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探索
耿媛
中共吐鲁番市委党校 新疆吐鲁番 838000
乡村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治理成效直接影响了乡村发展与文化传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治理成为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开展乡村文化治理,不仅能系统梳理并传承乡村的民俗传统、技艺智慧等优秀文化资源,更能通过文化认同凝聚村民共识,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持久精神动能。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文化治理的价值意义
(一)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文化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的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必然性。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所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与文化基因,而乡村文化治理为这一根脉的延续提供了保障。一方面从文化传承的内在逻辑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存续依赖于特定的文化生态。传统村落中的民俗仪式、技艺传承、伦理规范等,并非是单一存在的文化符号,而是嵌入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有机部分。乡村文化治理通过构建协同机制,能够系统性的保护传统村落的生态空间并培育文化传承人队伍建设,为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持续的生存土壤,这是文化传承转变为主动延续的重要体现。另一方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是文化自信的前提 [1]。乡村文化治理通过挖掘整理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教育素材和文旅产品等现代形态,既能够唤醒村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也能够让外界感知到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如果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乡村文化的碎片化、边缘化就会直接削弱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因此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文化治理的核心使命。
(二)提升乡村社会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乡村社会凝聚力是乡村共同体延续与发展的精神纽带,而乡村文化治理通过激活文化认同、构建价值共识和优化社会互动,为强化乡村社会凝聚力提供了系统性路径。第一,乡村社会的凝聚力本质上源于成员对本土文化的集体认同。乡村文化治理通过修复祠堂和古村落等物质载体,重现庙会和节庆等民俗场景,将分散的个体重新联结于共同的文化记忆中。使村民在文化传承的认知中凝聚为情感共同体,基于文化认同的归属感正是社会凝聚力的基础。第二,从价值共识层面乡村文化治理通过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理念构建了思想的纽带。乡村社会的多元结构容易产生价值分化,而文化治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炼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诚信”等理念,并将其转化为村规民约、道德评议会等治理载体。使村民在共享的价值准则中形成行为共识,乡村社会的凝聚力也随之增强。第三,乡村文化治理通过搭建公共文化平台激活共同体参与的社会互动。基于文化参与的互动,打破了现代乡村的隔阂状态,使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共建者”,在集体行动中强化对乡村社会的责任感与向心力 [2]。乡村文化治理通过文化认同的培育、价值共识的整合和社会互动的激活,为乡村社会凝聚力的提升提供了可持续的机制保障,这正是文化自信在乡村治理中的实践成效。
(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动力
文化自信能够激发村民的 提供精神支撑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临着传统与现代的 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融合社会主 文化的根脉。从主体维度乡村 理的关键在于唤醒村民的 能力和凝聚自信,不仅能够 兴最持久的动力源 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优势, 和创意农业等现代产业形态,使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生态 业振兴的良性循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文化治理面临的困
(一)乡村文化治理中的价值认同弱化
乡村文化治理的关 化成为了制约治理效能的深层问题。价值认 具体表现为一是传统价值的消解,乡村 。但随着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的 精神纽带。二是现代价值的嵌入处 场的逻辑体系进入乡村,但往往存在因 号化,致使现代价值没有与传统价 是乡村社会结构的分化导致不 值观念,返乡的创业者追求市场化的效率价 从而削弱乡村共同体的凝聚力。
(二)乡村文化治理中的主体协同不足
乡村文化治理的有效推进依赖于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而当前主体间权责模糊、互动匮乏的协同不足的问题,最终呈现出“政府独唱”“村民旁观”和“社会游离”的状态。第一,长期以来乡村文化治理是基层政府在文化项目申报、资金分配中掌握绝对的主导权,如推行统一的文化礼堂的建设标准,而忽视村落之间的文化差异;以送文化下乡使村民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参与。政府包办的模式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其他主体的参与空间也消解了协同治理的可能性。第二,村民作为乡村文化的创造者与传承者,参与文化治理的程度直接决定了治理的效能,但当前普遍存在被动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城镇化导致的乡村空心化使乡村精英流失,而留守的群体缺乏参与的能力与意愿,同时村民在文化治理中能够有效发声的渠道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三,市场主体、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原本可以成为文化治理的重要补充,但当前面临的准入壁垒和利益协调的双重制约,导致协同共赢的治理目标落空。
(三)乡村文化治理中的资源开发利用不当
乡村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治理的成效,当前存在的资源开发的失序和利用低效等问题,导致了文化资源的价值与治理目标的背离。一方面商业逻辑的过度侵入造成了文化资源的价值失真。市场导向下乡村文化资源常常被简化为可交易的商品符号,而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被割裂。甚至部分地区为追求经济效益,将传统村落改造为标准化的民俗景区,将非遗技艺简化为流水线式的表演,使乡愁的符号变为商业营销的噱头。另一方面保护与开发的之间的失衡导致资源利用陷入同质化的困局。一些地区缺乏对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梳理和差异化的定位,走上了重开发轻保护和重模仿轻创新的路径。过度开发造成不可再生资源的不可逆破坏,为修建文旅设施砍伐古树和填埋池塘等破坏村落的原始生态和文化肌理;同时盲目的复制所谓的“成功模式”,使各地的乡村文化产品忽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而导致高度趋同,同质化的开发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使乡村文化失去了辨识度,并且难以形成可持续的竞争力。
