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钢铁行业视角下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交易的节能减排有效性分析

作者

房卿卿 牛凯文

太原工业学院 山西太原 030008

1 前言

钢铁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其节能减排对于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

2024 年,我国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推动钢铁行业绿色转型,如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印发的《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明确 2024 年继续实施粗钢产量调控。在此背景下,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交易作为重要的环境经济政策工具,其节能减排有效性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宝钢股份为例展开分析,旨在为钢铁行业更好地实施相关政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现状分析

2.1 钢铁行业总体交易情况

国际上,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较早开展相关交易实践,如美国酸雨治理计划对钢铁企业二氧化硫排放实施交易管控,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促使钢铁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投入。

国内自 2007 年起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多个钢铁大省参与。2011 年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后,部分地区钢铁企业被纳入不断探索。

2.2 宝钢股份交易实践现状

宝钢股份作为行业领军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在排污权交易方面,通过先进污染治理技术,如高效的废气脱硫脱硝除尘设备,实现部分排污权转让获利。在碳排放交易领域,采用干熄焦技术与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技术等,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在低碳转型中发挥示范作用。

2023 年宝钢股份实现利润总额 65.2 亿元,净利润 120.07 亿元,其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为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做出了贡献.

3 问题分析

3.1 市场层面

钢铁行业排污权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诸多问题。据 2024 年相关数据,市场流动性不足,交易主体多为大型企业,如宝钢等大型钢企参与积极,而中小企业参与度低。交易品种单一,多集中于传统污染物排放权与碳配额,缺乏创新组合。

3.2 政策与监管层面

政策协调性不足较为突出,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交易政策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环境管理范畴,与钢铁行业相关的能源政策、产业政策缺乏有效整合。监管体系不完善,存在排放监测与报告准确性审核困难,部分企业可能虚报排放量或操纵市场价格,而现有监管手段难以有效识别与惩处

3.3 技术层面

排放监测与核算技术面临诸多难题,钢铁生产过程复杂,部分污染物监测设备精度有限,难以满足精准计量需求,排放因子确定受多种因素干扰存在不确定性。数据管理与信息平台建设滞后,无法实现钢铁行业海量交易数据的高效整合,制约市场交易效率提升与监管决策的科学性,不利于交易机制的顺畅运行。

4 案例分析

宝钢股份在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交易实践中成效显著且面临挑战具有典型性。在碳排放交易方面,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投入,其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从 2013 年的 1.8 吨下降至 2024 年的 0.8 吨,降幅达 55.6% ,有力推动了企业内部的低碳转型进程,带动了整个钢铁行业对节能减排技术研发的重视与投入。2022 年 9 月,宝钢股份首次线上发布三个减碳超过 50% 的宝钢汽车板零件,采用废钢 + 电炉工艺路径,同时采用绿电,为低碳生产做出示范。2024 年 5 月宝钢股份近年实现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还将持续推进低碳冶金研发. 然而,宝钢在参与过程中也遭遇诸多挑战,如碳配额分配初期,由于行业基准线设定不够精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减排积极性与市场交易的灵活性。在排污权交易方面,宝钢股份通过构建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与废气净化设施,大幅削减了污染物排放,但也面临市场交易范围有限、与其他企业在排污权协调分配过程中存在利益博弈等问题。

5 问题解决

5.1 完善市场机制设计

加强市场培育与建设,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金融机构、投资基金、环保技术服务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钢铁行业排污权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开发钢铁行业特色的碳期货、碳期权、排污权质押贷款等金融衍生品,提升市场吸引力与活跃度。

5.2 强化政策协调与监管力度

构建政策协同框架,建立跨部门的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政策协调机制,环保、能源、财政、工信等部门定期沟通协商,制定统一的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战略规划与政策目标体系,确保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交易政策与能源价格调整政策,避免政策冲突与内耗。5.3 加强技术创新与支撑

加大排放监测与核算技术研发投入,设立钢铁行业专项科研基金,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钢铁企业联合攻关,建立统一规范、科学精准的钢铁行业排放监测与核算技术标准体系与交易平台,提高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与可比性,为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交易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6 结论

钢铁行业的排污权交易与碳排放交易机制在节能减排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与巨大潜力。通过对宝钢股份的案例剖析可知,尽管当前在市场、政策与技术层面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针对性地完善市场机制、强化政策协调监管以及推动技术创新支撑等措施,不仅有助于钢铁行业自身的绿色低碳转型,还将对全球节能减排目标的达成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 钢铁行业节能降碳专项行动计划[Z].2024.

[2]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年度报告[R].2023.

[3]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 中国钢铁工业统计年鉴[M]. 冶金工业出版社,2023.

[4] 周十全 , 郑十一 .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政策的有效性与问题分析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1,31(09):89-98.

[5] 高春艳、牛建广、王斐然 . 钢材生产阶段碳排放核算方法和碳排放因子研究综述 [J]. 当代经济管理 ,2023.

作者简介 : 房卿卿 (2004.08-),女,山西晋中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 : 能源经济,社科;牛凯文(2003.07-),男,山西长治人,大学本科,研究方向: 能源经济,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