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符号学视角下南梁红色文化元素的文创转化设计研究

作者

令晓君

陇东学院 甘肃庆阳 745000

引言: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红色文化作为革命历史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与创新日益受到重视。南梁地区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2025 年正值南梁革命根据地建立 95 周年,在这一重要时间节点,深入挖掘南梁红色文化元素,探索其在文创设计中的转化路径,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 符号学理论与红色文化元素的理论基础

(一) 符号学理论概述及其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

符号学作为研究符号及其意义的学科,为文创设计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和方法论支撑。皮尔斯符号学三分法理论将符号划分为“代表项”“对象”和“解释项”三个维度,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设计师从形式、内涵与受众理解三个层面解构文化元素 [1]。在文创设计实践中,符号的能指(视觉形态)与所指(象征意义)共同构成完整的符号系统,例如南梁革命遗址的建筑轮廓作为能指,其背后承载的革命历史记忆则形成所指,二者的有机结合使文化符号既具备视觉识别性又富有精神感染力。

在具体设计方法上,符号转译与重构是文创转化的核心策略。转译过程需提取南梁红色文化中的原型符号—如革命文献的版式特征、战斗器械的形态元素,再通过简化、夸张等手法进行视觉提炼;进入重构阶段,再将这些符号与现代设计语言融合,例如把苏维埃徽章中的麦穗图案转化为餐具产品的装饰纹样。学者徐云在研究少数民族织绣图案时指出,这种符号转化方法能够“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同时拓展其现代表达空间”[1]。南梁红色文化元素的转化同样遵循此逻辑,通过符号层级的重新组合,实现从历史符号到设计语素的创造性转变。

(二)南梁红色文化元素的内涵与特征

南梁红色文化元素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其内涵与特征和特定历史语境紧密相关。从符号学视角看,它包含革命遗址、历史文献、人物形象三类典型符号,构建起完整的红色文化符号系统。在精神内涵层面,集中体现“面向群众、坚守信念、顾全大局、求实开拓”的南梁精神,通过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具象化,如黄土窑洞造型既适应自然环境,又象征革命者务实作风。视觉特征上,呈现“土气”与“火气”交融的美学风格,“土气”表现为吸收陇东地域元素,“火气”表现为运用旗帜、火炬等象征革命激情的符号。这种双重特征使南梁红色文化既有地域识别度,又具革命文化普遍性,如革命标语墙,以斑驳土墙与红色标语传递出历史厚重感与革命感染力。

二、南梁红色文化元素的符号学分析

(一)南梁红色文化元素的符号分类与解读

南梁红色文化元素的符号系统可依据其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划分为三大类别:物质性符号、行为性符号与观念性符号。物质性符号包含革命遗址、历史文献与实物遗存等具象载体,如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的建筑群,其黄土窑洞的造型既体现陇东地域特色,又通过空间布局展现革命政权的组织架构。这些物质符号通过视觉形态直接记录历史,其中《南梁宣言》手稿的毛笔字迹与印章形制,既传递文本信息,其物质痕迹本身也构成革命者精神意志的视觉见证[2]。

行为性符号主要体现为革命活动遗留的仪式化痕迹与集体记忆载体。南梁地区保留的群众大会遗址、练兵场等空间,通过场地尺度与功能布局传递出“面向群众”的组织理念;而革命标语墙的书写方式(如横向排列的粗体大字)则形成独特的视觉语法,其斑驳的墙面肌理与醒目的红色颜料形成时空对话。原佳丽在研究红色旅游文创时指出,此类行为符号“通过物质载体固化历史瞬间,使抽象的革命精神获得可感知的叙事维度”[3]。南梁精神宣讲队采用的方言快板、民歌传唱等活态传承形式,也属于行为符号的当代延伸,其表演形式与革命历史形成符号学意义上的互文关系。

观念性符号是南梁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所在,包括价值理念、集体记忆与情感认同等抽象层面。五角星、火炬等图形符号通过反复运用形成革命激情的视觉隐喻;而“求实开拓”等口号则通过语言符号构建价值共识。这些观念符号具有层级化特征:核心层为具有普遍革命意义的符号(如党徽),中间层融合地域特色(如剪纸风格的红旗图案),外围层则关联更广泛的文化意象(如象征坚韧的黄土高原地貌)。段圆梦在研究闽南红砖文创时提出的“精神价值层”分析方法同样适用于此,即通过符号的语义网络揭示革命精神与地域文化的交织关系 [4]。

