屏为父报仇,要斩秦英。唐王为平衡国事人情的矛盾,最终决定赦免秦英。全剧通过詹翠屏、银屏公主、长孙皇后三人的哭诉,展现了宫廷权力斗争与家庭矛盾的复杂性。
该剧由豫剧表演艺术家唐喜成、吴碧波、张桂花等主演,自上世纪 50 年代首演以来,经久不衰,成为豫剧保留剧目之一。作为一部家喻户晓的传统剧目,《三哭殿》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动人的舞台表现,在豫剧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研究该剧的艺术特色和唱腔设计,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豫剧的魅力所在,也为新时期豫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二、豫剧《三哭殿》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风格
(一)传统表演形式与现代舞台技术的融合
《三哭殿》作为一部经典豫剧作品,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也与时俱进地融入了现代表演元素与舞台技术,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剧中保留了豫剧特有的水袖、髯口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程式化表演,再现了古典豫剧的艺术神韵。与此同时,现代舞台灯光、音响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则极大地烘托了剧情氛围,增强了舞台表现力。明暗交错的灯光营造出宫廷斗争的压抑氛围;音响效果的巧妙运用,则渲染了人物情感的跌宕起伏。正是传统表演形式与现代舞台技术的完美融合,才使得这部古老的剧目焕发出勃勃生机,引发当代观众的强烈共鸣。
(二)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
《三哭殿》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对人物性格的细腻塑造。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宛如活生生的人物跃然舞台。唐太宗李世民作为一代明君,极具帝王风范。他虽宠爱贵妃,疼惜公主,但在国家利益面前却能够果断抉择,展现出权衡利弊的非凡智慧。而詹贵妃虽为蒙冤丧父而悲愤不已,但最终在唐王的劝解下,明白了“国事为重”的道理,选择了隐忍和大局为重。银屏公主虽刚烈要强,但面对爱子遭遇不测时,却流露出母爱的柔情与无助。长孙皇后作为唐王的正宫,霸气果断,维护国家稳定,彰显了作为一国之母的责任担当。演员们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致把握,通过传神入化的表演展现在舞台之上,使观众仿佛看到了一个个栩栩如生、性格丰满的宫廷人物,引人入胜。
(三)折射封建时代“国事为重”的主题内涵
表面上看,《三哭殿》描绘的是唐太宗面对驸马之子秦英失手打死太师的事件,在维护国法、人情、亲情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如何抉择的故事。但深层次来看,该剧折射出封建社会“国事为重”的主题内涵。在封建皇权至上的年代,君王为保社稷安康,不得不在“国法”与“人情”之间寻求平衡。唐太宗虽疼惜外孙秦英,但当秦英犯下弥天大错时,他没有一味地袒护溺爱,而是本着“国事为重”的原则,通过审慎抉择,在维护国法威严与化解宫廷矛盾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一决策不仅稳定了政局,也挽救了秦英的性命,更维系了宫廷的和谐。剧中所反映的“国事为重”的观念,虽源自古代,但对于当今讲求依法治国的时代而言,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1]。
(四)“三哭”烘托跌宕起伏的情感张力
《三哭殿》之所以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剧中人物詹翠屏、银屏公主、长孙皇后三人的“哭”,烘托出剧情跌宕起伏的情感基调。詹贵妃哀恸哭诉父亲的惨死,控诉秦英的罪行,将一个失独女儿的悲愤之情发挥到了极致。银屏公主为保儿子秦英,与詹贵妃针锋相对,刚烈之中透着母爱的无助与绝望。长孙皇后作为唐王的正宫,虽持“国法至上”的立场,但对牵连其中的外孙秦英,却也流露出隐隐的不忍和疼惜。三位女性在金殿之上的“哭”,将各自内心的矛盾冲突、痛苦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使情节的发展达到高潮。同时,三人之间情感的强烈对比与碰撞,也推动了人物关系的变化,为最终冲突的化解奠定了基础。正是“三哭”这一艺术处理手法,极大地烘托了《三哭殿》跌宕起伏的情感基调,使观众的情绪随之起伏跌宕,引发强烈共鸣。
三、豫剧《三哭殿》传承与创新交织的唱腔设计理念
(一)唐派唱腔的传承发展
《三哭殿》的唱腔设计理念在传承与创新中交织,展现了豫剧独特的艺术魅力。《三哭殿》的唱腔以唐喜成为代表的唐派唱腔为核心,继承了豫剧“二本嗓”唱法的精髓。唐派唱腔以高亢明亮、宽广流畅见长,善于表现人物的威严、霸气和悲怆。正如唐太宗“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唱段,大跳音程和铿锵有力的节奏,生动地塑造了一代明君的帝王风范。而詹翠屏哀怨凄婉的哭诉,唱腔曲折回旋、装饰音缭绕,将人物内心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哭殿》在传承唐派唱腔的基础上,根据人物性格进行了灵活的发展创新。该剧在唱腔设计上融合了多种风格,既有激昂高亢的豫东调,也有委婉细腻的豫西调。这些不同的唱腔风格为观众带来了多样化的听觉体验。同时,演员们还会根据角色的特点和剧情的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唱腔和唱法来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在表现李世民的帝王之气时,演员会采用激昂高亢的豫东调唱法;在表现银屏公主的柔美与哀怨时,则会采用委婉细腻的豫西调唱法。
作曲家没有完全照搬唐派程式化的唱法,而是结合角色个性赋予唱段独特的韵味。如银屏公主的唱段刚劲有力,詹翠屏的唱段柔婉多情,长孙皇后的唱段慷慨激昂,每个人物的音乐形象都极具辨识度。这种在传统中创新、在创新中不失传统的唱腔设计,既保留了唐派的精华,又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2]。
