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群众文化场所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郝英英

陕西省西安市纺织城工人文化宫

引言:

公共文化空间既是一个社会文化活动的承载体,又是一个社区维持其活跃动力的连接体。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形式更加追求多样化,空间布局陈旧文化场所不适应现代社会追求高开放、多元化的发展形态。空间合理性的布局决定了一个文化空间的利用率,决定了其文化活动能否得到实现,因此如何调整当下文化空间存在的相关空间的使用问题,进行空间合理化建设和布局,是文化空间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将从公共文化空间现存情况谈起,探讨现存的空间布局问题以及对其优化发展道路进行研究。

1. 群众文化场所空间布局的概述

公共文化场所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空间,弘扬地方特色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载体。公共文化场所的空间布局也直接关系到公共文化场馆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功效,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使用的便利程度以及对公共文化场馆服务的参与热情。公共文化场所如今早已不再是单一进行文艺活动的服务空间,而是集阅览馆室、展览空间、训练培训教室、会客厅、休闲中心等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复合型公共空间,对公共文化场所的空间布局设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1]。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场所以大空间的展览大厅(单功能空间)或单一功能的空间为主,缺乏复合型及灵活度较高的空间形式,无法适应如今人民群众对多元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诉求,例如,一些公共文化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空间设计理念较为陈旧,功能割裂且呈现较为独立状态,活动动线较为模糊,并缺乏较为完善的通达性及开放的空间展示形式,使得空间的使用功能的发挥更为不合理,有大量“白手套”现象 [2]。大量文化设施的闲置不仅是不合理空间布局带来的使用弊端,还导致了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缺少更主动的使用热情。科学的场地布置不但关系到功能使用的完整性,还关系到服务对象的心理感受以及使用时的感受。

2. 群众文化场所空间布局面临的挑战

2.1 文化场所空间利用的局限性

群众文化空间在城市发展、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其在使用上的局限性日趋显现。就早期兴建的文化空间而言,受历史和规划等因素影响,存在场馆建筑面积小、功能单一、空间形式相对固定的建设“短板”,难以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群众文化需求。另外一些新建、改扩建的文化空间,受建设费用投入有限或场地制约等影响,文化空间整体使用弹性及复合性等都存在一定局限性。目前,有些群众文化场馆尚缺乏对空间可拆分和可变化设置的理念,类型多样的活动难以同时在同一场馆开展;有的群众文化空间在保障重要功能作用的情况下,一些公共休憩阅读空间、多功能厅等被边缘化,不能支持持续、高频次使用的群众文化空间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场馆空间利用率低下,许多空间常年处于闲置状态,产生了“用而不用”的现象,影响了群众对于文化服务的满足。

2.2 设施布局功能需求的矛盾

基层文化站是针对各类人群进行服务,比如老年人的日常娱乐、青少年的学艺、文化团队的展示、一般百姓的文化社交等活动,但在实际设置上,却不能很好地契合人群实际需要,造成功能性和布设不合理等问题。多数文化站内设置过多功能性隔墙以应付管理部门,使用者多变的需求,以人为本的理念被忽略。比如戏院距离后台准备区较远、展览区前后没有导览墙、多功能课堂区远离休息区等,都为使用者在过程中的有效性和舒适性造成了一定障碍。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有自身的文化设施使用规律,但很多文化站却没有与之匹配的功能,比如老年人的阅读区、青少年的互动体验室、青年人的活动自助空间等。这极大影响了文化站的服务覆盖面和群众“黏性”。其他设备设施与使用频率之间也有冲突,例如,一些站过多投向了专门、仪式化强的专业性场馆建设,忽略了普通群众高频使用的各项服务设施设备(储物柜、饮水设施、无障碍通道等),这对于空间来说“重形象、轻服务”,制约了对群众的“服务”和其功能的实效性。