(二) 符号学视角下南梁红色文化的视觉表现特征

南梁红色文化的视觉表现特征在符号学视角下呈现出系统性的编码规律与表意机制,从形态构成来看,这些视觉符号主要包含三类典型样式:具象革命符号(如党徽、红旗)、地域特色符号(如陇东剪纸风格的革命场景)以及抽象精神符号(如象征光明的放射线条)。这些符号通过特定的视觉语法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表意系统。汪茜在研究传统工艺转译时提出的“材料—工艺—图案”三维分析法同样适用于此,南梁红色文化符号通过黄土材质、粗犷工艺与革命图案的有机结合,构建起独特的视觉识别体系。

在色彩符号方面,南梁红色文化表现出鲜明的象征性编码特征,主导性的红色调不仅对应革命激情这一核心语义,其具体应用还形成细致的符号分级。如正红色用于重要革命事件表述(如苏维埃政权成立),暗红色表现历史厚重感(如革命遗址展示),而橘红色则多用于当代文创产品的活力表达。这种色彩符号的语义分层,使同一色系能够适配不同历史语境与传播需求。韩璐在研究少数民族工艺时指出,“色彩符号的系统性编码是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重要基础”,南梁红色文化中的色彩运用同样遵循这一规律,通过明度纯度的精细化调控,实现革命精神从历史叙事到当代设计的顺畅转译。

在构图法则上,南梁红色视觉符号呈现出“中心—辐射”与“对称—重复”两种典型结构。重要革命题材多采用中心构图(如党徽居于宣传画中央),配合放射状线条强化视觉焦点;群众场景则偏好水平对称布局(如军民联欢图案),通过人物阵列重复形成节奏感。这些构图方式不仅是形式需要,更承载着特定的符号语义——中心构图象征革命核心领导力,对称重复则体现集体主义精神。值得注意的是,南梁地区的民间艺术传统为这些构图注入了地域特色,如剪纸艺术的锯齿状边缘处理,使革命主题作品兼具力度与装饰美感。

(三) 南梁红色文化元素的符号体系构建

南梁红色文化元素的符号体系构建遵循符号学的系统化原则,通过层级化分类与结构化关联,形成完整的表意网络。该体系包含三个相互支撑的子系统:核心符号层、衍生符号层与应用符号层,各层级之间通过视觉语法与语义关联实现有机衔接。核心符号层由具有明确革命指涉的典型元素构成,如党徽、红旗、苏维埃印章等,这些符号通过历史沉淀形成稳定的能指与所指关系,其视觉形态与精神内涵具有高度一致性 [5]。衍生符号层则融合地域特色与革命主题,如陇东剪纸风格的五角星图案、香包刺绣工艺制作的红军形象,这类符号通过民间艺术语言重构革命意象,在保持精神内核的同时增强文化亲和力。应用符号层面向具体设计场景,将前两层符号转化为适应当代审美的视觉模块,如简化后的窑洞轮廓图形、抽象化的革命标语字体等。

三、 南梁红色文化元素的文创转化设计实践

(一) 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南梁红色文化元素的文创转化设计实践,需要建立在对文化符号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现代设计语言进行创新表达。设计理念的确立首先遵循“精神传承与时代创新相统一”的原则,既保持革命文化的本真性,又通过符合当代审美的视觉表现增强产品的市场接受度。具体而言,设计过程中注重从南梁红色文化符号体系中提取核心元素,如革命遗址的建筑轮廓、历史文献的书法笔触、革命人物的典型服饰等,这些元素经过符号学分析后形成可操作的设计语素库。通过“符号转译”方法,将传统革命符号转化为简洁的图形语言,例如将苏维埃徽章中的麦穗图案简化为几何线条组合,既保留革命象征意义,又符合现代产品造型需求。

在设计方法层面,主要采用“分层重构”与“语境适配”相结合的策略。分层重构指根据符号体系的三个层级(核心符号层、衍生符号层、应用符号层)进行差异化处理:核心符号严格保持历史原真性,如党徽、红旗等元素的比例与色彩规范;衍生符号允许适度创新,如将剪纸艺术的锯齿纹样与革命场景融合;应用符号则完全面向产品功能需求,如将标语字体转化为包装装饰纹样。语境适配强调符号使用与产品场景的协调,例如办公用品采用简洁的线条化符号,而纪念品则保留更多历史细节。这种分层处理方法既确保了文化表达的准确性,又为设计创新提供了灵活空间。

