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学科AI 教学挑战及创新对策探讨
刘小非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引言:
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并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而是一种审美经验的积累和情感表达的培养。当 AI 技术进入课堂,它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但也带来了教育者难以回避的复杂问题。过度依赖技术会削弱教师与学生的真实互动,而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则可能导致学习过程的单一化。本文意在探索如何在小学音乐学科中找到技术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平衡点,使 AI 不仅仅作为辅助工具,而是能够真正推动课堂内涵的丰富和教育价值的实现。
1. 小学音乐学科AI 教学的整体概述
小学音乐教学引入 AI,不是为了改变教学,而是借助技术作为助手来拓宽教学途径和深度,让学习更具有层次感,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学生来说,人工智能可以让学生在旋律、节奏、音色等方面获得更直观的反馈,或可以基于人工智能完成素材的智能化配置,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或可帮助学生个体化练习,或可帮助学生完成合作学习的实践,使得音乐课的教学在关注情感体验与认知探索的目标上得到更好、更合理的提升和完成[1]
2. 小学音乐AI 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目标与技术应用衔接的难点
小学的音乐课程是建立在培养其情感体验、审美能力和主体创造性等方面,而 AI 技术的服务主要构建在对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反馈和吸收上。由此,差距的存在使得教师更习惯在教学活动中对技术功能产生过度依赖的现象,而非将教育的目的放在音乐课程方面上,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目的与技术功能的匹配出现偏差,教育功能存在片面性[2]。
2.2 学生学习特点与AI 教学适配的挑战
小学儿童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学习兴趣容易受到场景、背景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若 AI 教学过于追求模式化的统一,则不能顾及各层次学生之间的差异,使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部分学生没有更加深入拓展的空间,[3] 技术与过程层面的快速反馈,未能兼顾情感与社情的发展,造成了课堂教学难以平衡的主要问题。
3. 小学音乐学科AI 教学创新对策
3.1 优化课堂设计,提升学习体验
小学音乐课堂是音乐教学的载体,其形式和内容是由整个教学环节和学习过程的模式所决定的。AI 的应用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简单演示,很难产生有效的学习体验,需要做好课堂环节设计和任务拆分的系统性优化。教师要明确音乐教学的目标导向是音乐听赏与表达的熏陶以及审美感受的激发,基于此目标对AI 的介入进行课堂环节的组织和设计。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音乐《小小音乐会》这课时,在教材中音乐的表现意义是通过鼓励学生合作表演、组间展示等形式体验音乐的多种形式和风格,教师在设计本堂课堂时,可应用 AI 提供三种风格不同的伴奏,比如一种是欢快的伴奏,另一种是端庄的伴奏,还有一种则是活跃的伴奏,在进行对比之后让学生领悟到同一首歌曲,在节拍和速度方面不一样的时候所带来的音乐表现上的区别。通过课堂教学分为准备体验、任务探索及演奏合奏三层,AI 主要对课堂予以多类型资源供给和实时反馈,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学生感受每一种类型音乐表现的意义 [4]。在这样的课堂环节设计中,学生由学习的被动性客体变成学习的主动探索者,而其在每一种类型音乐背后均可进行自我的音乐表达,寻找音乐表现方式的多样性体验。在课堂环节的优化设计中必须坚持以音乐教育的人文教育价值为核心,防止音乐课堂失去多元人文审美性教学的缺陷,实现 AI 的课堂环节中的有效支撑和策略主导价值。
3.2 丰富教学资源,增强互动效果
教学资源的丰富以及人机互动的广泛是音乐学习有效性的基本特征。小学生活泼、好动,学习注意力的持久性比较差,在这方面教师应通过 AI 的资源整合功能给学生留下探索的余地。以人教版的小学音乐教材为例,歌曲《牧童谣》是地域特色浓郁的一首民歌,需要学生不仅要唱好旋律,掌握好节奏,还须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 AI 收集到的不同地区演唱版本、不同形式伴奏的作品让学生比较、体验。AI 还可以进行学生人声演唱的即时评价提示,如对节奏、音准、演唱速度的提醒等,但是这种人声演唱的评价不能成为结束的最终结果,需要变为师生互动、讨论的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之间的交流,思考同样的歌曲在不同的风格表现下呈现的审美价值到底有什么异同点?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去领悟音乐与文化的内涵。互动的内容要体现出学生如何在比较、交流中形成新的认知,AI 的作用应该是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支持交流,提供可视化的支持 [5]。这样的课堂就不会局限在教材这一层的学习空间中,将课堂的学习空间向广度与深度扩展。人机互动的广泛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氛围上,更在于学生能否学会从多个视角来参与音乐交流,那么他们的思维灵活性、持续性学习也可以得到拓展。
3.3 加强教师引导,促进因材施教
AI 音乐教学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小学阶段的学生之间有比较明显的个体差异,在学习快慢、节奏把握、对音乐的兴趣方面都有区别,教师必须针对学生们的个体差异通过具体的指导来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在课上的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AI 可以基于大数据反馈,但缺乏对学生的感性情感状态,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现状进行观察与调控。例如在人教版小学音乐课本《丢手绢》的音乐课堂上,学生不仅需要演唱还要在游戏的过程中完成音乐学习 [6]。AI 可以为这首歌曲提供不一样的速度伴奏或为学生生成个人的练习节奏提示,但是从决定课堂最终效果这一点来说,还是在于教师如何将这些 AI资源与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起来。如果学生在节奏掌握方面比较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担任起带领同学的角色,利用 AI 伴奏完成比较复杂的节奏表现;如果节奏掌握较为弱的学生,则可以利用AI 提供的节奏简化的练习进行单独的练习。教师的指引工作不仅仅是对任务的发放,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要进行自我认知,明白自己在音乐学习当中的位置与自我发展的空间。因为只有精准的判断与及时的纠正才可以做到教师因材施教的工作,而 AI 的利用只有在教师的精准点拨下才能成为教之有方、因材施教的有效手段。这样音乐课堂也才能兼顾公正与个性,让学生得到集体与个体的双重发展。
结束语:
音乐学科应该是在音符与节拍中确立自我,发现美的课堂。借助于人工智能,如果在课程设置、资源开发、教师作用三个领域中能够恰当地引导,便可以打开更多维度的知识大门。我们教师需要辨清头脑,将人工智能作为教育的辅助,而非教育的全部。如此,小学音乐教育才能在这种条件下找到新的可能,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叉处助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牛雪梅 .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 AI 音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J].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24(4):55-59.
[2] 郝瑞捷. 手势识别技术在体验式教学中的实践运用——以小学高年段”AI音乐演奏”为例 [J]. 甘肃教育 ,2025(1):126-130.
[3] 吴桂华 .AI 助力奏响小学音乐低学段大单元教学新旋律 [J]. 家庭教育研究 ,2025(7):1-5.
[4] 余 紫 薇 . 小 学 音 乐 遇 上 DeepSeek: 开 启 奇 妙 之 旅 [J]. 电 脑 校园 ,2025(23):12-16.
[5] 王星 .AI 支持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与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4(14):56-57.
[6] 佚 名 . 音 乐 学 科 测 评 , 千 余 小 学 生 用 AI 在 家 做 [J]. 格 言 ( 校 园版 ),2025(3):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