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字化技术的学生个性化学习实践研究》
谭彩婵
江门市新会尚雅学校 529199
数字化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变革,通过数字化资源使教学方法从传统单一转向高质量和个性化。教师从学科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传统教育方法与教学策略的创新,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教学实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落实因材施教。
一、意义
(一)激发学习热情
一般课堂教学缺乏学习氛围的建构,忽略师生或生生间的交流,未能深度挖掘知识,降低学习热情。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教学中,能有效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全面梳理,让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和立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培养逻辑思维
借助数字化技术,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空间几何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利用转化思想,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例如,网络画板、BBC 等软件能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与推理能力,对知识内容形成具象认知,有助于重构学生的数学思维,形成逻辑思维闭环。
(三)强化知识认知
数字化技术能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强化知识的有效性,确保课堂的整体教学效果。如教师借助 3D 工具,能让学生从直观立体的角度认识各种立体几何图形,促进知识认知之间联系。
二、课堂教学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对空间物体或图形的大小、形状及位置关系的认识,而推理意识主要是指对逻辑推理过程及其意义的初步感悟。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对比或归纳,从一般性的事实和命题,根据规律或内在联系推出其他命题或结论,如用割补法和拼组法,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从长方体的体积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一)激发兴趣:生活化场景引入
教师展示运动水壶、马克杯、保温杯、普通玻璃杯等圆柱形水杯实物,问:同学们,天气越来越热了,大家都要带水杯喝水。老师看中了这两款杯子(一个又高又瘦和一个又矮又胖的杯子),高的看起来能装更多水,但胖的肚子大可能更实用。你们认为哪个杯子装的水更多?靠‘看’能准确判断吗?”
学生争论哪个“看起来”更大,引导他们意识到“目测”不可靠,需要科学的方法来比较“容量”(即体积)更准确,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励学生主动寻找解决方法。
(二)依托数智:数字化测量和初步感知
教师利用 AR 对“又高又瘦”的水杯进行扫描,自动识别并标注水杯的关键尺寸,如底面半径、高度;重复步骤测量“又矮又胖”的水杯。通过“魔法眼镜”不仅能精确测量出水杯的底面半径和高,让它们的身材数据变得具象化和数字化。
(三)聚焦核心:思维冲突与疑问
展示AR 测量的数据,高杯子 r1=3cm,h1=18cm ,矮杯子 r2=6cm , h2=8cm 。问:“仅凭这两组数据,能知道哪个杯子装的水更多吗?还需要计算什么?”生:“需要计算两个杯子的体积或容积。”但学生只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用现有的知识无法计算圆柱的体积,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能否把圆柱转化为熟悉的图形来研究?因学具制作存在一定难度,圆柱 n 等份的数量不同,对结果存在误差,而数字化工具的运用可以解决这个难题。
(四)探索原理:3D 动画演示
教师借助3D 软件,将圆柱沿高平均分成16 等份、32 等份、64 等份……

随着分割份数的增加,拼接的图形越来越接近一个长方体。3D 动画演示,可以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弥补学生空间想象力不足,让学生的思维变得可视化,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从特殊转化为一般,经历归纳推理的过程,逐步形成推理意识。引导学生观察圆柱与长方体之间存在哪些联系?借助 3D 动画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对比,发现圆柱的高和长方体的高相等,圆柱的底面积和长方体的底面积相等。因为长方体的体积 Σ=Σ 底面积 × 高,那么圆柱的体积 Σ=Σ 底面积 × 高,即 V=Ω πr2h。将难懂的知识变为熟悉的知识,促进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五)验证猜想:公式应用与问题解决回归AR 数据,把两个水杯的底面半径和高代入公式进行计算。高瘦杯: V1=π×32×18
矮胖杯: V2=π×62×8 =36π×8 =288π (cm3)
162π<288π 答:矮胖杯子的体积比高瘦杯子的体积大(六)运用公式:情境延伸与挑战
发布课后实践任务,利用 AR 获取圆柱形物品尺寸,尝试用公式估算它们的体积,追问:“如果老师想买一个刚好能装 500mL 的水杯,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 V= π r2h ,我需要关注哪些参数?可以怎样组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利用数字化软件,思考圆柱体积公式中变量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
三、价值体现
(一)增强现实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物体无缝连接,提供精确、直观的测量数据。
(二)动态可视化:将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的极限过程生动、清晰地呈现出来,突破传统教具在精度和动态性上的局限,充分发挥数字化的优势,使立体几何的知识可视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真正落实课堂教学。
(三)即时计算与验证:快速应用公式计算结果,即时反馈,验证学生的猜想(哪个杯子大),强化学习效果。
(四)提升参与度:交互式的AR 扫描、动态的3D 演示,有效抓住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索欲望,发展推理意识,让学生体验成功。
(五)突破空间想象限制:复杂的空间转换过程(切割、拼接)通过动画直观展示,降低了学生理解的认知负荷。
四、需突破和重视的关键问题
(一)技术准备:课前务必测试 AR 应用、3D 软件等,准备备用方案(如预设好的动画视频、实物模型)。
(二)强调本质:数字化技术是工具,最终要引导学生聚焦到圆柱体积公式V=πr2h 的理解和应用上。
(三)互动讨论:在每个数字化展示环节前后,设计有效提问,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
(四)连接生活:情境的选择(水杯)和后续的延伸(扫描身边物品)都强调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结语
教师以“聚焦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为整节课的灵魂,结合数字化技术,对课堂注入新力量,将“看不见”变为“看得见”,实现几何知识的可视化,突破重难点知识的讲解。
参考文献:
[1] 李萌,张威,朱亚辉 . 价值理性的关怀:数字化时代高中德育的变革及应对策略 [J]. 教育观察,2023,12(35):23-26.
[2] 严卿,魏亚楠.《新数学》中的数字化资源分析:兼及对教材编写与使用的启示 [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4):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