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

作者

邸娜

武川县第一幼儿园 011700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情绪调节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人格形成过程。家庭和幼儿园作为幼儿成长的主要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场所。家庭提供了最初的心理支持与情感依附,而幼儿园则通过系统的教育活动和集体生活经验促进幼儿心理发展。单一依靠家庭或幼儿园一方,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家园共育通过明确家园双方的教育责任,优化沟通方式,形成协同机制,可以构建一个开放、互动、持续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向体系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一、建立协同机制,明确责任分工

在家园共育视角下,建立科学完善的协同机制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化的重要前提。首先,需要在组织架构上形成清晰的分工与合作模式。以园长牵头、心理教师为技术负责人、班主任与保育员为一线执行、家长代表与社区社工为外部支持的“家园心理共育委员会”为核心载体,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岗位责任书及家园共育协议,明确家庭与幼儿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定位。通过建立“需求受理—风险分级—转介干预—随访评估”的闭环管理流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被动反应转向主动预防与动态管理。在机制运行过程中,需设立知情同意和保密制度,制定危机干预预案与 24/48 小时响应 SOP ,确保突发心理危机事件得到及时响应与处理。

此外,建立双向信息记录系统,所有个案信息采用SBAR 格式进行书面记录,并在园所线上平台留痕,方便追踪与复盘。通过月度联席会、周例会及联合观摩课,家园双方能够在目标设定、资源配置及活动安排上达成共识。台账管理机制将课程实施、亲子活动、个案干预及社区资源利用等内容全部纳入电子化管理,实现流程可视化。为了强化家庭的参与度,可设立“家长志愿者队伍”,引入“情绪陪伴官”角色,配合园所日常心理教育活动。

二、完善课程体系,丰富教育内容

课程体系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落地的核心载体,科学完善的课程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稳定与进步。应构建“园本—班本—家本”三层课程结构,形成系统化的教育网络。园本主课程围绕情绪识读与调节、同伴交往与冲突解决、自我管理与规则意识、安全与身心健康四大领域展开,采用螺旋上升的课程结构设计,保证知识与能力逐步递进。班本微项目则结合各班级幼儿的具体情况,利用绘本疗愈、角色扮演、社会性故事、音乐律动及沙盘美术等多种活动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家本亲子课程为家庭提供实用操作方案,如情绪日记、亲子沟通“我讯息”、家庭规则共订、晨晚情绪打卡及亲子家务协作等,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教育内容。

课程内容需分层设计:小班侧重依恋关系建立与基本情绪识别;中班重点放在同伴互动及问题解决策略;大班则强化自我效能感与入学前社会准备。每个课程单元应包含“目标—活动—材料—评估”四大核心要素,并附带差异化调整说明,便于教师根据不同幼儿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三、创新沟通方式,拓展合作渠道

传统的沟通方式多以家长会或纸质联络册为主,信息传递单一且滞后,难以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实时性与互动性的需求。因此,需构建“固定触点 + 弹性支持”的沟通矩阵,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互动网络。固定触点包括入园晨检与离园短评、每周联络册与成长照片分享、月度家长沙龙与主题微课、季度个案面谈及家访,确保家园沟通常态化进行。弹性支持则依托家园共育平台或班级群组,建立知识库与 FAQ,推送分层心理健康知识、家庭练习方法及操作短视频,实现碎片化学习与互动。

沟通技巧方面,教师和家长需共同掌握 NVC 非暴力沟通、AEIOU 积极倾听及“三明治”反馈等技巧,使交流更具建设性与操作性,避免情绪化指责与无效沟通。通过家长画像与分层服务,针对低参与度家庭建立“一对一”简讯提醒及电话随访制度,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得到充分支持。

为确保问题及时闭环处理,引入“问题工单制”,家长提出问题后,园所根据内容进行分派,规定时限内完成反馈,最后通过满意度调查进行效果评价。通过开放日、同课异构观摩及“家长议事厅”等活动,让家长深度参与园所决策,增强其主体意识和归属感。还需建立“家长志愿者 + 社区社工 + 心理机构专家”协作网,为单亲家庭、外籍家庭及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支持。所有沟通均应遵守统一的信息管理规范,如明确截图转发边界及风险提示语,确保信息传递既温暖高效,又合规专业,形成园所、家庭与社区多维联动的心理健康支持网络。

四、引入科学评估,形成动态反馈

科学评估是衡量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与优化路径的重要工具。应搭建“基线—过程—结果—随访”的四阶段评估框架,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全流程可监测、可追踪。入园两周内进行基线筛查,全面了解幼儿的情绪特征、行为表现及社交状况,并为每位幼儿制定个性化支持计划。在日常活动中,教师通过情境观察、事件记录和家长问卷,持续收集过程性数据,实时掌握幼儿心理发展动态。

单元末和干预结束四周后进行结果性复测与巩固性随访,确保心理干预效果得以维持和提升。评估工具应根据幼儿发展特点综合选择,如行为与情绪观察量表、SDQ 优势与困难问卷(园所版与家长版)、同伴互动观察表、课堂参与度记录表等,重点监测情绪爆发频率与持续时间、同伴冲突发生率及修复率、主动求助行为和规则遵守率,以及家长参与度与家庭作业完成率等指标。

结语

家园共育不仅是一种协作关系,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深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不在于一时的活动或短期的干预,而在于持续、稳定、系统的支持,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家庭与幼儿园只有在价值观上真正达成共识,才能在具体行动中形成合力。协同不仅是合作,更意味着互信与共担,需要在沟通中保持平等,在实践中不断磨合。

参考文献:

[1] 王 晓 艳 . 家 园 共 育 下 幼 儿 心 理 健 康 教 育 探 索 [J]. 甘 肃 教育 ,2024,(10):44-47.

[2] 刘佩 . 应用家园共育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分析 [J]. 教师 ,2024,(32):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