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合组织国家数字舆情风险治理中的跨国传播人力资源协同体系研究
张之峰 王彬淇 张明玥
青岛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一、引言
在全球数字传播环境加速多边化与风险化的趋势下,数字舆情治理已从传统的信息监管问题演进为涉及国家安全、文化认同与国际话语权的综合治理命题(李海波,2022)。近年来,欧美国家纷纷将数字主权、算法责任、平台治理纳入全球治理议程,并强化以人权、反歧视、性别平权、少数族裔保护为内核的“道义传播框架”(UNESCO, 2021)。在此背景下,全球性数字风险频发,跨境舆情事件、虚假信息传播、算法操控舆论等问题愈发凸显,对发展中区域构成系统性治理挑战。
作为重要的地区性政治与安全 空间正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方面, 区域国家 理能力结构呈现高度不对称状态。 已成为一种隐性舆论控制工具, 折 f, 2019)。另一方面,数字舆情呈现 机制失效,迫切需要建立多边风险 v, 2024)。此外,中亚地区的宗教 段与政治伦理层面的约束,而现有区域合 机制 a & Duprey, 2021)。
中国在数字舆情治理方面已初步形成“平台规制—技术监管—传播伦理”三位一体机制,并在舆情响应、内容引导、AI 过滤、传播人才培养等方面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具备向上合组织国家输出的能力(张雅静等,2022)。与此同时,2024 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贸易总额达 5124 亿美元,显示出制度协同与合作意愿的持续增强(王聪、张也,2025)。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式舆情治理机制在跨境推广过程中面临多重适配性障碍,尤以人力资源体系缺位、传播伦理冲突与制度合法性困境最为突出。
一是,上合组织国家舆情治理人才储备整体不足,既缺乏高素质双语传播干部,也缺少具备AI 识别、语义建模、传播伦理分析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员。二是,区域内尚未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认证标准与协同培养机制,导致人才调配机制碎片化、响应机制延迟,严重制约跨境舆情快速处理能力。三是,不同成员国之间在政治制度、新闻自由观念、民族文化敏感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使得中国主导的舆情治理机制在输出过程中面临伦理认同与舆论信任的双重阻力。
已有的研究可以看出在国家主导的媒体管控体系下,部分中亚国家公众对政府信息的信任度较低,尤其在谈及敏感政治与宗教话题时, 更倾向依赖非官方渠道(Tsfati & Cohen, 2012)。此外,全球媒体信任程度的跨国调查表明,传播内容必须同时兼顾地方文化与制度语境,否则容易引发“价值冲突”与传播认同危机(Fawzi et al., 2021)。
鉴于此,本文将围绕“上合组织国家数 传播人力资源协同体系构建”展开系统性研究,分析当前人力协同中的结 尝试提出具备“制度通融—能力共享—传播共识”三重支撑的协同治 理理论、人力资源制度嵌入理论与数字主权政治伦理分析框架, 上合国家实现制度嵌入与人力资源协同优化的分析,期望为上合组 播安全体系与人力治理合作机制提供理论支撑与政策建议,进而增强区域内的话语主权、风险响应力与伦理正当性。
二、上合组织国家跨境数字舆情传播机制与人力资源适配性分析
在全球传播格局日益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跨境数字舆情治理问题已成为国家安全、文化传播与制度正当性维护的战略前沿议题。在上海合作组 面临数字平台治理能力不足、区域叙事能力弱化与算法控制权失衡的多 再是线性的信息扩散过程,而是深度嵌套于大数据计算、情绪算法演 的复杂系统之中。这一过程涉及“议题建构—语义调度—平台分发—情绪响应” 的多阶段耦合机制,使得数字风险不仅体现在内容本身,更凸显于其背后人力资源配置与制度响应结构的完整性与韧性
从传播机制角度来看,数字舆情的跨境传 驱动的议题结构塑造。第社交平台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对事件标签 传播路径高度依赖技术平台的议程设定。第二,在“多语言— 语境切换过程中形成认知裂变,进一步加剧国家形象的标签 景下的国家身份标识成为舆情裂解的核心诱因,引发跨国误读、数字 次生风险。这种机制决定了舆情治理不仅是内容监管的问题,更是“平台—算法— 语义” 者合成能力的系统治理问题。
