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朱吉存
汶上县第一中学 272500
近年来,随着核心素养导向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高中生物教学的目标已不仅局限于知识传授,更关注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与探究能力的提升。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深入思考与实际运用的能力,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生命现象和抽象生物概念时,难以实现真正的理解与迁移。问题导向式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起源于医学教育领域,其核心理念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和反思等方式主动建构知识体系。该教学模式强调教师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和问题设计者,学生则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探究者与解决者。这种转变符合高中生认知发展规律,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提升综合素养。
一、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构建重要性
问题导向式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问题具有挑战性和情境性,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主动进入探究状态。传统教学常以结论为主导,忽视了思维过程和逻辑建构。而问题导向式教学通过设置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建构知识、反思学习过程,从而实现对复杂概念的深入掌握。问题导向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合作探究能力。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角度思考与团队协作,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也促进了学科间的整合与知识迁移,符合当前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理念。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在“探问”阶段,愉快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
“探问”阶段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起始环节,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与思维潜能,为后续探究与建构奠定良好的心理和认知基础[1]。在此阶段,教师应着力营造一种积极、开放、愉悦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然进入学习情境,激发主动探究的内在动因。通过创设引发思考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意识到“想要知道”“需要理解”的认知空缺,从而自发产生求知欲望。问题的引导应注重认知刺激与思维激活的统一。教师在设置引导性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起点、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使问题具有适当的挑战性和可探究性。同时,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与启发性,既要引起学生注意,又不至于造成理解障碍,使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框架上进行合理的推理与判断。问题应围绕课程核心概念展开,并与学生的现实经验相衔接,具有逻辑上的内在张力,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心理共鸣。课堂氛围的营造是实现思维激活的关键要素。教师应以尊重、鼓励、支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反应,容许不同角度的思维表达与个体差异的存在,形成一种尊重探索、鼓励质疑的文化生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转变自身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引导者,通过适时的语言引导、语调控制和情感投入,增强课堂的亲和力和互动性,促使学生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中自由表达想法,增强思维参与感。
(二)在“释问”阶段,大胆引导开拓学生的思维
“释问”阶段是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核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在学生初步认知觉醒的基础上,引导其深入分析与系统探究问题的本质,逐步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与逻辑思维路径 [2]。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的作用,通过多元策略调动学生的认知资源和思维潜能,引领其从浅层感知走向深度理解,从感性认知迈向理性分析。该阶段的教学应注重引导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假设、表达观点、进行推理,形成初步的解释框架。同时,应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使学生能够从多维度、多角度思考问题,避免思维的单一化与封闭化。在面对学生思维出现偏差或停滞时,教师应以启发性语言加以引导,而非直接给予结论,以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自主性。教学设计上,需加强问题情境与核心概念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能够在思考中自然过渡到对知识的建构。这一过程不只是对已有问题的“解答”,更应成为学生深入理解生物原理、建立逻辑链条的重要机会。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问题、重新审视已有观点,构建知识的内在关联,在动态的探究过程中实现对复杂知识的整合与升华。
(三)在“留问”阶段,悬念引导牵动学生的思维
“留问”阶段是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延伸与深化环节,承接“探问”与“释问”所激发的认知兴趣与思维探索,在知识初步建构之后,引导学生进入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与自主探究状态。该阶段的核心在于通过设计具有探究价值和挑战性的后续问题,构建持续思考的张力场,引发学生对于未解之处的再反思与再探究,从而拓展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设计具有悬念性、延展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的持续活跃性。此类问题通常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复杂性或现实关联性,能够引发学生在认知、情感及价值层面上的多维共鸣,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意愿与动力。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教师不仅延续了课堂学习的思维轨迹,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深入研究的空间,使学习活动从课堂走向课外、从教材延展到现实。“留问”问题的设置应以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为基础,着眼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真实世界的实际情境,鼓励学生将已习得的知识迁移应用于新问题中,锻炼其综合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这一阶段的问题应具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的功能,促使其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对学习方法与思维路径进行自我审视,形成更具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知识结构。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构建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不仅契合课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更顺应学生认知发展与个性成长的现实需求。通过科学设置问题、合理组织教学过程与优化评价机制,问题导向式教学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逻辑思维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不断探索问题设计的深度与广度,完善教学组织与反馈体系,使问题成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核心线索与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 常 玲 . 基 于 问 题 导 向 的 高 中 生 物 教 学 探 究 [J]. 情 感 读本 ,2019(36):100.
[2] 于明涛 . 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浅谈 [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33(02):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