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提升路径研究
马小婷
武川县第六幼儿园 011700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学前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和未来人格塑造。心理健康不仅体现在情绪稳定与积极心态上,更体现在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社会交往等多方面能力的逐步形成。家庭是幼儿最初接触世界的重要场所,幼儿园则是系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两者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园共育模式以家庭和幼儿园的协同合作为基础,强调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和目标一致,使幼儿在双重教育环境中形成连贯的心理支持体系。探索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提升路径,旨在推动教育主体间的深度合作,形成科学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幼儿心理素养全面发展
一、建立家园协同育人机制,明确角色分工
在家园共育模式下,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的关键在于家庭与幼儿园之间的角色互补与分工明确。家庭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课堂,承担着情感支持、生活习惯培养和价值观初步塑造的重要任务,而幼儿园则在专业教育、心理指导和行为矫正方面发挥核心作用。要实现协同育人,首先需要通过家园共育协议、家长学校、家园联系册等形式,明确家长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责任,如日常情绪关怀、家庭氛围营造等,同时界定幼儿园在心理健康课程设计、心理问题早期识别与干预等方面的职责。其次,应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与协商机制,定期召开家园共育工作坊或座谈会,分享幼儿心理发展情况与教育经验,形成信息互通、策略共商的合作氛围。
二、完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强化教师专业能力
当前,部分幼儿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课程设置零散、活动内容浅显的问题,难以满足幼儿心理发展的阶段性需求。为此,应基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与核心素养导向,构建分层次、循序渐进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既包括情绪认知与表达、社交能力培养、自我意识觉醒等基础模块,也涵盖同伴交往、挫折应对、积极心理建设等拓展内容,确保课程的系统性与全面性。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关键保障。幼儿园应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如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心理测评工具使用、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技巧等,帮助教师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心理疏导技巧。与此同时,可以通过专家指导、观摩研讨、案例分析等形式,提升教师在心理健康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和问题处理中的专业水平。家长也可通过家园合作讲座、心理健康知识手册等途径参与其中,形成教师专业指导与家长配合的合力,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质量实施,从而全面提升幼儿的心理健康素养。
三、创新家园沟通方式,丰富互动内容与渠道
有效的沟通是家园共育模式顺利运行的前提。传统的家园沟通多依赖于家长会、家访、家园联系册等方式,信息传递单向且互动性不足,难以满足现代家园共育对高效性和灵活性的要求。为提升沟通的实效性与多样性,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沟通平台。例如,借助家园共育 APP、微信公众号、视频会议等工具,及时推送幼儿心理发展动态、教育资源与活动通知,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家园互动的常态化与便捷化。在线下沟通中,可设计家长开放日、心理健康主题沙龙、亲子工作坊等活动,让家长走进课堂,真实感受幼儿在园的心理发展状态,促进家园之间的双向理解与合作。此外,沟通内容也需创新,除了常规的成长汇报,还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分享、亲子关系调适建议、心理咨询资源推荐等,提升家长的教育参与度与专业指导水平。
四、引入科学评估工具,形成动态反馈机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侧重活动的组织与过程,缺乏对幼儿心理发展状况的动态监测与量化评估,难以为后续教育策略的调整提供依据。为此,需引入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评估工具,如幼儿心理行为量表、情绪识别与社交能力测评问卷等,结合教师观察、家长反馈、心理测评等多元信息,形成全面、客观的数据支持。在评估机制设计上,应强调过程性与发展性,不仅关注幼儿在某一时间点的心理状态,更重视其心理素养的长期变化趋势。可设立定期评估节点,如学期初、中、末分别进行心理测评,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将结果反馈给家长和教师,形成教育策略调整的依据。同时,应利用信息化平台建立心理健康成长档案,动态记录幼儿心理发展轨迹,确保家园双方能够实时了解幼儿心理状况的变化。通过科学评估与动态反馈机制的建立,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准化、个性化提供支持,提升家园共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五、融合社区支持资源,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外延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依赖家庭与幼儿园的合作,还需要充分调动社区和社会资源,形成多方参与的支持网络。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重要环境,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丰富的场所、活动和专业资源。例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可以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专业咨询与培训,帮助提升心理问题识别和干预能力;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可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亲子阅读活动、艺术疗愈课程,丰富幼儿心理教育的形式与内容。此外,社会公益组织和高校心理学专业团队也可通过志愿服务、心理辅导、科研合作等方式参与到家园共育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与社会化发展。通过社区资源的整合,家园共育模式能够突破幼儿园与家庭的局限,延伸至更广阔的社会支持系统中,形成“家庭—幼儿园—社区”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促进幼儿在多维度支持下实现心理素养的全面提升。
结语
家园共育模式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加系统和多元的支持,使家庭与幼儿园在目标、理念、方法上实现协同与互补,形成了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合力。随着家园共育理念的深入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将不断丰富内容、创新模式,并在多方协作中持续优化,为幼儿的心理成长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 晓 艳 . 家 园 共 育 下 幼 儿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探 索 [J]. 甘 肃 教育 ,2024,(10):44-47.
[2] 张颜 . 家园共育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J]. 智力 ,2024,(32):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