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文旅微短剧创作模式下的表演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王涛
宁波财经学院象山影视学院 315000
近年来,宁波文旅产业蓬勃发展,既需深度挖掘并传播甬派文化、宁波帮精神、浙东学派等地域文化内核,又要通过创新形式实现对文旅消费的有效导流,即“地域文化传播 + 消费导流”的双重需求日益迫切。而微短剧的碎片化传播适配移动端观看习惯、场景化叙事易结合实景景观的天然特性,与宁波文旅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但当前宁波文旅微短剧创作中,表演人才短板凸显,难以满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一、当前表演人才培养与宁波文旅微短剧创作模式的适配问题
笔者此前走访了十余家宁波当地进行微短剧创作的公司,并且对大量从业者进行了访谈。当前宁波文旅微短剧表演人才培养与产业创作模式间存在明显适配断层,直接制约了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传统舞台表演不适用于微短剧的拍摄形式
当前表演人才培养体系仍延续传统话剧教育的核心逻辑,以舞台表演的情感爆发力、肢体表现力,以及传统影视的镜头训练为主。例如舞台表演训练中,为适配剧场远距离传播需求,演员需强化“话剧腔”的台词力度与夸张化的肢体语言,这一训练模式已成为现有培养体系的固定范式。然而文旅微短剧的创作特性与传播场景,对表演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要求。作为适配移动端碎片化观看的内容形态,其屏幕小,镜头切换快等特点,其受众更青睐贴近日常生活的真实感表达——演员需彻底摒弃“话剧腔”,以自然流畅的生活化台词、细腻真实的微表情与肢体动作塑造人物。让观众通过镜头感受到地域文化的烟火气;若仍沿用舞台化表演模式,会导致人物与实景割裂,削弱文旅微短剧的场景感染力与文化传递效果。
(二)缺乏宁波文化的支撑课程
演员在创作之初需深度理解宁波文化内核,例如既要熟悉天一阁、老外滩等文化地标的历史底蕴,也要精准把握宁波帮精神、浙东学派思想等文化符号;同时需掌握文旅价值隐性传递等技能。因此增加《宁波文化概论》等理论课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而且可以使得学生在人物塑造之初更好的产生人物气质和心理建设支撑。
(三)实践环节相对薄弱环节
目前校内演员实践多局限于校园话剧排演、经典影视片段翻拍等虚构场景训练,鲜有与宁波本地文旅企业、微短剧创作团队的合作项目。演员既未接触过真实文旅实景的拍摄流程,也未参与过“以表演带动文旅消费”的实战创作,无法积累在实景中兼顾表演效果与文旅信息传递的经验,上岗后需重新适应,大幅降低产业创作效率。
二、文旅微短剧表演人才培养方法
基于以上出现的问题,我们不能完全摒弃传统戏剧教学范式,但是在针对性微短剧拍摄和文旅文化的创作上则需要加入部分训练内容。
(一)“短平快”式的表演节奏
微短剧的剧情相对简单,推进迅速,时长较短,需在演员极短时间内通过精准的表情、台词、肢体动作传递人物和剧情信息,因此对于演员的训练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话剧表演节奏进行,而是应该以大量优秀成功的微短剧作为训练素材。同时,短剧的拍摄主要以正反打镜头和特写镜头为主,因此演员在训练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加入大量的微表情和情绪、情感训练,以此让演员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到人物的内心真挚的情感。
(二)甬城特色人物的文化表达
对于宁波这一典型的港口城市,具有“开放包容” 的港口精神、“薪火相传” 的非遗文化、“经世致用”的浙东文化,要求演员具备宁波地域文化感知力,演员不仅创作人物形象,更能够通过人物形象让观众感知角色所承载的文旅特质,例如港口工人、非遗传承人、海丝商人、浙东学派学者等。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加入相关人物形象的创作和宁波当地文化等相关理论课程,深度挖掘宁波文化名片。
(三)实景演出能力
宁波文旅微短剧多以真实场景拍摄为主,比如河姆渡遗址、东钱湖、南塘老街等,演员需具备 “场景融合式表演” 能力。既快速适应喧闹老街中保持专注、遗址场景中贴合历史氛围,又能利用场景元素设计人物外部动作细节,避免“表演与场景脱节”的情况。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可以适度增加校外艺术实践,让学生深入到城市的角角落落,寻找城市的气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宁波文旅微短剧创作模式适配的表演人才培养路径,不是完全摒弃传统表演教学方法,而是在此基础上培养演员针对微短剧拍摄的基本走位、表情、动作、情绪、情感训练的表演技巧;同时提高演员宁波文化素养,深入宁波相关实景进行教学训练,最终培养出符合宁波文旅微短剧产业的应用型表演人才。
参考文献:
[1] 方文 . 微短剧表演特点及其问题浅析 [J]. 当代电视,2025,(07)44—48.
[2] 闫晓庆 . 微短剧市场需求驱动下表演专业教学模式优化研究 [J]. 大观(论坛),2025(05)98—100.
[3] 祝燕南 . 微短剧表演浅论 [J]. 文学艺术周刊,2025,(05)81—83.
[4] 杨乘虎. 价值共创:“广电 + 文旅”共筑品效合一的传媒产业新生态[J]. 电视研究,2024(04)16—19.
课题项目: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宁波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研究基地)课题《微短剧与宁波文旅融合发展研究》(编号:JD6-409)的部分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