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市民中少数民族学生高考说理散文写作提升备考策略探究
杨炯
云南省玉溪市民族中学 云南玉溪 653201
一、引言
高考作文占语文分值近半,说理散文因兼具理性思辨与文学美感,成为云南省高考主流文体。玉溪市民族中学生源涵盖彝族、哈尼族等多民族,学生虽有丰富民族文化积淀,但在汉语流畅度、文化素材转化等方面存在短板。本文立足该校教学实际,探究适配备考策略,既助学生突破写作瓶颈,又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二、云南省高考作文命题趋势分析
(一)地域文化融合,彰显云南特色
命题扎根云南本土文化,以哀牢山、洱海等自然风貌,傣族泼水节、白族扎染等民族元素为背景。如 2023 年“云南非遗活化”主题,要求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新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挖掘本土价值,为说理散文提供在地性素材。
(二)思辨能力为核心,强调“理”与“情”的共生
命题注重批判性思维与情感共情,避免单一逻辑论证。如2024年“人·技术·时间”,需辩证分析科技对时间分配的影响,同时可通过个人体验(传统慢时光与智能快节奏对比),以散文叙事拉近与读者距离,让“理”在“情”中传递。类似“得与失的哲学”等主题,均需感性叙事支撑理性观点。
(三)社会热点与家国情怀并重,倡导“小切口”见“大格局”
命题涉及时政热点(航天精神、双碳战略),但鼓励“小切口”切入,契合说理散文“以小见大”特质。如2022 年“乡村振兴”主题,可从“驻村教师教案”“家乡茶园转型”等具体场景入手,引出城乡融合思考,避免空洞口号,让家国情怀落地生活。
(四)文体灵活开放,鼓励个性化表达
命题允许书信、随笔等多元文体,青睐“理趣”与“文趣”兼具的写作。如2021 年“给十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可在书信格式中融入当下生活片段与未来思考,让理性观点随情感流动,展现独特风格。
三、高考说理散文写作技巧
(一)精准审题,平衡“题意”与“文思”
先明确材料核心话题(如“文化传承”),再找“说理”与“散文表达”的结合点。例如“时间”主题,议论文侧重“时间管理方法”,说理散文可聚焦“哈尼族梯田历法与现代倒计时文化的对比”,让“理”从文化现象中生长。同时留意题目对叙事、抒情的包容度,让身份定位通过具体场景落地。
(二)意蕴立意,追求“理”的深度与“情”的温度
避免直白说理,通过场景、故事铺垫观点。例如论述“坚持”,可先描写自然现象,再结合个人经历,点出“坚持是默默扎根”的道理。从“个人体验 + 文化记忆 + 社会观察”多维度切入,让说理既有逻辑层次,又有情感共鸣。此外,少数民族学生可挖掘专属视角,提升立意独特性。
四、玉溪市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说理散文写作薄弱环节诊断
在笔者日常教学中,发现少数民族学生写作问题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汉语表达存在“民族语言迁移”问题。受母语语法影响,学生易出现“翻译式汉语”,如彝族学生“时间状语后置”、傣族学生省略量词,导致语言流畅度不足,影响“理”的传递与“文”的美感。二是文化素材转化“标签化”,缺乏深度融合。学生虽掌握玉溪民族文化素材,但常生硬堆砌,未结合场景描写与观点提炼,导致文化元素与说理脱节,未能发挥民族文化优势。三是思辨能力与审美能力发展不均衡。部分学生擅长情感叙事,但缺乏主题深度思辨;另有学生逻辑清晰,但语言缺乏散文审美性,描写单薄,难以满足“文趣”与“理趣”兼备的要求。
五、少数民族学生高考说理散文备考策略
(一)夯实语言基础,打造“民族特色语言”优势
可以使用双轨词汇积累法,积累“意蕴”“思辨”等书面词与“火把节”“梯田历法”等民族文化词汇,思考两者结合方式,兼顾表达准确与民族特色。在习
作训练中要纠正“翻译式汉语”。通过“对比仿写”训练,结合汉语经典散文句式,帮助学生掌握汉语表达习惯,提升句子流畅度。另外,还要优化卷面书写。练习行楷保证速度与工整,避免涂改,以整洁卷面契合说理散文“美感”要求。
(二)双维培养:兼顾“思辨能力”与“审美能力”
文化思辨活动上,可以组织“民族文化辩论赛”“文化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在熟悉语境中培养辩证思维,深化对主题的理解。散文审美训练时,引导阅读地域散文(汪曾祺《昆明的雨》、阿来《尘埃落定》片段),分析“以描写代观点”的手法,模仿提升审美能力。
(三)素材积累与转化:从“文化记忆”到“写作素材”
帮助学生建立三维素材库,即个人故事库记录学习民族技艺、与家人的温馨瞬间;民族文化库整理民族习俗、人物与物产;社会热点库关联云南本地热点,思考与民族文化的关联,避免素材空洞。拿到素材后,不仅记住“是什么”,更要思考“怎么写”,通过细节描写、情感融入与观点提炼,让“死素材”变“活内容”。
(四)写作训练与个性化指导:精准突破薄弱环节
在对学生分层训练上,可以片段训练针对“场景描写 + 观点提炼”“情感叙事+ 理性升华”等核心能力,攻克“描写单薄、说理生硬”;完整篇章训练结合真题限时写作,采用“写一改三”模式,逐步掌握写作节奏。在个性化指导方面,针对“文化表达生硬”,通过追问唤醒细节;针对“汉语表达不流畅”,建立“个性化病句档案”,结合民族语言习惯纠正;针对“立意同质化”,引导挖掘“专属文化视角”,避免撞题。
六、结论
说理散文的设题对少数民族学生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我们要结合云南命题特点,通过精准审题、意蕴立意等技巧,搭配语言夯实、素材转化等策略,让学生突破瓶颈,写出兼具“理趣”“文趣”“民族味”的文章。教学中需避免“一刀切”,尊重学生文化背景,助力其在高考中脱颖而出,同时展现云南多元民族文化魅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考试中心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考试大纲(2022-2024 年版)[S].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 汪曾祺. 汪曾祺散文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45-52
[3] 云南省教育考试院. 云南省高考语文作文评分细则(2021-2024 年)[Z]. 昆明:云南省教育考试院,2024.
[4] 张莉 . 说理散文写作中的“情理交融”策略 [J]. 中学语文教学,2023(5):43-46.
[5] 李娟. 云南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能力培养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3):112-118.
[6]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 云南非遗名录与传承实践 [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 :89-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