在此基础上,数字舆情治理对高素质传播人力资源的依赖性日益增强。一方面,跨语种实时分析、语义识别与多模态语境评估成为舆情溯源与风险预警的必要环节,需要大量具备语言能力、算法素养与政治判断力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在治理策略制定与外交沟通过程中,需配置具备传播伦理协调、文化议题转译能力的跨文化传播专业岗位。目前,中国的“高校—智库—政务”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在这些维度已积累一定经验,但其推广至上合组织国家时面临明显的制度适配性缺失。
一是人才结构异质性严重。部分上合国家尚未建立系统化的舆情分析或媒体研究学科体系,数字传播类专业稀缺、教育资源匮乏,导致相关岗位无法满足 AI 语义解析、多语种舆情审校与数据可视化表达的综合治理需求。即便是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加强新媒体治理的国别,相关人才依旧面临“出口稀缺、协同断裂、伦理失配”的多重结构性短板。
二是制度接口错配突出。中国式传播治理强调政府主导、平台协同、专家支撑三位一体机制,但在多数上合组织国家中,传播治理制度或过于碎片化,或受限于传统行政管理模式,缺乏对跨部门、跨语种治理能力的制度化统筹。在新兴传播岗位的人才认定、能力评估与职业认证机制方面,尚未形成区域共享与多边标准,阻滞了跨国传播人才的制度流动与任务协同。
三是教育内容与意识形态导向存在显著差异。上合组织成员国在政治制度、社会文化与传播政策上呈现出高度多样性,这导致中国的人才培养模板无法直接嫁接。我们可以看到在涉及国家主权与民族叙事的传播议题,在不同国家的教学大纲与意识形态导向中可能被差异化处理,进一步削弱了区域传播人力资源的“政治同构性”。
四是区域共同治理机制缺失。在当前舆情治理制度多为单边或双边协定的背景下,尚无有效平台推动上合组织国家间在传播治理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标准、数据接口与人才供需机制建设。既缺乏区域性高层协同机制,也未建立系统性人才储备与能力评估数据库,使得潜在跨国协同效应长期处于“机制真空”。
分析发现,数字舆情跨境传播机制的技术复杂性与上合组织国家人力资源结构的制度错配性之间构成了系统性张力。要打破这一结构困境,需在多边协作机制中引入“传播能力—人才供给—制度匹配”三位一体的协同框架,构建跨语种、跨部门、跨国别传播治理人才体系,并在数字传播伦理与教育标准层面构建区域性共识平台,为多边传播能力的制度建构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基础。如此可以实现从“碎片式应急”向“结构性共治”的有效转型。
三、构建跨国传播人力资源协同体系的三位一体机制路径
在全球政治道义结构日益嵌入数字传播治理的新形势下,构建一个具有制度弹性、文化包容性与伦理自觉性的跨国传播人力资源协同体系,已成为上合国家应对数字舆情风险、提升多边传播能力、争取国际话语主权的战略路径。在传播机制分析与人力资源错配识别的基础上,提出面向上合国家的“人才—制度—文化”三位一体政策机制体系,有效构建具有区域共同性的传播人才生态系统,推动数字治理中的伦理进程与全球共识。
第一,构建“上合数字传播人才池”与“区域舆情事件快速响应库”,形成“资源整合 + 风险预警”的多边联动机制。在数字传播风险高度碎片化、跨语种扩散加速的背景下,单一国家难以实现对多语种、多文化平台的全面舆情监控与快速响应。建议在上合框架下设立跨国人才数据库,涵盖 AI 语义分析师、数字伦理协调官、媒体危机应对专家等高端岗位信息,并与成员国高校、智库联合开设“应急舆情共训营”,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同时,建立“区域舆情事件快速响应库”,通过AI 平台记录各国历史舆情案例、干预手段与治理效果,形成机制性知识图谱。在操作层面,建立一个多边联动平台,实现“人才动态—舆情信号—响应机制”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能力,提升集体快速反应力与战略沟通力。
第二,建立“主权舆情数据—人才调配—应急管控”联动机制,推动智库—高校—媒体三元协同构嵌入制度架构。数字传播治理的实质是对数据主权、人才供给与制度执行之间关系的统筹配置。在实践中,单纯的内容治理或人才培养无法构建完整的舆情治理闭环。因此,建议以“主权舆情数据库”为基础,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建立多边数据共享协议,优先用于紧急舆情事件中的多语种分析与预判调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基于“数据—岗位—行动”的人才调配机制,通过高校提供人才来源、智库形成研判支撑、媒体完成内容输出,实现从教学、到策略、到平台的全链路协同。该结构可依托“上合高校联盟”、“数字应急协同实验室”等实体载体建设,推动国家间传播能力的结构性融合,并形成制度嵌入式话语体系建设平台。
