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李汝吉

会泽县古城街道党群服务中心 云南省曲靖市 654200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和智慧结晶。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临诸多挑战。群众文化活动作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一)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涵

增添文化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如传统戏曲、民间手工艺、民俗节庆等,各具独特魅力。将其融入群众文化活动,能为活动增添丰富的文化特色。例如,在社区文化节中引入剪纸、糖画等民间手工艺展示,让群众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使文化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提升文化层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群众在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时,不仅能欣赏到精彩的表演或作品,还能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化层次,使群众在娱乐中接受文化熏陶。

(二)增强群众文化认同感

唤起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与当地的历史、民俗紧密相连,能唤起群众对家乡、民族的文化记忆。例如,春节期间的舞龙舞狮活动,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当人们参与其中时,会强烈感受到文化的延续性,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促进文化交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与交流,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人们可以相互了解彼此的文化特色。这种跨区域、跨群体的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传承与创新面临的挑战

(一)传承人才短缺

年轻人兴趣缺失: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娱乐方式多样,许多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技艺或活动缺乏兴趣。例如,传统戏曲的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年轻人觉得戏曲节奏慢、内容晦涩,不愿花费时间学习和传承。

传承渠道有限: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家族传承等方式,传承范围相对狭窄。在现代社会,这种有限的传承渠道难以满足大规模传承的需求,导致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风险。

(二)创新难度较大

观念保守: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相关保护者观念较为保守,认为应严格遵循传统技艺和表现形式,对创新存在抵触情绪。这种观念限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使其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缺乏创新能力:创新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市场意识和创新思维。然而,一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人员在这些方面有所欠缺,导致创新举措不足,难以开发出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活动形式。

(三)活动开展受限

资金投入不足:举办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需要资金支持,用于场地租赁、道具制作、传承人报酬等方面。但目前许多地区对这类活动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活动规模较小、质量不高,无法充分发挥其传承与创新的作用。

场地设施不完善: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表演等活动需要合适的场地和配套设施。然而,一些地方缺乏专门的展示场馆、表演舞台等,限制了活动的开展形式和效果。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一)加强传承人才培养

激发年轻人兴趣:在学校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通过开设兴趣

课程、举办讲座、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让青少年从小接触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他们的兴趣。例如,在中小学开展剪纸、武术等兴趣班,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魅力。

拓宽传承渠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线上传承平台,如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课堂、直播教学等,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吸引更多人参与学习。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传承,支持民间艺人、文化机构等开展传承培训活动。

(二)推进创新发展

更新观念: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相关从业者的培训,使其认识到创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开放、创新的观念,积极探索与现代社会相融合的方式。

提升创新能力: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业者参加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鼓励与高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合作,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项目,开发具有创新性的产品和活动形式。例如,将传统刺绣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开发出新颖的服饰、饰品等产品。

(三)优化活动开展条件

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群众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活动策划、组织实施、人才培养等方面。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通过赞助、合作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完善场地设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传承基地等场所。合理利用现有场地资源,如社区文化中心、学校礼堂等,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提升活动效果。

五、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加强传承人才培养、推进创新发展、优化活动开展条件等策略,能够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传承与创新。借助群众文化活动这一广泛的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彩丽 . 群众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J]. 文化月刊 ,2024,(12):38-40.

[2] 刘珊 . 群众文化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与功能研究 [J].文化月刊 ,2024,(10):161-163.

[3] 任奎霖 . 群众文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策略探析 [J].画廊 ,2024,(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