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指导学生作文发表鉴赏三篇

作者

冯奕雅 指导教师:王婷

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新建小学 035100

一、麦田情

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个熟得不能再熟的地方;那是一个神秘美丽的地方;那是一个别有风趣的地方……那,就是我的梦中情地——麦田。

春雨贵如油,刚下过春雨的土地湿润极了,到处弥漫着泥土、野草和野花的清香。每当这时,我就会赤着脚,跑到麦田里,呼吸着温暖的春风,任由风吹乱我的头发,在脸庞肆意飘散着。脚底下的泥土调皮地从我的脚脂缝里冒了出来,痒痒的,滑滑的,舒服极了。我兴奋极了,像脱僵的野马,从麦田这头跑到那一头,尽情享受着春日的温情懈逅。

炎炎夏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天空就像个大蒸笼似的,无情地炙烤着大地。平时蛙声欢唱的小河也死气沉沉,这时最佳的避暑胜地却在麦田里。来到麦田,一眼望去,只见青绿,翠绿,淡绿,嫩绿,浅绿……无数绿聚集在一起,重叠在一起,拥挤在一起……忽然,一阵风吹来,所有的绿扭动起来,仿佛一个个身材纤细的妙龄少女在风中翩翩起舞。我会靠坐在茂密的麦田边,柔软的麦叶轻拂过我的脸,温柔可亲。有时还会有几只小甲虫爬上身体,我轻轻弹去小虫,穿行于绿色麦田里,寻找更多夏天的气息。麦秆高了我许多,我在里面就像一辆小汽车在绿色时空里穿梭。麦苗的芒针也无比顽皮,在我的脖子里挠痒痒,痒得我咯咯直笑……这情景简直回味无穷!

夏去秋来,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若你极目远眺,便会发现一望无际的麦田就像那金色波浪,在秋风的抚摸下,翻滚着,呼啸着,发疯地冲了过来。那麦波,一滚一滚,向人们展示它丰硕的成果。在金浪之间,隐隐可见几位头戴草帽的农民伯伯在田中收割麦子,携着浓浓乡音的乡间小调也随着金色麦浪起伏,真是" 麦田香里唱丰年",温馨又美好呢!

这里有春天的美好,夏天的欢乐,秋天的丰收,冬天也别有趣味。瞧!刚下了一场雪,房子、树木、小路……全都白了,尤其是那片麦田,洁白无瑕,犹如这冰雪童话中的洁净圣地。这时,我会约上几个小伙伴,一起到盖着雪被的麦田里玩耍,飞奔……

啊!家乡的麦田!你带给我快乐,带给我喜悦,更带给我无私奉献的品质!

二、外婆的小菜园

在儿时的长河中,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些地方就像一根根丝线,牵动着我们身在异乡的心。在我儿时,外婆家的小菜园就是我快乐的天堂。

小菜园极为朴素,青砖铺的地,瓦砖砌的墙,透出一般自然的野味,在砖围着的菜园里,菜更是新鲜漂亮。瞧!生菜晃着它绿绿的长发;白菜挺着白胖的肚子;西红柿点起了绿的红的灯笼;水萝冒出了红红的脑袋……风一吹,所有的菜一起摇晃,犹如一块小水塘在微风下翻起层层五彩波浪," 哗哗 " 的声音在风中回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我从小就贪嘴,这一园子的鲜嫩总会把我勾了去。外婆跟我说萝卜还有点小,可我等不及,于是外婆就由着我在菜地里拔水萝卜。水萝卜叶很长,头埋在地下,我就乱拔一堆,至于吃不吃得完,我没有考虑那么多。把水萝卜抱上来,放到总是盛着水的大铁桶里,把叶摘了,只留下一堆水红水红的萝卜根,有的才只有手指那么粗。我不等水有没有擦干,就着急忙慌地塞进嘴里," 咔 " 地咬一口,那清甜的气息中夹杂着些许辣味,解渴爽口,我十分喜欢。

除了吃,我还会跟外婆去园子里“闲逛”。外婆浇水时,我就看着,只见水从水管中缓缓流出,慢慢把土浸湿,流到整个“池塘”。外婆走进去摘小番茄,我也跟着一起摘,一个个美丽的小番茄被摘下,我心里别提多欢喜了。我迫不急待地打开篮子,拿了颗扔进嘴里,酸甜的气息瞬间从嘴里传到心里。吃着小番茄,我又跑去了其他地方,拍拍肚大的南瓜;吃根清凉的黄瓜;摘个豆角当小船,引诱蚂蚁爬到上面;或是把准备结籽的大葱的“顶花”摘下来玩……无论我做什么,外婆都满眼宠溺地看着我,任由我在园中撒野……

暮色漫过篱笆,风将我从童年拉回现实。放眼望去,菜园只剩几垄荒土,南瓜的藤早已成了褐色的枯枝。我蹲在垄边,指尖划过干硬的土地,恍惚又看见那个瘦弱的背影,她在莱园中为茄子掐尖,暮色中为萝卜培土,锄头起落间都沾着她的乡谣碎调……

我忽然明白,那些被四季轮耕过的土,早把外婆的掌纹,连同我的脚印,以及整个沾着露水的童年,酿成了一窖在记忆深处的醇 的酒。此刻隔着千山万水,我仿佛仍能听见小院中她亲切地唤我的声音——和那年西红柿结果时,一模一样……

三、艰苦岁月中的拼搏

每当我隔窗望到对面山岭上那一眼眼古老的窑洞,就会想起外公小学时光的点点滴滴。那是一段艰苦却充满温馨的岁月,在外公的回忆中,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徐徐展开。

外公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家里兄弟姐妹众多,生活条件艰苦。尽管如此,外公的母亲依然坚持让他上学,希望通过知识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

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外公便要起床,匆匆吃一口粗粮,便踏上了通住学校的山路,山路曲折不平,遭遇了不少风霜,但已被人踩得光秃秃的。

外公的学校位于一眼窑洞中,这个窑洞通过改造,成为了孩子们学习的场所。窑洞里冬暖夏凉,但条件简陋,孩子们在炕上坐着听课,在自带的炕桌上写字,黑板是木头做的,得刷上墨汁才能写字,虽然条件艰苦,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却异常高涨。

外公的老师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每天就生活在窑洞中,早上天还没亮就得爬起来迎接同学们,放学送走孩子们才能吃饭。老师是非常艰幸的,那时上学的孩子很少,四个年级同一个教室,四个年级同一个老师,老师需要准备四本教科书,分别给四个年级讲课。讲算式时,会在黑板上列出公式,细细推导;讲到语文时,他会声情并茂地朗读,让同学们体会汉字的魅力。除了横跨四个年级,每个星期日休一天,老师还要去乡里开会,不得不说,真是太忙碌了,同学们也都很喜爱这个忙碌而温和的老师。

在外公的教室里,经常充满了欢声笑语。有一次,老师教大家写毛笔字,写的时候需在砚台中兑些水,有一位同学居拿着砚台到老师水缸里舀水去了,这下好了,老师辛辛苦苦从山下泉水中挑来的水成“墨水”了!逗得外公和其他孩子哈哈大笑,但老师并没有责备那个孩子,而告诉他这样是不对的,这无疑是宽容的,慈爱的。那位同学深受感动,以后再也不拿砚台到老师水缸里舀水了。

外公的小学时光虽充满了艰幸,但他始终不放弃,用自己坚定不移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后来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当回忆起那段时光,外公脸上就会洋溢起幸福的笑容……

( 作者: 冯奕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