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作者

杨波

卓成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

1 资源型城市发展现状及碳排放特征

1.1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特点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结构通常高度依赖于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以煤炭资源型城市为例,煤炭开采、洗选以及以煤炭为原料的火力发电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得城市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极强,一旦资源枯竭或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城市经济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且,资源开采和加工过程往往伴随着高能耗、高排放,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1.2 资源型城市碳排放的现状

当前,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总量普遍较高,且增长速度较快。一方面,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大量能源在生产过程中被浪费,从而增加了碳排放。另一方面,资源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能源消耗也在不断增加,进一步加剧了碳排放问题。此外,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问题严重,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2 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

2.1 空间布局对碳排放的影响

国土空间的布局包括城市功能分区、产业布局以及交通网络规划等方面。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例如,将产业园区集中布局,实现资源共享和循环利用,能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同时,优化城市交通网络,增加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设施的建设,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也有助于降低交通领域的碳排放。相反,如果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功能分区混乱,产业分散布局,就会导致交通拥堵、能源浪费等问题,从而增加碳排放。

2.2 土地利用方式对碳排放的影响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具有不同的碳排放特征。建设用地的增加往往伴随着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上升,而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则具有碳汇功能,能够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因此,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增加生态用地的比例,减少建设用地的无序扩张,对于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土地的开发强度和利用效率也会影响碳排放。高强度、低效率的土地开发会导致能源消耗增加,而集约节约的土地利用方式则可以降低碳排放。

2.3 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碳排放的影响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途径。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通过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的实施,可以增加碳汇量,抵消部分碳排放。同时,生态保护与修复还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 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以降低碳排放

3.1 优化空间布局

资源型城市在推进空间布局优化过程中,应当系统性地统筹规划各类城市功能区域。通过深入调研和科学论证,合理划分居住区、产业集聚区、商业中心区等不同功能板块,建立清晰的功能分区体系,有效避免因功能交叉重叠而产生的冗余交通需求和额外能源消耗。在产业布局方面,需要重点考虑将工业园区、生产基地等产业功能区选址于铁路货运站、港口码头或高速公路出入口等交通枢纽周边,或者与物流配送中心形成联动布局,这样不仅能显著提升原材料和产品的运输流转效率,更能大幅降低货物运输环节的燃料消耗和尾气排放。在城市生态建设方面,必须预留足够规模的自然生态缓冲带,通过建设城市绿心、环城绿带等生态基础设施,将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有机融入城市肌理,这样既能为城市居民创造优质的休闲游憩场所,又能通过植被的光合作用持续增强城市碳吸收能力。在社区规划层面,要特别重视微观尺度的空间组织,大力推广高密度、混合功能的紧凑型街区开发模式,通过优化路网结构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有效缩短居民日常活动的空间距离,为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创造便利条件,从而在居民日常生活领域实现更大幅度的碳减排

效果。

3.2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资源型城市在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时,应优先考虑增加生态用地的占比。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扩大林地和草地的覆盖面积,从而提升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同时,需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避免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对于已有的建设用地,应注重提高其利用效率,推动土地向集约化、高效化方向发展。例如,可以通过改造低效工业用地、优化建筑布局等方式,实现单位土地面积上的能源消耗最小化。此外,还需加强对闲置土地的盘活与再利用,减少因土地荒废而产生的间接碳排放。通过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还能为降低碳排放提供长期稳定的保障。

3.3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资源型城市应将生态保护与修复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重要内容,通过系统性工程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并提升碳汇能力。具体而言,可以实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项目,优先选择本地适生树种,以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稳定性。同时,加强对湿地、河流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采取清淤疏浚、水质净化等措施恢复其生态功能,从而增强碳吸收能力。此外,还需注重对矿山废弃地的综合治理,通过土壤改良、植被重建等方式实现生态修复,减少因土地裸露和水土流失带来的碳排放隐患。在生态保护与修复过程中,还应引入科技手段进行动态监测,确保各项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为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3.4 注重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的完善

资源型城市在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过程中,还需注重政策引导与制度保障的完善。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明确碳减排目标,并将其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可以有效促进各部门协同合作。例如,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鼓励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节能设备,从源头减少碳排放。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监管力度,确保国土空间开发活动符合环保要求。此外,应加强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宣传低碳发展理念,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碳减排的良好氛围。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的制度设计,为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提供坚实的支撑。

4 结语

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与碳排放关系复杂,需多方面协调优化。分析显示,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强度,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应加强对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优化、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研究,探索更科学精准的碳减排路径。同时,不可忽视政策引导和公众参与,需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合力推动城市低碳转型。该领域研究实践将为全国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 吉莉 . 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D]. 中国矿业大学,2024.

[2] 张雪娜,刘人龙,杨新宇,韩碧君 . 资源型城市转型背景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研究 [A]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2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