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学科的路径与方法研究

作者

马金月

新疆克拉玛依市第二小学 834000

引言

在小学阶段,语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既是基础学科,又是各学科教学的桥梁,然而在当前实践中,传统文化融入常局限于节日符号的浅层呈现或古诗文的孤立背诵,未能与语文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熏陶形成深度关联。这种割裂状态影响了育人实效,也未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因此,探索如何使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得到有效活化,成为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

一、现状审视:融入的瓶颈与深层需求

传统文化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共识虽强,但实际效果常未达预期。首要困境在于“融入”常被简化为内容的机械添加。经典篇目的学习易停留在字词释义与背诵要求层面,传统节日活动多表现为手工制作或饮食体验,文化精髓未能得到充分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缺乏儿童视角的联结构建。部分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存在距离,若缺乏有效的转化手段和引发情感共鸣的桥梁,文化传承便失去现实基础。此外,融入过程常呈现点状、碎片化特征,缺乏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目标的系统规划,难以形成持续的文化浸润力量。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探索更具整体性、立足于儿童立场并能建立深度文化联结的路径与方法。

二、路径探索:建立三维融入框架

(一)教材为本,深度开掘文化矿藏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作为国家审定教材,其选文系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突破传统的字词句教学局限,通过多维度解读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认知。以《囊萤夜读》为例,这篇文言短文讲述了车胤借萤火虫光亮读书的故事。常规教学可能仅停留在文言翻译和背诵要求,但若从文化传承角度设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三个层面:一是古代读书人克服困难的精神品质,与现代学习条件形成对比;二是萤囊这一独特文化符号背后反映的古代照明方式;三是故事传递的勤学价值观在当代的适用性。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在没有电灯的时代,人们还有哪些读书方法,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又自然延伸到对古代生活方式的探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收集类似的勤学典故,制作古人勤学方法思维导图,将单篇课文转化为传统文化学习的起点。

(二)活动延伸,营造浸润式文化场域

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在传统文化传承中具有独特的实践价值。其核心在于通过多元化的体验形式,建立真实可感的文化学习场域。在设计原则上应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与教材内容的有机衔接,二是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活动形式,三是可操作性强的实施路径。以遨游汉字王国单元为例,其实施可简化为三个阶段:其一,利用多媒体展示汉字演变过程,建立文化认知;其二,组织班级汉字临摹比赛,强化书写体验;其三,开展汉字创意画活动,让学生选择具有特殊意义的汉字进行艺术创作。这种阶梯式设计既降低了实施难度,又能确保每个学生获得切实的文化体验。相较于大规模的文化墙建设,这种灵活的形式更便于日常维护,也能持续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家校协同,拓展文化传承时空

家庭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独特优势,能够提供个性化的文化浸润。在传统节日单元教学时,教师可开展我家的节日记忆项目活动。在课堂讲解春节、端午等节日的基本知识后,向家长发放活动手册,指导他们与孩子共同完成三项任务:记录家庭过节的特殊习俗,收集祖辈关于节日的故事,合作完成一件节日主题手工作品。许多家长反馈,这个活动促使他们重新关注逐渐淡忘的家庭传统。有位家长特意带孩子回乡参与祭祖仪式,并拍摄视频在班级分享;另一位经营餐馆的家长邀请孩子参与包粽子全过程,从采购原料到制作完成。班级微信群成为分享平台,家长们自发上传各家的过节照片、视频和感言。学期末,教师将这些素材整理成《我们的节日记忆》电子书,发给每个家庭保存。这种家校联动不仅拓展了学习时空,更让传统文化回归生活本真。

三、方法创新:激活文化生命力

(一)情境浸润法,让文化学习真实可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文化情境,需要教师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可以感知的具体体验。比如在教授部编版“纸的发明”一课时,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古代书写材料的演变过程,通过图片对比竹简、绢帛与现代纸张的差异,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造纸术的重要性。

接着,可设计简单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尝试在粗糙纸板上书写,体验古代书写的不便;或组织观察不同纸张的特性,培养对传统工艺的认知。这些活动无需复杂道具,重在引发学生的切身体会。最后,引导学生思考造纸术对文明传承的意义,讨论生活中纸张的用途,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延续性。通过课堂讨论、思维导图等形式,深化学生对文化价值的理解。

(二)项目探究法,在实践中深化文化认知

项目探究法作为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主题式任务驱动,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文化认知。以五年级上册“民间故事”单元为例,可设计故事传承人项目,要求学生选择教材中的一则民间故事,通过查阅资料、访谈长辈等方式,探究该故事的地域变体和文化内涵。教师提供结构化任务单,引导学生从故事主题、人物形象、文化象征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将大项目分解为资料收集 - 整理分析 - 成果展示三阶段,每阶段设置 2-3课时。资料收集环节可提供预设的网站资源包;分析环节采用小组合作模式,使用思维导图等可视化工具;成果展示允许选择手抄报、故事讲述等多元形式,降低实施难度。

最后,建立包含文化内涵把握、探究过程表现、成果创意度三维度的评价量表,重点关注学生对故事背后价值观的解读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互评等方式,引导学生反思不同地域故事中蕴含的共同文化基因。

结论

实践表明,通过深度开掘教材文化内涵、创设真实文化场域、联动家庭传承力量,能有效激活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实现文化认同与语文素养的协同发展。该框架为一线教学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推动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扎根生长。

参考文献:

[1] 袁庆霞 . 论小学语文学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J]. 文教资料 ,2023(6).

[2] 叶忠飞 .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 [J].生活教育 ,2024(19).

[3] 徐亚冰 . 探究传统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学科的融合路径与策略 [J].今天 ,2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