(二)唱腔与人物情感的紧密结合
《三哭殿》的唱腔始终围绕人物内心情感展开,音乐与戏剧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作曲家以角色性格为基点,以情感变化为脉络,精心设计了契合人物内心的旋律线条。每一个音符的跌宕起伏,都准确捕捉到人物复杂的情感波澜。
银屏公主的唱腔多采用刚劲有力的旋律,体现了一位母亲捍卫爱子的坚决态度。当得知秦英误杀詹太师时,她毫不犹豫地带子上殿请罪,唱腔铿锵激越,掷地有声,表现了视死如归的决心。相比之下,詹翠屏的唱段则充满了幽怨哀思。当她含泪控诉秦英时,唱腔婉转低回,字字泣血,将一个失父女儿的悲痛刻画得入木三分。而长孙皇后的唱段则慷慨豪迈,一点儿平天下,字字千钧,句句掷地有声,彰显了正宫嫡妃捍卫皇权的气魄。该剧注重唱腔的情感表达,要求演员在演唱时不仅要注重声音的技巧和美感,更要注重情感的投入和传达。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展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例如,在表现长孙皇后的沉稳大气时,演员会采用低沉而有力的唱腔;在表现银屏公主的哀怨无奈时,则会采用柔和而细腻的唱腔。
《三哭殿》的作曲家用音乐语言深入人物内心,将错综复杂的情感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痛子心切的银屏公主,还是悲愤交加的詹翠屏,抑或是运筹帷幄的长孙皇后,每个人物在舞台上都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唱腔与人物巧妙结合,音乐与情感浑然一体,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剧中人的喜怒哀乐,感人至深。
(三)灵活多变的节奏处理
《三哭殿》的唱腔节奏灵活多变,时而舒缓、时而紧凑,始终与剧情发展相呼应。作曲家善于通过节奏的快慢变化,来烘托人物的情绪起伏和戏剧冲突。
当詹翠屏含泪控诉秦英时,唱腔节奏较为舒缓,拖腔不断,表现出一种凄婉悱恻的情绪。而当长孙皇后据理力争、维护皇权时,唱段节奏明显加快,“万岁爷休忘了戎马当年”一段唱白铿锵有力,与先前的舒缓形成鲜明对比,让人物的气势顿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在全剧高潮部分,当唐太宗做出赦免秦英的决定后,三位女性的哭诉唱段节奏陡然放缓。一声声哀婉的“我的御外孙”“我的小娇儿”“我的老爹爹”在金殿上久久回荡,抒发了事件尘埃落定后的如释重负之情。作曲家用渐慢的节奏,将人物的情感带入一种平静安宁的境界,预示着矛盾的化解与和谐的到来[3]。
灵活运用节奏,是《三哭殿》作曲的一大亮点。快慢有度、张弛有致的节奏设计,使全剧的情感跌宕起伏,高潮迭起,既推动了情节发展,又烘托了人物内心。音乐节奏与戏剧节奏浑然一体,相得益彰,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浓郁的豫剧地域特色
《三哭殿》的唱腔根植于豫剧的沃土,具有浓郁的河南地方特色。无论是演唱方法,还是声腔调式,无不继承了豫剧“外八角”唱法的精髓。“外八角”源于河南民间音乐,讲究声音纯厚圆润、质朴动人。《三哭殿》的唱腔完美体现了这一特点,字正腔圆,平易近人,极具亲和力。同时,该剧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大胆吸收了豫东调、豫西调等不同声腔流派的风格特点。豫东调以激昂高亢见长,豫西调则以柔婉细腻取胜。《三哭殿》将二者糅合创新,使得唱腔更加丰富多样、变化多姿。例如,长孙皇后的唱段带有豫西调高亢激昂的特点;而詹翠屏的唱段,则体现出豫东调委婉柔美的韵味。作曲家并没有拘泥于单一声腔,而是博采众长,因角色施调。不同人物的唱段风格迥异,但都不失豫剧的神韵,可谓是继承创新的典范。《三哭殿》用地道的豫剧唱腔,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大唐宫廷的故事,昂扬激越的旋律中透着中原大地的泥土芬芳。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该剧音乐难以复制的独特魅力,观众在熟悉的乡音中,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也领略到了豫剧艺术的无穷魅力[4]。
结语
综上所述,豫剧《三哭殿》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唱腔设计成为了一部深受观众喜爱的经典剧目。该剧通过生动的情节、鲜明的角色形象、尖锐的戏剧冲突以及丰富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人性的光辉和复杂性;同时通过融合多种唱腔风格、注重唱腔与表演的结合以及不断创新与发展使得该剧在唱腔设计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而且《三哭殿》还是一部集豫剧艺术精华于一身的经典作品,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古老的剧目焕发出勃勃生机。该剧用质朴动人的豫剧唱腔,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历史长河中的故事,昂扬激越的旋律,像一股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这些艺术特点和唱腔设计理念共同构成了豫剧《三哭殿》的经典之处,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作为豫剧艺术的代表作,《三哭殿》不仅是一部高水准的舞台作品,更是一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它必将在豫剧发展史上,永远闪耀着艺术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张震 . 戏曲艺术衍生视域下豫剧戏歌的风格维度与发展向度 [J]. 中国戏剧 ,2025,(05):64-66.
[2] 孔培培 . 文龙风格荡气回肠贾文龙豫剧唱腔艺术成就谈 [J]. 中国戏剧 ,2025,(01):12-13.
[3] 王雪环 . 豪壮宏阔磅礴奔放——豫剧语言艺术风格谈 [J]. 戏剧之家 ,2023,(23):33-35.
[4] 张广涛 .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J]. 贵州大学学报 ( 艺术版 ),2022,36(05):6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