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课程思政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作者

戴璐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艺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7

课程思政的核心内容是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中,思政根本是立德树人,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的设计思政内容、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督导或管理者,也应该多深入教学一线调研分析,具体专业具体分析,而不应该为了思政而思政,搞形式主义让思政案例成为教学负担就违背了课程思政的初衷。

1 教师应提升对课程思政的理解

在高等教育法的第四条中明确写到:“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的落脚点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师要围绕这一观点进行教书育人,课堂教育是育人基础,各门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从而形成一种教育理念。思政并非每节课都要有,也不是刻板的思政,更不能够直接简单地借用别人的案例。课程思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教师的自主性,备课时要按照“三句话”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讲课时候要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将教师的领悟和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真正做到习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引路人”,即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相关思政元素分析

在课程建设中融入思政元素,结合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可以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进文化为主线,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相关资源。第一,融入爱国主义精神,基于中国五千年文明发展的脉络,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和设计智慧,让学生充分了解艺术设计发展的历史意义,理解可借鉴的文化价值,将一些典故和案例设计成教学背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传统,对文化追根溯源,促进学生对中国文化精深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爱国情怀;第二,融入匠人精神的传承,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加强学生的创作实践环节。实践的本质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是一种态度和体验的过程,能够突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邃与博大,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坚定信心,激发学生的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去传承;第三,融入对奋斗和创新精神的发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奋斗精神的实质,增强勇于奋斗的动力,特别是新时代数智化生产力促进了艺术设计朝科技、时尚、绿色方向的发展,为中国自主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中国在智能制造、数字化经济等方面的创新发展成就,能够应用所学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力争为中国民族品牌的发展做出贡献。

3 课程思政案例分析

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下面以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例,进行思政教育融入教学设计的分析。

3.1 课程《人体工程学》

本课程是服务于环境设计专业以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强调设计应符合人体需要,满足人的需求。以中国载人航天的舱内用鞋为例,说明扶摇直上九万里,舱内用鞋要保护脚部安全与舒适,适应空间站特殊环境,同时兼顾时尚设计和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据人体工程学的要求,脚面造型尝试“鱼排骨”式的波状结构,保证了灵活性与保护性的统一,以缓冲航天员运动时产生的碰撞,脚部前端与后部设计饱满,不仅使穿着上更加舒适,而且造型更为立体;色彩上采用“深空蓝”与黑颜色结合的方案,黑色体现了时尚、科技的因素,同时与舱内工作服的蓝色相匹配、实现视觉搭配上的和谐感;特别是鞋底在保证功能性的基础上,整个鞋底的镂空设计源于“九天揽月”的篆书汉字艺术设计变化,外圈环绕的周天“星宿”,周而复始,不仅彰显了“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凌云壮志的大国气魄,中国式的浪漫与情怀也跃然纸上。将中国一次次的载人航天成功完成的自豪感融入课程中,能够极大的提高学生对课程的敏锐度,促进对专业的认同感。

3.2 课程《中外建筑史》

通过对宋代砖石建筑的特征分析,让学生了解其逐渐成为佛塔建筑主流的发展过程,举例开封祐国寺塔,建造开始于北宋仁宗皇佑元年,元代才称作铁塔,历经宋、金、元、明、清5 个朝代以及民国时期漫长岁月,遭受地震43 次,冰雹10 次,风灾19 次,河患6 次,雨患 17 次,其间曾数次增补葺修。1938 年6月侵华日军以铁塔为目标发动猛烈的炮火袭击,塔身中弹七、八十发,塔身北侧遍体鳞伤,第八、九层被打穿了外壁,留下了 2 个 2 米大的深洞,而铁塔渗透着开封人的铮铮铁骨,像一位威武不屈的战士巍然屹立在古城大地。1957 年6 月开始动工,到 10 月底全部修复竣工。同时还安装了 104 个铁铸风铃,增装了洞门铁栏和避雷针。千年宝塔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铁塔见证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黄河水患的冲击、金元战争的动荡,以及近代以来的文物保护历程,是一部 “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借此案例激发学生对建筑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建筑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对古建筑技艺传承、借鉴创新的设计意识,

提升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南京城墙始建于明朝,历经 600 余年沧桑,是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集大成者,其设计融合了 “天人合一” 理念、军事防御智慧和工程管理经验(砖文责任制——每块城砖刻有烧制者信息)。通过了解城墙的建造背景、技术工艺,可展现古代中国在规划、建筑、管理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特别是通过对铭文的解读提升对廉洁意识、廉政行为的认知。

3.3 课程《立体裁剪》

从中国服饰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受到儒家和道家“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影响,自周朝的章服到近代的长衫,在服装结构上偏向于平面裁剪;随着世界服饰文化的碰撞、交融和互补,立体裁剪与平面裁剪交替使用,成为世界范围的服装构成技术。课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强调立裁效果和平面纸样的互换,引导学生认识和分析比例裁剪法的优势和劣势。特别以典型的旗袍服装形制为例,分析其衣领和衣身的立裁结构;用传统的手工滚边工艺让学生从实践中理解服饰技艺的精髓;通过对盘扣的制作和设计,探索传统文化的深刻蕴意,明确旗袍在中国服饰中的价值和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学生内在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悟道、学会学习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4 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

教育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避免形式主义的硬融入,应用好隐性教育渠道,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既形成“惊涛拍岸”的声势,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学管理者或者督导也应尊重教育规律,认真落实教育部文件精神,认可隐性教育。比如只要教师在人才培养工作上是认真负责的,精耕细作地讲好讲透专业课程,其实就是一直都在做课程思政;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教学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对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就是最生动、最有效的课程思政;‌鼓励学生提问、质疑、表达不同观点,在尊重、理性、建设性的氛围中进行引导,传递诚信、友善的价值观,这种对学生素养的培养,尽管没有明确的案例名称,但它就是隐性的课程思政。

课堂教育是育人的主战场,课堂一端连接着学生,另一端连接着民族发展的未来,教师就是沟通的桥梁,教学模式可以灵活多变,学生的学习空间也会不断拓展和突破,但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不会变,始终是立德树人。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将课堂教学作为基础,对专业课内容和方法重新梳理和完善,将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的融入专业教学中。

参考文献:

[1]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N]. 2019-08.

[2] 陈庆章,千万不要把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https://www.toutiao.com/ article/

[3] 朱广琴.基于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教学要素及机制探析 [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6): 84~87 .

作者简介:姓名:戴璐,单位:,邮编:,学科:服装设计与工程,题目:课程思政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的有效融入,背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