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三链衔接”视域下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

王群

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江西南昌 330099

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核算 + 技术 + 管理”的复合型能力要求。然而,当前高职会计教育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突出表现为课程体系更新滞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企业参与度不足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推动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的“三链衔接”,构建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成为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改革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三链衔接”的理论视角,结合校企双主体育人实践经验,探索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育人模式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

一、“三链衔接”与校企双主体育人的理论逻辑

(一)“三链衔接”的核心内涵与职教导向

“三链衔接”以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融合为核心,其中产业链决定人才培养规格,教育链为产业链提供智力支撑,人才链则实现二者精准对接;在职业教育领域,需打破校企壁垒,构建“校中企、企中校”的协同育人生态。

(二)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的制度保障作用

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是“三链衔接”的制度保障,核心是明确校企共同主体地位,通过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利益共赢,将企业场景与学校育人能力双向转化,形成“产教融合、协同发展”良性循环,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动态平衡[1]。

(三)高职会计经济专业的“三链衔接”特殊要求

针对高职会计经济专业,“三链衔接”有特殊内涵:产业链要求人才适配智能会计转型(如财务共享、税务大数据),教育链需重构课程融入技术交叉内容,人才链则指向“会计知识 + 数据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三者衔接度直接决定人才质量与产业需求匹配度。

二、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育人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产业链需求脱节

传统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偏重理论知识传授,虽引入大数据相关课程,但多为简单叠加,未能形成“会计 + 技术”的深度融合。课程内容更新滞后于财税政策和信息技术发展,导致学生掌握的技能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时间差”。部分院校仍沿用本科压缩版的课程结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各自为政,缺乏基于会计岗位工作流程的系统化设计。这种课程设置难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思维和解决复杂会计问题的能力,造成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断层。

(二)实践教学环节虚化弱化

会计岗位的机密性特点和中小企业财务岗位人员少的现实,导致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多局限于校内模拟实训。现有实训平台多采用标准化教学软件,缺乏真实企业的大数据环境和业务场景,学生难以接触到增值税发票电子化、财务机器人等实际应用场景。校企合作的实践项目多为短期参观或简单操作,未能形成“教学 - 实践 - 评价”的闭环,导致人才培养与实际岗位要求脱节。

(三)校企协同机制不健全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多停留在表面层次,尚未建立长效稳定的双主体育人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动力不足,缺乏明确的权责划分和利益保障机制 [2] ;学校方面,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经历不足,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偏低,难以有效指导融合大数据技术的会计实践教学。校际间、校企间的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专业建设封闭化现象严重,制约了教育链对产业链的支撑能力。

三、基于三链衔接的育人模式创新路径

(一)构建“岗课赛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应共同调研区域产业链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基于会计数据处理、智能核算、财务管理等典型岗位能力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将企业真实业务案例、大数据技术应用场景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融入课程内容,开发《会计大数据分析》《智能财税应用》等核心课程模块。借鉴“岗位模拟、智慧链通”模式,通过虚拟公司运营、业务对抗仿真等方式,实现“学做一体”的教学效果。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定期召开由校企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根据产业链技术升级情况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教育链与产业链同频共振。

(二)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学创新团队

建立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实施“教师下企业、专家进课堂”工程。学校选派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参与真实账务处理、数据分析项目,积累大数据会计实践经验;企业选派财务总监、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承担实践课程教学和技能培训任务。借鉴“双岗双薪、互聘互培”机制,将企业实践经历和技术服务能力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校企共同组建教学创新团队,联合开展教学研究、技术攻关和教材开发,提升团队的专业教学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三)共建“虚实结合”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依托区域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共建集教学、实训、科研、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基地内设置财务共享中心、税务大数据实验室、智能审计工作室等功能区,引入企业真实的财务软件、数据平台和业务系统,营造“在校如在企”的实训环境。采用“分段轮岗、项目驱动”模式,学生先在校内虚拟实训平台完成基础技能训练,再到企业真实岗位参与数据采集、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工作,实现“虚拟仿真 - 真实操作”的能力递进。校企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和评价标准,将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实训教学,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结论

“三链衔接” 视域下高职会计经济专业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打破了传统会计教育封闭性,通过课程体系重构、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平台共享,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既有效培养适配数字经济的高素质会计人才,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又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达成校、企、生三方共赢;未来需进一步深化 “三链衔接” 内涵,加强跨专业协同以融入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拓展校企合作广度建立区域性产教融合联盟,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会计数字化转型服务,持续创新推动高职会计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产业链升级与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兰荣.基于校企合作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构建探索 [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0(09):128-130

[2]邓秋香 . 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研究 [J]. 教育教学论坛,2021(40):185-188 .

作者简介:王群(1990-),女,山东文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江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 “三链衔接”视域下高职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的设计与实践》王群;课题编号JXJG-24-5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