第三,将“绿色传播伦理”、“文化容忍阈值 “数字抗冲突能力”纳入人才培养与认证核心标准,推动区域伦理共识与制度体系同 伦理先行”的新范式,绿色正义、文化多元、算法公正等道义原 。为提升上合国家在全球传播政治正确体系中的参与能力, 构建:一方面,在高校与培训系统中纳入“绿色传播伦理” 持续内容生产等能力;另一方面,强化“文化容忍阈值”意识,鼓 景下的舆情理解能力,避免因传播落差引发跨国冲突。此外, 准入制度,形成“可迁移的传播职业资格体系”,为未来构建上合区域 播共 体 奠定人力与制度基础。
在全球政治伦理重构背景下,数字传播能力已成为评估国家制度成熟度与国际正义参与度的核心指标之一。当前西方国家正以“绿色传播” 算法伦理”等新兴议题,构建一套“文明合法性”的传播秩序,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结构性规则压 对这 趋势, 上海合作组织应积极介入数字政治正确的全球对话逻辑,主动嵌入“全球南方话语权重构” 工程,通过构建制度化、伦理化、标准化的传播人力资源协同机制,实现技术正义、文化对称与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共建共享。这不仅是应对数字舆情危机的战术需要,更是争夺未来国际价值表达主导权的战略抉择。
研究发现,数字舆情治理已成为 力的新指标,上合组织国家若希望在全球传播秩序重构中赢得 同输出。本研究提出的三位体机制有效回应了技术依赖 伦理正当性基础。通过构建区域标准、培养关键能力、整合高端 前瞻预警的战略转型。在全球政治伦理结构重组的时代语境下,建设以 理协同体系,将成为塑造区域传播共同体与制度性传播安全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 梁循 , 王涵玉 , 张森森 , 等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对舆情生态的影响、挑战和治理 [J]. 管理世界 ,2025,41(06):129-158.
[2] 陈鹏宇 . 智能传播时代网络舆情治理的结构优化与法治因应 [J]. 天府新论 ,2025,(02):53-64+156-157.
[3] 尹振涛 , 徐秀军 . 数字时代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逻辑、现实向度与中国方案 [J]. 政治学研 究 ,2021,(04):143-154+160.
[4] 杨洋洋, 谢雪梅. 政府舆情治理能力影响因素及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 现代情报,2021,41(01):121- 129+136.
[5] 刘泾 . 新媒体时代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J]. 情报科学 ,2018,36(12):66-70+89.
[6]Schwartz, C., & Overdorf, R. (2019). Subtle Censorship via Adversarial Fakeness in Kyrgyzstan. In HotPETs Workshop on Privacy Enhancing Technologies (June 2019).
[7]Kurmanov, B. (2024). Digital citizen activism in Central Asia: Beyond contestation and cooperation. In A. Mihr & C. Pierobon (Eds.), Polarization, Shifting Borders and Liquid Governance (pp. 155–175).
[8]Kassenova, N., & Duprey, B. (Eds.). (2021). Digital Silk Road in Central Asia: Present and Future. Davis Center for Russian and Eur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9]Tsfati, Y., & Cohen, J. (2012). Perceptions of media and media effects: An overview. In B. Jennings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pp. 241–254).
[10]Fawzi, N., Vu, H. T., & Lim, M. (2021). News media trust across cultures: Comparing Asia–Pacific contex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26(2), 237–258.
基金支持:国家社科基金23BGJ050 :上合组织国家贸易隐含碳转移与碳责任划分研究。通讯作者:张之峰,教授、国际战略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