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的调查研究
王小兵
金华市技师学院
引言
在当前的产业发展格局下,焊工职业技能培训虽然涵盖了焊接基础理论、焊接材料、设备、安全与防护、金属材料及工艺评定等多个方面,但在实际操作中暴露出诸多问题[1]。部分培训机构过度侧重传统焊接方法,对新型焊接技术的涉及相对不足,导致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欠佳,难以满足企业对质量和安全意识的重视需求,质量检测和安全防护内容相对薄弱 [2]。此外,培训设备陈旧、数量有限,影响学员的实践操作和技能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 [3-5]。然而,企业对焊工的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焊工的相对短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通过调查研究,准确找出培训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关键点,对于优化培训内容、更新设备、加强师资建设、改进教学方法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焊工人才。
一、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中存在问题
(一)培训教学内容陈旧
在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匹配的过程中,培训内容的问题尤为突出。虽然当前培训内容在传统焊接方法方面相对成熟,但随着焊接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企业生产需求的不断升级,新型焊接技术与质量安全知识在培训中的占比明显不足。例如,激光焊接、机器人焊接等新型焊接技术在企业生产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在培训中涉及较少,导致学员难以掌握多样性的前沿技术,无法满足企业对于具备新型技术操作能力焊工的需求。同时,质量安全知识作为企业生产中的关键环节,在培训中却相对薄弱。企业对于焊工质量检测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培训课程未能及时跟上这一趋势,使得学员在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方面存在欠缺,无法很好地契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从而降低了培训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
(二)培训新型设备缺乏
培训设备问题是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重要体现。部分培训机构的设备较为陈旧,且数量严重不足。在焊接技术不断更新的当下,先进焊接设备已成为企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学员在培训过程中却难以接触到多样性的设备。例如,气体保护焊设备、自动化焊接设备等数量有限,学员的实践操作机会大打折扣。这不仅限制了学员对先进焊接技术的实际操作体验,也导致他们无法熟练掌握多样性的设备操作技能,进而影响其技能熟练度的提升。在就业市场上,缺乏对先进设备和技术操作经验的学员,其就业竞争力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企业对于能够熟练操作先进设备焊工的需求,造成培训设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
(三)师资队伍能力局限
师资队伍问题是影响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匹配的关键因素。目前,培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自身对新型焊接技术的掌握不够深入,难以将企业需求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中。企业对于焊工技能的要求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无法为学员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案例和实际操作指导,导致学员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此外,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机制不完善,使得教师难以跟上焊接技术的发展步伐,教学内容滞后,无法满足企业对于具备新型技能和综合素质焊工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师资队伍与社会需求之间的不匹配。
(四)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问题是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重要表现。当前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主,但在实践教学中,部分教师采用“演示—模仿”的方式,教学方法单一且缺乏灵活性。这种教学方式过于注重教师的演示和学员的模仿,学员缺乏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企业生产中,焊工需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也无法培养出符合企业综合素质要求的焊工。学员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只能掌握基本操作技能,难以适应企业复杂多变的生产环境和对高素质焊工的需求,导致教学方法与企业对焊工综合素质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二、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匹配的改善措施
(一)优化培训内容
为提升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优化培训内容迫在眉睫。鉴于当前新型焊接技术如激光焊接、机器人焊接等在企业生产中应用愈发普遍,而现有培训课程却鲜少涉及,培训机构应积极与相关设备供应商达成合作,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授课活动。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新型焊接技术的原理、操作要点和应用场景,使学员及时掌握前沿技术,切实提高技能水平,从而契合企业对于具备新型技术操作能力焊工的需求。
与此同时,质量安全知识在企业生产环节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例如,某建筑企业曾因焊工质量检测能力欠缺,未能及时察觉焊接部位缺陷,致使建筑结构存在安全隐患,最终不得不返工,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企业声誉。此外,部分企业也出现过因焊工安全防护意识薄弱,在焊接作业中违规操作,进而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的情况。鉴于这些教训,企业对于焊工质量检测能力和安全防护意识的要求日益提高,但目前培训中相关内容却较为薄弱。因此,培训机构应着重强化焊接质量检测和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培训内容。通过模拟实际生产场景,让学员亲身体验和操作质量检测流程、安全防护措施,如使用专业检测仪器对焊接部位进行检测,学习正确佩戴和使用安全防护用品等,以此增强焊工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有效避免类似安全事故和质量问题的再次发生。
(二)更新培训设备
培训设备落后且数量不足是导致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改善这一状况,培训机构应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增加对焊接设备的投入。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如提供专项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培训机构更新设备。企业也可以与培训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以设备捐赠、租赁或共同投资的方式,为培训机构提供先进焊接设备。例如,某培训机构与当地一家大型机械制造企业达成合作,企业将闲置的气体保护焊设备和自动化焊接设备提供给培训机构使用,同时安排技术人员定期到培训机构进行设备操作和维护指导。
学员在实际操作多样性的先进设备过程中,能够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从而熟练掌握多样性的设备操作技能,提升技能熟练度。例如,学员通过在自动化焊接设备上进行实践操作,学会如何设置焊接参数、如何调整焊接轨迹,提高焊接质量和效率。
此外,为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培训成本,培训机构之间可以建立设备共享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同培训机构可根据自身设备优势和培训重点,进行设备共享和调配。例如,
