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作者

陈冬梅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第一完全小学校 037200

前言

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数学教学设计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课堂效果。本文旨在分析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进行教学时,教学设计目标不明确

受中国传统教学理念深刻影响,许多中国小学教师倾向于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作为主导策略,该模式下师生互动显著减少,教学过程主要由教师在讲台上传授知识,而学生则在教室中被动接收信息。在此种教育体系中,教师往往侧重于教学方法的呈现,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理解程度与需求,未能设定清晰的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由于教师难以即时获取学生的学习反馈和掌握状态,教学计划往往缺乏灵活性,无法适时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学习节奏和需求。此种教学法导致学生在知识理解上易产生混淆,其学习活动更多地局限于对小学数学知识的表面接受,而非深入探究、系统化理解和连贯性思维的培养。这不仅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阻碍了他们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形成全面的整合性思考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明确将学生定位为教育过程的核心主体是至关重要的理念转变,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往往未能充分彰显学生的主导作用,继续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非主动的学习者与思考者,这实际上违背了现代教育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伴随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众多教师开始采用一种更为前瞻性的视角审视教学设计,逐步摆脱单一的灌输式教学理念束缚。这一转变不仅揭示了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局限性,而且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推动了教育实践向更加个性化、互动性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向发展。在数学教育领域,学生的主体地位尤为凸显——他们不仅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更是积极的探索者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

(三)教学缺乏优化意识,导致教学目标缺乏指导作用

教学设计旨在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激发教师采用创新教学策略,以此促进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其未来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教学实践中,若教师未能对其教学设计进行有效的优化与调整,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沦为形式而非实质性的指导原则。在这种情况下,教学活动通常依赖于过往的经验进行展开,忽视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实际上,每个学习者的背景、能力和学习需求均存在显著的多样性,因此,教学策略应随之灵活调整以适应这种多样性。单纯依循经验进行授课,不仅可能导致资源在不必要的细节上过度投入,从而消耗宝贵的教育资源,更会削弱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与效果。

二、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教师在数学设计中对数学认识不够准确

在小学数学教育这一关键的启蒙阶段,正确引导学生形成对数学学科的认知与理解,实乃培养其后续数学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基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应确保学生不仅掌握教科书内的数学原理,还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源于实践生活,并且能够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实际上,数学的智慧与洞见广泛存在于日常情境之中,其功能不仅限于解决抽象问题,更是促进解决问题能力、逻辑推理以及创新思维发展的强大工具。因此,数学教学应当致力于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并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特别是在小学数学教育领域,许多教师对数学学科的核心内涵、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理解存在显著不足。他们普遍认为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相对简单,多年的经验积累使得他们坚信教学的重点是固定且有限的,从而忽视了深入思考数学教育的重要性。这种认知上的偏差导致教师们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知识的传授上,而忽略了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本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等更为关键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过于依赖课本教材

在开展正式教学活动之前,每位小学数学教师均需精心准备,这一过程的核心目标在于清晰界定教学目标与任务,深入解析并提炼教材中的重点与难点,同时规划授课方式与内容架构,通过详尽的课程进度分析与研究,确保教学设计能够实现其预期效能,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然而,部分教师指出,教学目标往往被误解为教材内容的简单复述,而教学设计则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机械摘取,这种观点揭示了当前教学设计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

(三)对教学设计的评价和管理流于形式

在学校教育体系内,教案管理与检查机制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形成与优化具有显著影响。当前,教案的检查缺乏统一规范,且检查主体不固定,这一现状导致检查过程更多地侧重于教案的完成度而非其内在质量。检查往往以数量作为评估基准,忽视了对教案内容、结构、创新性等质量维度的考量。在此背景下,教师在准备教案时,通常基于个人理解与教学实践,而较少收到针对教案质量的反馈指导,这限制了教案的优化与创新空间,进而可能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统一、灵活的教案检查标准与反馈机制显得尤为重要,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教学效果的持续改进。亦有观察指出,某些教育机构在实施审核流程时,其主要目标在于预防教师重复使用过往的教学方案,即便如此,只要审核程序得以顺利通过,即便是基于模板或已有教案的修订版本,也被认定为满足了合格标准。

结语

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领域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若能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不仅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规范化,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还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之在数学探索之旅中收获乐趣。遵循严格的教学规范是确保教学过程可靠性、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左姗姗 . 面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 [D]. 扬州大学 ,2018.

[2] 王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