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辅助英语专业写作课的应用路径与实践探索
王晶
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621000
一、引言
英语专业写作课是培养学生学术表达逻辑、文学创作能力与跨文化沟通素养的核心课程。传统教学中,教师批改任务繁重导致反馈周期普遍超 3 天,学生难以及时修正写作偏差;同时,学生在学术论文论证、文学评论分析中常因素材匮乏陷入创作瓶颈,班级授课制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在语法、逻辑、词汇上的差异化需求。AI 凭借实时语言纠错、定向素材生成、学习数据可视化分析功能,为突破教学瓶颈提供新方案,推动写作教学从 “统一化” 向 “个性化” 转型。
二、AI 辅助英语专业写作课的核心价值
2.1 实时纠错,缩短反馈周期
英语专业写作对语言规范性要求严苛,Grammarly 等工具可实时识别错误,如 “acknowledge to” 这类不符合学术表达的搭配,不仅标注问题,还提供“acknowledge sb for sth” 的正确用法、学术例句及规则解析,帮助学生即时修正,避免同类问题反复,提升写作效率。在 “学术论文引言写作” 实训中,学生借助该工具可将语法错误修正耗时缩短 60% ,减少后期修改工作量。
2.2 定向生成,破解素材困境
ChatGPT 可按需求生成适配素材:写《了不起的盖茨比》象征分析时,输入 “3 个‘绿光’象征观点 + 原著例证,适配大二水平”,即可获含原文引用的素材;写 “跨文化语用失误” 论文时,能提供近 5 年研究数据与案例,为论证提供支撑,帮助搭建写作框架。例如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完成 “商务英语邮件写作” 任务时,通过 ChatGPT 生成不同场景(如投诉、邀约)的邮件模板,结合课堂讲解调整后,邮件格式规范率从 58% 提升至 92% 。
2.3 数据画像,实现分层指导
AI 分析学生作业生成能力画像:定语从句错误率高的学生获专项练习,逻辑断层学生得衔接模板(如“To validate this perspective, [Author, Year] carried outan empirical study...”),词汇不足学生获学术同义词清单(如“conducive”替代“helpful”),契合专业写作要求。针对英语专业大一新生与大三学生的差异化需求,AI 还会调整素材难度,如为新生推荐 “校园场景” 相关写作素材,为大三学生提供 “学术会议摘要” 写作案例。
三、AI 辅助英语专业写作课的应用路径
3.1 课前:启发思路,搭建框架
“学术论文摘要写作” 课前,引导学生用 ChatGPT 生成 “背景 - 方法 - 结果- 结论”“问题 - 方案 - 价值” 两类模板,对比逻辑差异后选适配框架;“短篇小说续写”中,AI 仿原著风格生成开篇(如海明威式“After the rain stopped, hewalked to the café...”),帮学生把握原著基调。教师还可提前将 AI 生成的框架模板上传至教学平台,供学生课前预习时自主标注疑问点,提升课堂讨论针对性。
3.2 课中:实时支持,动态调整
课堂写作时,学生用 QuillBot 优化句式(如将两句简单句合并为 “Readingmore academic papers allows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writing skills...”), 用Grammarly 纠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结合语境判断 AI 推荐词汇(如“sophisticated”)适用性,避免机械套用。针对 “文学评论写作” 课堂,教师还会组织 “AI 素材辨析” 活动,让学生对比 AI 生成的分析观点与原著主旨,培养批判性思维。
3.3 课后:精准复盘,持续优化
学生提交作业后,AI 生成含 “语法错误占比”“词汇多样性”“逻辑评分”的报告。教师针对共性问题(如参考文献:格式)集中讲解,个性问题(如对比论证混乱)一对一辅导,要求学生修改并写反思日志,形成 “写作 - 反馈 -修正 - 反思” 闭环。某高校还建立 “AI 反馈 - 教师点评” 双记录体系,学生需在反思日志中说明如何结合两类反馈优化内容,写作能力提升周期平均缩短 1.5个月。
四、主流 AI 工具的差异化应用场景
4.1 Grammarly :语言规范性把控
全流程管控语言质量,学术写作中检测 “被动语态过度使用”“口语化表达(a lot of)”,推荐“a large number of”等适配表达,识别 APA/MLA 引用格式错误,助学生养成规范习惯。在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写作中,该工具可降低 70% 的基础格式错误,让教师更聚焦内容质量指导。
4.2 ChatGPT :思路启发与素材生成
写作前期拓展思路、供给素材,如生成 “乡愁” 诗歌对比角度、学术论文研究 gap 示例,帮助学生明确写作方向,避免偏差。在 “跨文化交际写作” 模块,ChatGPT 还能模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对话场景,如 “中西方商务谈判话术差异”,学生通过分析对话素材,提升跨文化写作的准确性。
4.3 QuillBot :文本润色与表达优化
写作中期打磨语言,学术模式优化逻辑(如调整数据表述为 “Following thecollection of data,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conducted”),创意模式丰富情感表达(如“sorrow hung in her eyes like a heavy fog”替代“she was very sad”),提升文本质量。英语专业学生在 “诗歌创作” 课中使用该工具润色后,作品语言丰富度评分平均提高 15 分(满分 100 分)。
五、关键把控原则与实践反思
5.1 坚守教师主导地位
AI 仅为辅助工具,教师需审核 AI 生成内容(如文学分析是否贴合原著),避免过度解读;补充 “往届学生象征分析误区” 等经验,提升指导针对性与人文关怀。例如在 “莎士比亚戏剧评论” 写作中,教师需核查 AI 生成的 “哈姆雷特性格分析” 是否遗漏关键情节,确保分析完整性。
5.2 严格把控内容原创性
要求学生标注 AI 辅助内容(如 “‘绿光’第 2 观点来自 ChatGPT,本人补原著第三章例证”),教师用溯源工具查原创度,引导融合 AI 素材与个人思考,形成原创成果。某高校还规定 AI 辅助内容占比不得超过 30% ,超过部分需重新修改,从制度上避免抄袭风险。
5.3 适配不同写作类型需求
学术写作侧重 AI 规范检测与素材支撑;文学创作中,AI 仅作素材与风格参考,核心创意(如诗句创作)由学生完成,确保作品独特性与情感真实性。如 “英语小说创作” 课中,AI 可提供场景描写素材,但人物关系与情节发展需学生自主设计,保留创作主体性。
六、结论
AI 为英语专业写作课带来实时反馈、定向素材、个性化指导等优势,缓解传统痛点,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但 AI 无法替代教师在写作思维培养、文学解读、学术规范引导中的核心作用。未来需探索 “ AI+ 教师” 协同模式,如 AI案例结合教师深度点评,助力学生提升写作核心素养,实现技术赋能与教学本质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 梁茂成。生成式 AI 在外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边界与实践策略 [J]. 外语电化教学,2023, (5): 18-24.
[2] 王艳艳. AI 辅助英语专业学术写作教学的实证研究 [J]. 中国外语,2024,21 (1): 68-75.
[3] Grammarly Inc. Grammarly for Academic Writing: A User Guide[R]. SanFrancisco: Grammarly, 2023.
[4] OpenAI. ChatGPT in Language Education: Guidelines for ContentCreation[R]. San Francisco: OpenAI, 2024.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南(2020 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6] 吴殊。人工智能赋能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的路径探索 [J]. 青海教育,2025,(3): 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