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人工智能辅助初中信息科技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作者

陆文振

滦南县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  063500

引言

现在正是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属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素养的主要课程之一,因此它在当下有着不容小觑的重要性,而且以往的教学模式大多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别,在教学的时候往往不能够符合所有学生的需求,导致教学结果千差万别,但是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使得针对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革新有了新的契机。

1 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原理及优势分析

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关键原理依靠大数据,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来创建“感知 - 分析 - 响应”的智能教学回路,它可以搜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数据,像答题速度,答错种类,学习时长,然后用算法模型剖析其知识把握情况,学习风格和能力不足之处,从而给予合适的教学帮助,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当中,这种技术加持显示出明显的优势,一方面,它冲破了传统“一刀切”教学的限制,做到精确化教学供应,另一方面,凭借交互技术营造沉浸式,可操作的学习环境,缩减抽象知识的领悟难度,再一方面,通过自动化批改,智能答疑之类的功能,削减教师繁重的机械性工作量,让教师更多地投入到教学规划和个别化辅导当中,它可以随时跟踪学习进程,给教学调整赋予数据支撑,促使形成教学改良的良性循环。

2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分析

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从概念层面进入到了实际应用阶段,在初中信息科技课中,出现了“适配性不够”的问题。一方面,应用场景呈现“两极化”:基础层的智能题库、自动批改等应用已经比较常见,能够很好地解决习题训练与评价的基础性问题;而高阶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智能情境创设等应用相对缺乏,难以支撑信息科技课中编程思维、创新实践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资源和教学两张皮,市面上的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大多是通用型,没有结合初中信息科技的课程标准和学段特点,使得技术工具与教学目标、内容衔接不够紧密。一些教师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有限,只是将其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没能发挥它在重构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的作用。

3 人工智能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3.1 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开发要抓住初中信息科技的学段特点,以“智能诊断 -精准推送- 动态调整”作为逻辑主线。第一,依靠人工智能塑造学生知识画像,通过课前预测试题,课堂互动数据的收集分析,找出学生在“数据与编码”,“算法初步”,“人工智能基础”等板块的短板。第二,根据知识画像来开发分层资源包,把抽象的编程逻辑,数据概念变成阶梯状的学习资源,基础层是图文教程,微视频之类的认知资源,进阶层是交互式练习,案例拆解等实践资源,拓展层是项目式任务,创意设计等探究资源。同时通过智能平台进行资源动态推送,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动态调整,资源难度、类型,防止“吃不饱”和“吃不了”,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支持。

3.2 支持教学互动与协作学习

人工智能能给初中信息科技课给予“多维互动”“协同赋能”的教学助力,在个体互动方面,依靠智能辅导体系营造“一对一”学习伙伴,当学生编程练习碰到语法错误的时候,系统可以通过自然语言交流立刻显示问题并引领自主修正,而不是直接给出答案,在课堂互动方面,采用智能反馈装置,比如答题器,互动白板,来搜集学生即时的学习数据,教师按照数据回馈及时改变教学节奏,就共性问题展开集中讲解,针对个别问题给予精确指导。在协作学习方面,依靠人工智能协作平台创建小组任务空间,系统可自动分配角色,拆分任务,通过分析小组讨论记录,任务完成轨迹,评判协作成效,对分工不均,交流不畅等状况尽早发出警报,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小组编程项目”,“数据调查分析”等协作任务。

3.3 课程资源整合与开发

课程资源整合要打破“技术孤岛”与“内容壁垒”,形成“课标导向、技术融合、实践驱动”的资源体系,一方面,横向整合各类资源,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材内容相融合,将抽象的“算法”概念与智能排序、路径规划等生活化AI 场景相联系。将“数据处理”知识与智能数据分析工具(简易数据可视化软件)相联系,让资源既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又具有技术应用的实践性。另一方面,纵向拓展资源维度,构建“基础 - 拓展 - 创新”阶梯式资源链,基础资源聚焦教材核心知识点的技术化解读,拓展资源引入行业前沿的AI 应用案例(智能语音助手、图像识别等),创新资源设置开放性技术探究任务(简易智能小程序设计),并依托人工智能资源管理平台实现资源动态更新、智能匹配,让资源始终紧跟教学需求和技术发展。

3.4 评价与反馈系统的构建

评价与反馈系统的搭建需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融合”,从评价内容上打破“知识记忆”的单一维度,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学生“知识掌握、技能运用、思维发展”进行全面评价:用智能题库分析知识掌握程度,用编程平台记录代码编写、调试过程来评价实践技能,用分析探究报告、创意设计来评价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评价方式上构建“智能自动化 + 教师个性化”的双轨评价体系:客观题由系统自动批改生成数据报告,主观题、实践任务由系统初步分析后推送到教师端,教师结合系统分析进行个性化评价与指导。在反馈环节,通过人工智能生成可视化的学习报告,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学生的优势和不足,自动推送对应的改进建议和补充学习资源,形成“评价 - 反馈 - 改进”即时闭环,真正发挥评价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结语

人工智能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设计及教学过程中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还为学生带来全新的个性化,高效的学习体验,它利用精确化教学资源的推送,多层面互动教学支持,汇总式课程资源开发以及全面的评价回馈系统,改善了初中信息科技课程的教学质量,增强了学生的求学兴趣,形成了其创造思维与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 朱应徵 . 人工智能背景下农村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J]. 求知导刊 ,2025,(19):71-73.

[2] 武迪明 .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人工智能教学的探究 [J]. 中学课程辅导 ,2025,(11):108-110.

[3] 孙海曼 .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中激励策略的应用研究 [J]. 新课程导学 ,2025,(09):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