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形神共养”理论的中医干预心身疾病路径研究

作者

张冲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天津市 300162

引言: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焦虑症等心身病成了关乎人们健康的公共卫生类大事儿。现代医学使用药物对症治疗加心理干预的模式,但是存在药物副作用、复发率高的问题。中医从《黄帝内经》提出“形与神俱”的健康观,“形神共养”理论把躯体和精神看作一个整体,其“整体调节、辨证施治”的特点与心身疾病发病模式相符合。因此,深入发掘“形神共养”理论的当代价值,创建科学干预之道,对于提高心身疾病的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意义重大。

一、“形神共养”理论的核心内涵

“形神共养”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对于生命本质的一种认知。“形”即人体的生理结构和物质基础,如五脏六腑等;“神”是人体的生命活动表现和主宰,包括意识等精神活动。《灵枢・天年》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主”,“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主宰,二者互相依存 [1]。

“形神共养”主要有两种思想:一种是“养形以载神”,即调理身体机能、补充物质基础来保障精神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云,依靠饮食等滋养身体,保持气血畅通;另一种是“调神以安形”,即调节精神状态、稳定情志,防止“神扰”伤“形”。《素问・举痛论》提出不良情绪影响身体机能,说明了“调神”对于“养形”的重要性。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与“形神失调”的关联

现代医学认为心身疾病的发生与心理应激、情绪障碍、社会因素有关,高血压、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焦虑症等都是“心理—生理”的双向作用的病理过程。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疾病的核心病机就是“形神失调”,可以分为“神扰伤形”和“形损及神”两种。

一方面“神扰伤形”是心身疾病的主发病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人容易长时间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之中,造成“神失其所主”。“神”失调还会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长期焦虑容易造成肝气郁结、气血瘀滞于头面,从而出现头痛、高血压等;过度思虑会导致脾虚、脾失健运就会导致水湿内停,出现肥胖、糖尿病等;情志抑郁还会损伤心神、心失所养,就会出现失眠、心悸等症状,从而加重躯体症状。这就是“神先乱而形后伤”的过程,也是心身疾病由心理问题向躯体疾病转化的过程。

另一方面“形损及神”也是心身疾病不能痊愈的原因。当身体有了病(慢性疼痛、器官功能衰退)时,就更严重地消耗了患者的“神”,形成了恶性循环。慢性胃病患者长期的腹痛、反酸,容易产生恐惧、烦躁的情绪,不良的情绪又会影响到脾胃的正常运化,从而出现“形损—神扰—形更损”的恶性循环。此时,“形”的损伤是“神”失调的诱因,两者互相影响,使疾病缠绵难愈。

三、基于“形神共养”的中医干预心身疾病路径

根据“形神失调”的病机特点,中医干预心身疾病要遵循“形神共养”的原则,从调神、养形、形神共调三个方面入手,达到“神安则形健,形健则神宁”的治疗目的。

(一)调神为先,疏解情志以安神

“神”为主形的主宰,调神是干预心身疾病的首要环节。中医调神之法丰富多样,主要是疏解不良情志,恢复心神主司功能。

情志疏导法:运用“移情易性”“言语开导”的方式来开导病人、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可以引导病人去培养兴趣爱好,例如书法、绘画、养花等,来转移病人注意,或者和医者或者家属沟通,发泄自己情绪,来缓解病人的焦虑、抑郁状况 [2]。

针灸调神法:选取百会、神庭、内关、太冲等“调神穴位”,通过针刺来调节经络气血,达到安神定志的目的。如针刺百会可升提阳气、镇静安神,改善失眠、焦虑;针刺太冲可以疏肝解郁,缓解情绪暴躁、头痛等。第四种是中药安神法。根据“神扰”不同的证型,选用相应的方药:心脾两虚型失眠用归脾汤健脾养心、益气安神;肝气郁结型焦虑用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气、调畅情志;

痰热扰心型心悸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二)养形为本,调脏腑以载神

“形”是神的依托,养形要从调理脏腑功能、补充气血津液入手,给“神”以物质基础。其一就是饮食的调理。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制订个性化的饮食方案:脾胃虚弱者吃山药、小米等健脾的食物,不要吃生冷油腻的;阴虚火旺的人吃百合、银耳等滋阴的食物,不能吃辛辣刺激的。并要重视“饮食有节”,不要暴饮暴食或者过度节食,使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确保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其二,动养形。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比如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通过运动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太极拳讲求“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既可练身又可通过“意念集中”达至调神目的,做到“形神同练”;八段锦的“两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等动作,可有针对地调理三焦、脾胃的功能,改善躯体情况。其三是中药养形。根据“形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调理脏腑、补益气血的方药:高血压患者属于肝肾阴虚型时,使用杞菊地黄丸滋阴平肝;糖尿病患者是气阴两虚型时,使用生脉散合玉女煎益气养阴;慢性胃病患者是脾胃虚寒型时,使用理中丸温中健脾 [3]。

(三)形神共调,协同干预以固本

心身疾病干预要打破“调神”和“养形”的界限,达到二者的协同统一。

气功疗法:气功依靠“调身、调息、调心”三调合一来达到形神共养的效果。静功,例如站桩、打坐,通过调整呼吸、集中注意力,使精神放松,同时促进气血流通;动功,例如五禽戏,通过模仿老虎、鹿、熊、猿、鸟的动作来锻炼身体机能,同时也通过“意随形动”来调节情志,做到“形动而神静”。

生活方式干预:教导患者养成规律的生活作息,防止熬夜,熬夜会耗费掉心神,损伤阴精,要确保充足的睡眠;另外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场景,居住环境干净整洁,光线适宜,没有噪声等,给形神共养提供一个好的条件。

综合护理干预:在临床治疗上,将中医护理与心理护理进行有机结合,给患者做穴位按摩(合谷穴、太冲穴可以缓解头痛,涌泉穴能安神助眠),并用倾听、鼓励等方式去给患者心理上的支持,让患者树立起治疗的信心,做到“形”的调理和“神”的安抚同时进行。

四、结语

“形神共养”理论准确地阐明了形体与精神的关系,给心身疾病中医干预给出了系统思路。在临床中,通过调神为先,养形为基,形神共调的调节路径既能调节心身疾病的躯体症状,又可以调节心身疾病患者的心理状况,摆脱“形神失调”恶性循环。未来,需结合现代医学技术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证明“形神共养”对于心身疾病的干预效果和安全性,为心身疾病的防治给予更加有针对性的中医方案。

参考文献:

[1] 郭小仙 . 中医药在心身疾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 [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3,31(13):233-235.

[2] 卢静 , 周静珠 , 朱伟坚 , 等 . 基于《黄帝内经》对中医心身疾病病因模型的构建 [J]. 医学与哲学 ,2022,43(12):63-68.

[3] 胡春蓉 . 方舱医院舞动疗愈启示:形神合一调节精气神 [J]. 肝博士 ,2020,(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