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章进权
福建省大田县第三中学 366101
当前部分初中语文课堂重知识、轻文化,学生虽能掌握基本知识,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与认同。同时,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将其融入语文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1]。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应主动承担文化传承职责,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增强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将其融入初中语文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在经典诗文、传统礼仪和历史典故的学习中,学生逐渐树立文化自信,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价值,从而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坚定文化立场,积极传承中华文明。
2.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关键渠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不仅丰富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内涵,还能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道德规范、审美趣味和人生哲理,提升其道德修养与审美品位,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构建具有厚重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的语文课堂。
3.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传统文化内容语言典雅、形式多样,融入语文教学可激发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与表现力。例如学习古诗词、文言文以及传统典籍选段,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感知能力,还能提升他们在写作与口语表达中的语言运用能力,使表达更具深度与文采,进而提升整体语文综合素养。
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 挖掘教材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师应充分挖掘课文中的思想内涵、文化典故、历史背景和审美价值,将其与传统文化知识系统性地整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中的文化精神 [2]。
在教学《观沧海》一课时,教师可从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曹操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文化背景,进而挖掘其诗歌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宇宙观与人生观。可以结合《三国志》等史料,补充曹操在历史中的形象,再结合课文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类诗句,引导学生体会汉代文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对统一天下的抱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乐府诗”的由来及其在传统文学中的地位,通过拓展讲解,加深学生对古代诗歌风格和形式的理解。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古人与今人对于自然与社会的不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增强其对古诗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2. 创设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真实感和代入感。通过角色扮演、实景模拟、音像资料呈现等方式,将学生带入传统文化语境中,使其在体验中理解文化、在互动中掌握知识,提升课堂的趣味性与感染力,从而达到情感熏陶和文化浸润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创设一个富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教学情境。首先可以利用课前布置,将教室布置为“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场景,比如黑板画上草木葱茏的花园图景,以及布置简朴、古朴的书屋一角。接着教师通过播放鲁迅故居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当时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角色扮演“鲁迅少年”“老先生”“闰土”等人物,让他们重现课文中趣味性较强的片段,从中感受古代私塾教育方式与传统学习文化的氛围。此外,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围绕“传统教育的特点”展开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
3. 结合传统节日创新教学方法
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将语文教学与节日文化相结合,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节日认知,还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与文化情感。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教师可结合冬季的传统节日“腊八节”或“春节”进行文化教学创新。例如在接近春节的教学周,教师以“济南的冬天与春节文化”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联想到节日时冬天的自然美和节庆氛围。同时布置学生完成一个“节日文化观察日志”,记录自家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如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等内容,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简短分享,强化节日文化的认知。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模仿朱自清的写作风格,写一篇描绘自己家乡节日风貌的短文,提升写作能力。
4. 深入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情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语文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内容和学校资源,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如手工制作、文化表演、主题征文、参观展览等。
在教学《杞人忧天》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古人寓言剧展演”活动。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寓言的寓意和人物形象,理解“杞人”形象所反映出的传统哲思。随后将学生分组编排简短的寓言剧剧本,不仅限于《杞人忧天》,也可选用其他寓言,如《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进行演绎。活动当天可邀请其他班级前来观摩表演,并设置学生评委投票环节,增强参与感。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创作寓言新编,将传统故事改编为现代背景下的情境,以加强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和现代应用能力。通过表演与创作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还在亲身体验中加深了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从而达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有效提升其人文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传统文化的融入使语文课堂更加丰富、生动、具有育人价值,有助于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感受文化魅力,在情感熏陶中培育家国情怀。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教学实践探索,让传统文化真正融入学生心中,助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明云 .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 2024(19).
[2] 蔺志俭 , 严林廷 .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我见 [J]. 基础教育论坛 , 2023(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