(四)乡村文化治理中的治理方式单一
乡村文化治理方式的单一化常常 引导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以及数字技术的灵活 标等的治理惯性。基层政府常将文化治 式虽能在短期内有一定治理成效, 是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市场 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技艺因缺乏市场 村文旅项目多由政府主导开发, 字化、 信息化等现代治理手段在 方面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对现 已经建设完成,但是由于缺乏数字化的管理与运营 新 与互动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乡村文化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 强化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
乡村文化治理的核心在于通过价值引领重构乡村的文化认同,而强化文化自信的价值引领作用并不是简单的文化符号的叠加,而是通过深耕乡土的价值重构来促进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融合,形成多元主体的价值共鸣,从而构建具有生命力的乡村文化价值体系。第一,乡村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村民对本土文化的深刻认知,文化治理的实践也需要从资源的表层开发转向资源价值的深层次挖掘。通过提炼其中蕴含的共同体意识并将其转化为可感知的价值符号,为文化治理提供了坚实的价值锚点。第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价值融合是强化引领的关键。乡村文化治理搭建了传统价值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平台,使“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与“尊老敬老”的社会保障政策相呼应,“邻里和睦”的乡土伦理与“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理念相衔接。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找到传统价值与现代需求的契合点,使文化自信既扎根于历史又能够面向未来。第三,多元主体的价值共鸣是强化引领的实践路径。如通过“非遗工坊”的模式由村民担任传承的主力,企业负责市场的对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在非遗传承中形成价值共识,村民获得经济收益与身份认同,企业实现文化赋能的商业价值,政府达成文化保护的治理目标。基于共同价值的协同,使文化自信从个体认同升华为集体行动,真正成为
治理的内生动力。
(二)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
乡村文化治理通过多元主体对乡村文化治理的协同参与,构建“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协同”的多元共治体系,激活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第一,政府角色的精准定位是协同体系的基础框架。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政府需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核心的职能在于搭建治理平台、完善制度供给和提供公共服务。一方面,通过制定乡村文化保护规划、设立专项基金、建立非遗传承人扶持制度等,为文化治理提供政策保障;另一方面,避免行政干预过度,将文化资源的阐释权、开发权适度让渡给村民与社会力量。既发挥了政府的统筹优势,又尊重了村民的文化主体性,使文化自信在权责清晰中落地。第二,村民主体性的深度激活是协同体系的核心动力。通过培育乡村文化自治组织、完善村民议事机制、建立文化参与激励制度等,让村民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基于主体性的参与,让文化自信从认知层面转化为实践自觉。第三,社会力量的深度嵌入是协同体系的重要补充。通过构建文化赋能+ 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企业能够通过文旅融合项目开发文化 IP,在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传播乡土文化;高校与科研机构能够开展乡村文化普查、技艺抢救等公益服务,为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4]。使文化自信转化为各主体的共同价值追求与行动自觉。
(三)优化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优化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构建“保护优先、活化传承、价值共生”的治理路径,使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滋养文化自信的沃土。第一,以系统性保护筑牢资源开发的根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严格保护为前提。如通过数字化技术对濒危技艺进行影像存档,既守住了文化资源的本真性,又为后续的活化利用保留了空间。“保护先行”的开发逻辑,避免了文化资源在商业浪潮中被异化,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物质依托。第二,创造性转化激活资源的当代价值,在当代语境中赋予文化资源新的生命力。通过传统元素 + 现代载体、大师工作室 + 电商平台等融合创新,开发出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内涵的日用品,使文化资源与现代生活需求相对接,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的时代感与亲和力。优化乡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通过平衡保护与开发、传统与现代、商业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关系,使乡村文化资源真正成为涵养文化自信的“活态基因”,为乡村文化治理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四)丰富乡村文化治理手段
乡村文化治理手段需要突破 构建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互补的多元治理手段 柔性文化手段培育认同的根基。文化自信 等转化为治理资源。通过公共文化空间转 值,避免价值灌输的生硬感,让文化自 为乡村文化治理提供了新工具,通过技 字档案库,对非遗技艺、民俗活动进 民在线上获得文化的在场感。 技术 + 文化 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第三 传承人认定制度等刚性规范, 会等自治机制,让村民在文化项目决策中 空间。使治理过程成为文化自信生成的实践场域, 化 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亚玲.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文化治理的基础、逻辑进路与终极关怀[J]. 中州学刊,2025,(06):80-88.
[2] 季乃礼, 尹剑. 公共性建构:乡村文化治理先行的实现逻辑[J]. 中国农村观察,2025,(01):3-20.
[3] 白冰.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数字文化建设的价值、困境及发展进路 [J]. 农业经济,2024,(12):63-64.
[4] 王超, 陈芷怡. 文化何以兴村:在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逻辑[J]. 中国农村观察,2024,(03):1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