3. 群众文化场所空间功能优化的路径探索

3.1 空间功能重构布局调整

群众公共文化空间功能的重新设计不是单纯为了改变空间本身,而是对功能性和空间实际承载量的全面考察。部分公共文化空间早于设计之初仅仅是为了单一方面的功能,忽视了多元化文化和功能的叠加性及多元文化的发展。这种单一的空间架构使得空间运用有效性以及文化参与度无法最大化,空间的重置必须从“多元、互动、灵活”这三个方面重新设计空间。空间重置是在原有区域功能的基础上按照现阶段的新型文化需求,重新创造具有多元活动的多功能空间,即原有的单一功能区域,例如,展览区、展演区、休息区等不再固定的、限制性的,而是按照活动内容可灵活地进行设备布局及空间智能切换,增加空间的可变性和多功能性,如同一个空间里,一边举办展览活动,另外一边可以举办一些小型文化讲坛,互不影响、互不干扰的空间承载。重置并不是简单的建筑体量调整和改建,而是以不破坏建筑原风格的传统文化建筑为前提,通过合理的艺术设计,发掘空间的最大功效,使空间不但能满足当前的需求,而且

能满足未来的空间活动的需求 [3]。

3.2 人员流动空间互联性优化

人们流动性的设计优化是文化场站空间设计的重要环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参观者或是活动者的参与体验感受。文化场站会存在大量的参观者和丰富活动空间与场所,对于场站内空间的设计,难以适当地梳理人员的流动空间与功能分区,容易形成混乱的人流拥堵、相交错断的情况。为解决此类情况,提高空间内部联系性,应主要强调人流的畅通性和流动性。流动性的空间优化设计主要包括文化场站内每个分区应通过合理的流线与场所进行过渡连接,各功能分区的连接流线应该是逐渐过渡的,并且不应形成一个单一的流线,使人们集中于某处,造成局部地方拥挤和堵塞。在空间设计中,经过恰当的流线安排,增加场站流动空间的敞口与无遮挡性,可以使得参观者在流动场站中更为舒服与惬意,同时,提高场所空间使用的效率,场站内的流动空间并不仅局限于场站空间中的通道流线的合理布置,还应考虑视界的流动与交互,实现场站空间的连贯、顺畅转换 [4]。为了进一步优化文化场站的人员流动空间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功能区域的使用需求与流动模式。例如,展览区、活动区和休息区的布局应相互协调,避免人流在不同区域之间的交叉与冲突。设计时,可以通过高差、景观设计、色彩或标识系统来引导人们自然流动,确保人群不会在某些区域集中过多,造成拥堵或不适感。

3.3 环境服务设施的优化策略

群众文化场地环境设施在满足其场馆成员公共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是提高公众文化场地功能性和吸引力的关键基础。文化场地环境建设更多地停留在表面而忽略了不同群体的受众感与受众体验。通过从“舒适性、智慧性、绿色性”三方面的改善来进行文化场地建设的优化。对于环境舒适性是优化文化场地的首要环节。文化场地的灯光亮度、温度、噪声、空气流通情况等等都是影响参访人心理和参访感的重要环境因素[5]。因此,对于群众文化场地环境的光线亮度以及空间环境,应当维持其温馨舒缓的氛围,让人放松自得。而对于温度、湿度的调节控制,能够让参访人长久留驻的空间,避免因为环境因素带来的退场等。智慧型环境的建设是当下群众文化场地的一种时代化趋势,在智能设施越来越多样化的当下,通过智慧化灯带系统,智能交互查询信息平台,自助票务以及自主信息交互等功能性的终端设备提供给受众参访人更为快捷的信息查询以及便捷性的受众服务感[6]。

结束语:

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置和功能优化决非单纯的设计问题,它是社会发展的文化需求。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状况以及不断变化的文化需求,以往的布置方式也存在众多的缺陷,所以探寻适应社会发展的布置方式及优化措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空间布置功能的优化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的提升,既可以满足其日常性的文化服务需求,也可以给更多的文化服务提供一个更加便利、高效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朱娟丽 . 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社会科学 ,2024(12):106-109.

[2] 尹君 . 城乡文化交融下群众文化建设优化策略研究 [J]. 国际援助 ,2023(9):114-116.

[3] 朱 原 原 . 基 层 群 众 文 化 发 展 现 状 及 优 化 策 略 [J]. 美 化 生活 ,2023(10):3.

[4] 陆菁菁. 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J]. 大众文艺,2024(1).

[5] 赵荣, 吴铮争. 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西安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53(4):5-15.

[6] 李莉 . 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及实践探究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社会科学 ,20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