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政治与法治”教学的困境与路径

作者

王娜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省成都市 610066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政治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

(一)助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将全民普法作 党 大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作为未来法 效不仅关乎个体成长发展,更直接影响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质 程应当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系统性地培养 法治信仰,转化为自觉的守法行为。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课程 义法治道路的理解与认同,又能为法治中国建设培育具备现代法治素 全 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培养新时代接班人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承担着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职责。当前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这一复杂环境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上升态势,这一趋势不仅影响个体发展,更关乎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在此形势下,加强高中生法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学生需有系统掌握法律知识,深入理解法治精神,才能在实践中自觉守法用法。学校教育作为法治宣传的主要渠道,应当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这一重要载体,使学生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夯实思想基础。同时,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法治方式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其法律素养和实践水平。

(三)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新时 深厚的教育价值,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提供 了方向,更能通过系统化的 涵, 可以帮助其建立对中国特 思想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法 其科学性和真理性特征 法法律条文、分析典型案例等 重要的是,通过营造浓厚的校 化为自觉行动,主动参与法治实践和 知识的学习者向法治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的转变,全 会建设的能力和水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政治与法治”教学的困

(一)教师法治素养不足制约教材资源的深度开发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关于法 显性知识 也蕴含诸多隐性教学要素,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专业能 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解析。在课堂教 仅影响了知识传授的准确性,也不利 刑法、宪法等多个法律领域,内容体系 在讲解相关法律条文时只能依赖教 对法律概念的理解停留在机械记忆 面存在明显不足。部分教师未能充分 现象融入教学。这种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模式,不仅降 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制约了其法治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学生法治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当前青少年法治教育面临 于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偏差,部分学生受到过度保 甚至出现触犯法律的行为,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即为 为未成年人,虽然具备基础法律知识,但由于缺 生往往维权意识强烈却缺乏依法维权能力, 对法律权威的认同度较低、法治信仰尚未 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往往带有功利性倾向, 化教学策略,重点加强对法治素养薄弱学生的专项指导,通过 认知水 和实践能力。

(三)法治教育教学方法创新不足

在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背景下,构建一支专业素养过硬、教学能力突出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是提升法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理想的思政教师应当兼具坚定的政治信仰、渊博的学科知识和精湛的教学艺术。[5] 然而调查发现,部分高中政治教师在法治教育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存在明显局限。《政治与法治》课程推荐采用议题导向、情境创设、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策略。其中,案例教学法因其直观性和实践性特点,理应成为法治教育的重要抓手。一个优质的教学案例应当具备真实性、代表性和启发性等特征,通过呈现具有争议性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和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承担案例筛选、问题设计和讨论引导等多重职责。但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流于形式,或随意选取与教学内容关联性不强的案例,或采用单向灌输式的讲解方式,未能充分发挥案例的教学价值。这种机械式的教学方法不仅降低了课堂参与度,更难以实现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的教学目标,亟需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加以改进。

(四)教学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评价体系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评价方式单一、评价维度狭窄,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法治素养。传统的纸笔测验模式虽然能够检测学生对法律概念、原则等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却无法有效评估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法律实践能力以及法治信仰的养成。这种以应试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容易使法治教育流于形式,削弱其育人实效,甚至导致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而难以形成真正的法治认同和法治思维习惯。

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以下两方面因素:首先,在思想认识层面,对法治思想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尚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教学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双重局限:其一,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制约,多数学校在评价学生法治素养时过度依赖可量化的笔试形式,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及价值认同的评估;其二,评价主体呈现单一化倾向,以教师为主导的评价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评与互评的积极作用。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政治与法治”教学的路

(一)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深化法治理论认知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和法治思想的传播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决定着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深化法治理论认知,是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首要环节。

首先,教师应当建立系统化的法律知识学习体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包含 " 十一个坚持 " 的核心要义。教师需要通过参加专题培训、研修班、学术研讨等形式,全面把握这思想的理论渊源、发展脉络和实践要求。具体而言,要重点研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等原著,深入理解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定位、政治方向和工作布局。同时,要系统学习宪法、民法典等基础法律知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引经据典、融会贯通。

