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2022 年课程标准视域下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

作者

王冬梅 杨慧芳 梁红雪

霸州市胜芳镇第二小学 065701

前言:

2022 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延续“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目标,将其细化为“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三大维度,同时强调教学需遵循“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原则,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这些要求为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指引,也使其成为落实新课标理念的重要路径。

一、案例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助力核心素养的具象化培养

数学核心素养具有抽象性,而案例教学模式通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鲜活的案例中,能够让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变得可感知、可操作,如在“百分数的应用”教学中,教师以“商场促销活动”为案例,让学生计算“八折优惠”“满减活动”的实际折扣力度,对比不同促销方式的性价比——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百分数的运算方法,更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实现了“数感”“运算能力”与“应用意识”的同步培养[1]。

(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公式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案例教学模式可以“问题”为驱动,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购物、旅游、校园活动等)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教师设计“给教室铺地砖”的案例,让学生思考“需要多少块地砖”“如何计算地砖的总面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主动探索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而非被动接受“面积 Σ=Σ 长 × 宽”的公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显著提升。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新课标强调“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跨学科或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案例教学模式通常涉及多知识点的融合,且注重实践操作环节,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机会,如在“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中,教师设计“校园学生运动偏好调查”案例,让学生分组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绘制统计图、分析调查结果,并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2022 年课程标准视域下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情境化设计:联结生活与抽象的桥梁

情境化设计的核心是将数学知识嵌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解决真实问题可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认知,而 2022 年版新课标强调“数学源于生活”,要求教师通过超市购物、校园测量等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2]。

比如在“小数意义”教学中,教师可创设“超市商品标价”情境,引导学生观察笔记本 1.5 元、铅笔 0.8 元等标签,提问“1.5 元表示什么?”,进而通过“1 元 =10 角”的货币模型,将 "0.1 元”转化为“1 角”,最终归纳出“小数即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抽象概念的认知难度,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不仅强化了乘法运算技能,更培养了学生的财务规划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探究式学习:让推理意识自然生长

2022 年版新课标将“推理意识”列为核心素养之一,要求教师避免直接告知结论,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发现规律。

如在“三角形内角和”教学中,教师可提供量角器、剪刀和三角形纸片,要求学生用“测量法”和“剪拼法”验证猜想,最终归纳出“任意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的结论,其不仅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结论需经严谨验证”的科学精神。再如“圆柱与圆锥”教学中,教师可反转传统推导过程,让学生用剪刀沿圆柱侧面剪开,观察不同剪法(如斜剪、直剪)对展开图形的影响,学生能够发现,无论剪法如何,圆柱侧面积均可转化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推导出“圆柱侧面积 Σ=Σ 底面周长 × 高”的公式。教师可进一步追问:“若将圆柱改为圆锥,侧面积如何计算?”引导学生通过“倒水实验”探究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最终理解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逻辑,强化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方法。

(三)跨学科融合:拓展数学学习的边界

2022 年版新课标明确要求“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看到数学在多领域中的普适价值 [3]。

如在“统计与环保”项目中,学生需收集社区垃圾分类数据,用折线图分析变化趋势,并结合语文课撰写倡议书,提出改进建议,此类活动不仅提升了数学应用能力,更培养了社会责任感。而在“图形的密铺”教学中,教师可设计“装饰画设计”跨学科项目:学生需先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纸片进行密铺实验,记录“能密铺”和“不能密铺”的图形,并归纳出“图形内角度数能整除 360 ”的密铺条件,随后学生需运用美术知识(如色彩搭配、构图原则)设计一幅密铺装饰画,并在班级展示会上用数学语言解释设计思路(如“我选择了正六边形,因为它的内角为 120 , 360÷120= -3 ,符合密铺条件”),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创造美的工具”。

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模式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跨学科的融合、实验操作的深化和多媒体的赋能,有效落实了新课标“三会”核心素养要求,该模式能显著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使数学学习从“知识记忆”转向“素养生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建荣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J]. 新课程, 2025(2).

[2] 李至宇 . 数学融入生活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J]. 新课程 ,2024(18).

[3] 于国文 . 真实情境从何而来——北京市 2023 年度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等奖案例启示 [J]. 小学数学教师 , 2023(11):52-55.

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重点专项课题“2022 年课程标准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案例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JCJY20242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