(二) 基于南梁红色文化元素的文创设计案例分析

南梁红色文化元素的文创设计实践通过具体案例展现了符号转化的创新路径与实施效果,以“南梁革命人物”系列文创为例,设计团队从历史照片中提取典型人物形象特征,如八角帽、绑腿布等服饰符号,通过扁平化设计手法转化为现代卡通形象。这种处理既保留了革命先辈的精神气质,又通过圆润的造型线条和明亮的色彩搭配增强了亲和力。产品线涵盖文具、钥匙扣等多种类型,其中笔记本设计将人物形象与革命标语结合,封面采用仿旧纸质纹理,内页边缘印有简化的红色五角星图案,形成历史感与现代实用性的有机统一。

另一典型案例是“红色南梁”茶具套装,其设计灵感来源于苏维埃政府旧址的窑洞建筑。设计师提取窑洞拱形轮廓作为茶壶主体造型,壶嘴部分借鉴了革命时期军号形态,壶盖顶部装饰有镂空的五角星图案。材质选用陇东地区特有的粗陶土,表面施以暗红色釉彩,既体现地域特色又象征革命精神。配套茶杯的杯身刻有简化版的南梁革命标语字体,通过凹凸纹理增强触觉体验。该设计成功将建筑符号、器物符号与文字符号进行系统整合,使产品兼具文化叙事功能与日常使用价值。

在生活用品领域,“星火相传”系列家居用品展现了符号重构的创意。台灯设计以革命时期的煤油灯为原型,灯罩采用红色玻璃材质,透光后形成类似火焰的光影效果;灯座部分融入苏维埃徽章的麦穗纹样,通过现代金属工艺呈现。产品命名直接呼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理念,实现观念符号的当代转译。同系列的抱枕产品则运用南梁剪纸艺术风格,将革命场景图案转化为几何化的装饰纹样,采用红色粗布面料与手工绗缝工艺,强化了产品的文化质感与手作温度。

在数字文创产品的开发上,南梁革命纪念馆推出的 AR 明信片应用,通过手机扫描即可激活三维动画,重现重要历史场景。设计上保留传统明信片的实物载体,正面印刷革命旧址的版画风格图像,背面二维码融合了苏维埃印章的视觉元素。数字内容中,历史人物形象采用低多边形建模技术,在保持严肃性的同时符合现代审美偏好。这种虚实结合的设计方式,既延续了红色文化的传播传统,又通过技术手段增强了互动体验,特别受到年轻群体的欢迎。

这些案例共同体现了南梁红色文化元素文创转化的设计逻辑:首先通过符号提取确保文化本真性,其次运用现代设计语言进行视觉转译,最终实现产品功能与文化表达的平衡。不同案例在符号处理上呈现出梯度差异——纪念性产品侧重历史符号的忠实再现,生活用品偏向符号的抽象提炼,数字产品则探索符号的动态演绎。这种差异化策略有效扩大了红色文化的传播覆盖面,使革命精神能够通过多元渠道融入当代生活。所有案例都特别注意避免符号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设计语言的有机整合,让文化内涵自然流露于产品功能与形态之中。

总之,以符号学理论为支撑,系统剖析南梁红色文化元素的分类、视觉特征与符号体系,再通过分层重构、语境适配等方法实现文创转化,既守护了革命文化本真,又赋予其当代活力。多元文创案例也为红色文化传承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路径,助力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持续传递。

参考文献:

[1] 徐云 . 金秀盘瑶织绣图案的符号学探究与设计转化 [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81-90.

[2] 段圆梦 . 符号语义视角下的闽南红砖文创设计研究 [J].《绿色包装》,2024,(12):103-107.

[3] 原佳丽 .IP 视角下建构红色旅游文创产品的符号战略[J].《河池学院学报》,2020,(1):49-

53.

[4] 乔治 . 空间叙事视角下西安事变纪念馆创意系列化设计[J].《包装工程》,2022,(14):362-374.

[ 基金项目 ]: 甘肃省教育厅 2024 年度高校教师创新基金项目 ( 南梁红色文创设计与产业开发研究 2024B-175 阶段性成果 );

2024 年度横向项目( 庆阳红色文创设计HXSK2425)。

[

作者简介 ]: 令晓君(1972-), 男,汉,人,大学本科,副教授,主要从事平面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