其次,教师要注重教学能力的专业化发展。法律学科具有严谨的专业特性和独特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掌握法律专业的教学规律。一方面,要通过案例分析法、模拟法庭等形式,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和法治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通过中外法治实践的对比分析,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优越性。教师还应当建立常态化的教研机制,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再次,教师要以身作则践行法治精神。法治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育信仰。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格依法执教,成为遵纪守法的表率。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通过真实案例解析,引导学生体会法治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在校园管理中,要主动参与学校章程建设,推动形成依法治理的校园文化。这种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法治观念,养成法治思维。

最后,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学校应当建立教师法治素养提升计划,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学习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必修内容。教育行政部门可以联合司法机关,建立" 双师型" 教师培养机制,组织教师到法院、检察院等实务部门挂职锻炼。同时,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法治教育成效作为教师评优评先的重要指标,激励教师主动提升专业水平。

(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创新法治教学参与机制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有效的教学过程应当建立在师生良性互动的基础之上。在法治教育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通过创设多样化的参与平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热情。[6]在课上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模拟听证等互动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表达法律见解。以“公正司法”教学单元为例,可组织“模拟法庭”实践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等角色,通过案例分析、法庭辩论等环节深化对司法原则的理解。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能调动学习积极性,更能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课后,优化实践环节,教师应当设计具有选择性的实践任务,如在学习“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时,可安排学生开展社区治理调研,或设计“我为社区建言”提案活动。这类开放性作业既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促进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同时,通过建立过程性评价机制,关注学生在法治学习中的参与度、理解深度和实践表现,形成“课堂表现 + 实践成果 + 反思总结”的立体化评价模式,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这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法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7]

(三)系统整合教材资源,构建法治教学体系

提升法治教育实效性的首要任务在于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化梳理,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师应当充分开发各类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育资源,通过深度挖掘教材内涵与拓展教学素材,不断完善教学设计,构建高质高效的法治教育课堂。[7] 法治教育作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学科,其知识体系与学生现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抽象的法律概念与具体案例有机结合。以“科学立法”教学单元为例,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组织学生观摩人大会议实况录像,分析地方立法听证会案例;指导学生查阅人大常委会官方网站,跟踪最新立法动态;开展“我为立法建言”主题研讨活动。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法治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教师应当综合运用教材文本、生活实例和社会实践等多维资源,通过跨领域、多角度的教学渗透,构建沉浸式法治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法治实践,在实践中深化理解、提升素养。

(四)优化评价方式方法,提高法治教学评估效能

在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学评价仍以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为主,未能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动态性和多元主体参与特征。学习作为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其参与主体不仅包括知识传授者的教师和接受知识的学生个体,还涉及共同参与学习过程的同辈群体。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以考试成绩为单一指标的评价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消极学习情绪,因此现代教学评价应当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积极推动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改革。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其评价的主导地位应当得到充分重视。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评价素养,牢固树立"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评价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方案,如采用成长档案袋等过程性评价方式。同时,教师还应当注重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信息,持续优化评价策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同样至关重要。通过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不仅能够帮助他们明确学习重点和内容,更能促进其反思能力的提升,从而有效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然而需要警惕的是,学生自评若缺乏有效引导,很容易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的自评体系,切实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此外,小组互评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评价方式,能够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表现和协作能力进行客观反馈,良好的互评机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 人民日报 ,2018-09-11(1).

[2] 王石径 .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教学探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5,(08):57-60.

[3] 沈慧.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探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7):49-52.

[4] 陈晨 . 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思考 [J]. 中国高等教育 ,2023,(Z1):33-36.

[5] 曾豪 , 张元圆 .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政课的策略与路径——以必修 3《政治与法治》为例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41):28-30.

[6] 刘小甫 . 法治教育的现状、困境与策略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23):12-14.

[7] 董前程, 崔幸格.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政治与法治”教学的困境与路径[J]. 大学,2025,(09):7-10.

作者简介:王娜(2001.12),女,汉族,四川省广安市,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