A 培训机构在气体保护焊设备方面数量较多,而B 培训机构在自动化焊接设备方面资源丰富,那么两家机构可以协商共享设备,学员可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需求,到不同机构进行实践操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为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培训机构应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可以与专业的焊接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合作,举办焊接技术研讨会、培训班等。例如,某知名培训机构每年都会安排教师参加国际焊接技术研讨会,让教师与国内外顶尖专家交流,及时了解焊接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掌握新型焊接技术,如机器人焊接、复合焊接等前沿知识和操作技能。通过多样性的活动,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显著提升,能够更好地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教学中。
同时,为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实际需求,培训机构可借助邀请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和焊接专家担任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为学员提供真实的企业生产案例和实际操作指导。例如,某培训机构与当地一家大型造船厂合作,邀请厂里的焊接专家定期到校授课。专家结合船厂实际生产项目,讲解焊接工艺选择、质量控制要点以及应对复杂焊接环境的方法。学员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观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工作流程,缩小学员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
(四)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单一且缺乏灵活性是当前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的又一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培训机构可以与企业合作,引入实际生产项目。例如,某培训机构与一家汽车制造企业合作,将汽车零部件焊接项目引入课堂。学员们分组承担项目任务,从焊接工艺制定、设备调试到实际焊接操作,全程自主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员需要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突发状况的能力。最终,学员们成功完成项目,其焊接质量达到企业标准,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
案例教学也十分重要,通过分析企业实际案例,让学员了解焊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法。培训机构可收集众多企业实际生产中的焊接案例,如某建筑工地因焊接质量问题导致结构安全隐患的案例,组织学员进行分析讨论。学员从焊接工艺选择、操作规范、质量检测等方面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改进措施。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员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小组讨论则有助于提升学员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在培训期间,教师布置需要团队协作完成的焊接任务,学员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方案、分工合作。例如,在焊接大型钢结构件时,小组成员需要协商确定焊接顺序、分配焊接任务,通过相互配合完成工作。
同时,依据学员的学习需求和特点,推行个性化教学。对于理论基础较好但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学员,教师可为其增加实践操作课程的比重,给予更多的指导;对于对新型焊接技术感兴趣的学员,教师可为其提供相关学习资料和实践机会。通过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使学员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具备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企业对高素质焊工的需求。
(五)推动校企合作
推动校企合作是提高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的有效途径。培训机构与企业应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和课程设置。例如,某大型船舶制造企业与当地一所知名的焊工培训机构,双方经过深入沟通,企业详细介绍了当前船舶焊接中面临的新技术、新工艺要求,如高强度钢焊接、特殊环境焊接等。培训机构依据这些需求,调整培训内容,增加自动化焊接设备操作、新型焊接材料应用等课程,使培训内容紧密贴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培训过程中,企业安排技术人员到培训机构进行授课和指导,让学员能够接触到最前沿的企业生产技术和标准。通过这种合作方式,学员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实现培训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此外,依据企业的具体需求,开展订单式培训,为企业量身定制焊工人才。例如,某汽车制造企业计划扩大生产规模,需要一批熟练掌握机器人焊接技术的焊工。该企业与培训机构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培训机构按照企业的岗位需求和技能标准,制定专门的培训方案。在培训期间,学员能够在培训机构的模拟车间进行机器人焊接操作练习,并定期到企业的生产现场进行实习,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要求。培训结束后,学员直接进入企业工作,确保学员所学技能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提高学员的就业成功率,为企业提供符合要求的焊工人才,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实现培训与就业的双赢局面。
三、结论
综上所述,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在培训内容、培训设备、培训师资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匹配的问题。为提升匹配度,必须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化培训内容,使其紧密贴合企业实际需求,强化新型焊接技术与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更新培训设备,提升学员的操作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推动校企合作,实现培训与就业的精准对接。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改进,提高焊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以满足社会对焊工技能的需求,促进焊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想, 刘焕. 上海地区核级焊工人才队伍现状及培养探索[J]. 焊接技术, 2023,52 (10): 141-144.
[2] 易忠奇, 刘建, 曹忠民. 高职焊接专业智能化转型面临的变化、困境及实现路径[J]. 焊接技术 , 2022, 51(06):103-108.
[3] 权建洲 , 曾申波 , 梅乾龙 , 等 . 军士焊工工艺及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J].船舶职业教育 , 2025, 13 (01): 39-42.
[4] 金胜举 . 技工院校焊接加工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J]. 中国机械 ,2024, (29): 132-135.
[5] 李娜 . 基于校企合作的铁路行业高职院校焊接专业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焊接技术 , 2020, 49 (03): 96-98.
王小兵(1980-),男汉族,浙江金华人,本科,高级实习指导教师,研究方向:焊接技术。
浙江省职业技能教学研究所课题:焊工职业技能培训与社会需求匹配状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编号 2025-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