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数字劳动与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平台经济中的新阐释

作者

常玮育

通化市委党校 吉林通化 134000

一、引言

平台经济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催生了以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内容创作者等为代表的庞大数字劳动者群体。这种新型劳动形态打破了传统工厂劳动的时空限制,呈现出灵活性、碎片化和去劳动关系化等特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为揭示平台经济的运行逻辑和剥削本质提供了锐利的理论工具。近年来,国内学者围绕 " 数字劳动 " 是否生产剩余价值、平台如何实现价值剥削等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本文试图在既有研究基础上,系统分析数字劳动的价值创造过程,阐释平台资本获取剩余价值的新机制,并探讨其对社会经济关系的深远影响。

二、数字劳动的内涵与价值创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在平台经济中,数字劳动是指用户和劳动者通过数字平台进行的、以数据生产和服务交付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形式。它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直接数字劳动,如外卖骑手提供的配送服务、自由职业者完成平台派发的任务;二是间接数字劳动,即用户在使用平台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足迹、内容创作和社交互动,这些行为被平台捕获并转化为有价值的数据资源。

尽管数字劳动形态各异,但其同样创造价值。骑手的骑行劳动、创作者的内容生产劳动,都是耗费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抽象劳动,凝结为平台上的服务与商品价值。用户数据虽看似 " 免费 " 提供,但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过程同样需要人类劳动的投入,数据产品因此具有价值。平台则通过垄断数据资源和算法技术,占有了这些劳动创造的价值。数字劳动的价值创造还具有其独特性:首先,劳动过程高度碎片化,一个完整的服务被拆分为多个微任务由不同劳动者完成;其次,劳动时间难以准确计量,劳动者往往同时为多个平台服务,工作与休息时间界限模糊;再次,劳动成果以数据形式存在,其价值实现具有延迟性和多重性特征。

三、平台经济中剩余价值的生产与提取机制

平台资本通过以下机制实现对数字劳动者剩余价值的深度提取:

1. 算法控制与劳动强化

平台通过算法实现对劳动过程的精密控制。系统派单、路径规划、时间限制和实时监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强度和工作效率。例如,外卖平台通过算法压缩配送时间,迫使骑手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更多订单,实际上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相对剩余价值。算法黑箱化则掩盖了这种剥削的实质。算法管理还通过评分机制制造 " 数字鞭策 ",劳动者为维持高评分不得不接受更苛刻的工作条件。

2. 数据垄断与价值占有

平台无偿或低成本占有用户和劳动者产生的海量数据。经过加工处理,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可交易的商品,带来巨额利润。这部分价值本质上源于用户数字劳动的凝结,但却被平台凭借技术所有权和私有产权独占。这是一种更为隐蔽的剩余价值提取方式。数据的价值还具有累积效应和网络效应,随着数据量的增加,其价值呈指数级增长,但创造这些数据的劳动者却无法分享价值增长带来的收益。

3. 模糊劳动关系与成本转嫁

平台通过 " 去劳动关系化 ",将劳动者定义为 " 合作伙伴 " 或 " 独立承包商 ",规避雇主责任。劳动者需自行承担交通工具、保险等生产成本,平台从而将不变资本支出转嫁给劳动者,进一步提高了剩余价值率。这种模式还使劳动者面临更大的收入不确定性和职业风险,却无法享受传统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4. 网络效应与垄断租金

头部平台凭借巨大的用户规模形成垄断地位。这种垄断权力使其能够从消费者端收取更高费用,并从劳动者端抽取更高比例佣金(如平台抽成),

这部分超额利润实质上是来源于对整个平台数字劳动网络的支配权所产生的垄断租金。平台还通过跨市场补贴策略巩固垄断地位,在一个市场获得的垄断利润可以补贴另一个市场的扩张,形成赢者通吃的局面。

四、理论新阐释与政策启示

平台经济中的剩余价值生产并未超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而是在其基础上呈现出空间扩展化、过程隐蔽化、手段技术化的新特征。剥削关系被技术中立、个人自由和共享经济等话语所掩盖,但其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质未曾改变。数字时代的剩余价值生产还表现出全球化剥削特征,平台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数字劳动力资源,利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和制度漏洞实现剥削最大化。

这一分析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第一,应完善劳动法律法规,适时扩大" 劳动者 " 界定范围,保障数字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探索建立适应平台经济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加强对算法规则的监管与审查,确保其透明、公平、合理,建立算法伦理审查机制;第三,探索数据产权制度改革,承认用户对个人数据的贡献权与收益权,建立数据价值共享机制;第四,强化平台反垄断监管,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平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监管挑战。

五、结语

数字劳动仍然是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性劳动。平台经济并未改变资本通过支配活劳动以获取剩余价值的根本逻辑,而是利用数据、算法和网络效应等新生产力,创新了剥削的形式与规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其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为我们穿透 " 技术中立 " 的迷雾、深刻洞察平台经济的资本本质提供了关键的分析工具。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剥削理论,规范资本行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课题。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数字劳动的国际分工、全球价值链中的价值转移、以及数字劳动者集体行动的可能性等问题,为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数字经济秩序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谢富胜, 吴越, 王生升. 平台经济全球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中国社会科学 , 2022(1): 128-148+207.

[2] 吴清军, 张艺园. 平台算法管理: 劳动控制与劳动关系再建构——基于外卖平台的实证研究 [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 2023, 40(1): 99-113.

[3] 邱泽奇, 黄雨婷. 数字时代的工作与劳动: 议题与展望[J]. 社会学研究 , 2022, 37(3): 21-43+226.

[4] 吴欢, 卢现祥. 数据要素参与分配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J]. 经济学家 , 2023(5): 40-49.

[5] 冯彦明 , 张璐 . 平台经济”去劳动关系化”的动因、后果及对策 [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 2023, 37(1): 7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