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环境育人的初中美术“校园壁画创作”教学实践与反思

作者

顾文芝

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水台镇初级中学

引言:近年来,鉴于环境教育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重要内容,虽然传统课堂讲授方式难以让学生真正领会环保意义,校园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空间,其环境本身就是无声教材,壁画创作让学生从环境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改造者。在测量墙面选择主题过程中,观察校园生态,思考怎样用艺术让环境更具教育意义,本教学实践借助组织学生创作环保主题壁画,探索美术教学与环境教育融合方式,助力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培育审美能力以及环保责任感。

一、教学目标

( 一) 知识与技能

学生学习调配环保颜料以及基础构图技巧,掌握壁画创作基本方法,选用耐候性强环保颜料,避免创作材料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同时,学会观察校园环境中环保元素,把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环保知识转化为简单视觉符号。通过分析校园中环保问题,将这些问题转化为壁画中警示性图案,让作品既有艺术美感又有现实意义,不只是要画出好看画面,更要让观者从图案中读懂环保重要性 [1]。

( 二) 过程与方法

教学从校园环境观察开始,学生分组测量墙面尺寸讨论创作主题,实地观察后记录校园中适合壁画位置以及环境特点 ; 分组设计阶段,每组需提交两份不同风格草图,通过全班投票选择最终方案。在设计方案时,小组通过头脑风暴整合创意,遇到分歧时共同协商解决——有人想画卡通风格,有人喜欢写实风格,大家确定融合方案,创作中,大家分工合作完成起稿上色装饰等任务,同时记录创作过程中问题与解决办法,颜料不够时学习用现有颜色调配新色,培养资源节约意识,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与沟通。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创作中逐渐关注身边环境问题,形成保护校园环境自觉意识,发现环境问题并思考如何通过壁画引起他人关注,学生逐渐意识到个人行动对集体环境影响。小组合作中,有人擅长绘画,有人擅长沟通,大家在发挥各自优势同时,也学会欣赏不同特长同学,这种包容与尊重让创作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完成作品后,体会用艺术影响他人成就感,树立通过实际行动改善环境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过程

( 一) 导入与情境创设

老师先让学生分组拍摄校园中“需要改变角落”,制作成对比 PPT——操场边斑驳围墙教学楼后杂乱储物间食堂门口褪色宣传栏,展示时,学生感叹这些方与校园整体环境不协调,接着播放其他学校学生创作壁画幕后故事,看到同龄人顶着烈日调色踩着梯子绘画场景,大家既感动又跃跃欲试,最后老师拿出提前准备墙面测量数据和初步安全方案,告诉学生“我们有机会把想法变成现实”,激发创作热情后,各小组开始讨论想画主题 [2]。

( 二) 知识与技能学习

在欣赏环节,老师特意选择两幅主题相同但风格不同壁画——一幅色彩鲜艳卡通风格,画着拟人化垃圾桶正在“吃”垃圾 ; 另一幅黑白写实风格,描绘被污染河流与健康河流对比,学生讨论后发现,卡通风格更吸引低年级同学,写实风格更能引起情感震撼。实践练习时,老师提供不同质墙面小样,让大家测试颜料附着力,结果发现掺水比例不同,颜色饱和度和干燥速度也不同,结合校园特点,讨论如何用图形表现本植物节约用水等主题,用蓝色波浪线条表现水资源,用树叶图案象征绿色生态,确保每个符号都简单易懂。

( 三) 实践与创作

学生自由分组,选择“垃圾分类”“绿色出行”“节约能源”等子主题,主题确定后,“垃圾分类”小组先调研各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决定用动物形象代表不同垃圾种类——熊猫吃竹子代表厨余垃圾,机器人回收金属代表可回收物,测量墙面时发现实际尺寸比设计稿大 3 倍,大家不得不重新调整图案比例,把原来 4 个动物形象增加到 6 个,避免画面空洞,创作中,有负责画轮廓,有收集废旧瓶盖纸盒做立体装饰,每个人都为作品贡献想法 [3]。

( 四) 展示与评价

壁画完成之后,在校园开展一场简单展示活动,邀请其他班级同学前来参观,每个小组都设计了简单解说牌,用以介绍创作灵感以及环保理念——“我们绘制彩虹垃圾桶,其目的是想让倒垃圾这一行为转变为开心之事”,参观同学反馈表示喜欢熊猫垃圾桶设计,并且表明下次倒垃圾时候会更加留意分类,大家围聚在壁画跟前,讨论何种设计能够最有效让人关注到环保,有人觉得鲜艳色彩以及简洁图案更易于吸引目光,有人提出“要是在壁画旁边增添一个二维码,通过扫码能够看到创作过程”。此建议被记录至改进方案当中,学生在反思日志里写道:“原来一幅画作确实能够改变大家想法。”

三、教学反思

此次壁画创作使校园墙面变更为美观,同时学生也更加注重节约用纸以及随手关灯,可是时间管理方面问题着实突出,原本计划两周完成创作,实际上耗费了三周时间,主要原因在于前期低估了墙面处理难度——旧墙需要进行刮腻子刷底漆等操作,这些准备工作占用了不少时间,此外尽管着重强调使用环保颜料,但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鲜艳色彩,还是偷偷使用了丙烯颜料,以至于后期清理时候发现很难降解,在改进方案这一方面下次会制作详尽任务清单。将准备阶段创作阶段、收尾阶段具体工作以及时间节点一一罗列出来 ; 在材料采购之前,带领学生一同研究不同颜料成分说明,通过实验对比环保颜料与普通颜料效果差异,从而让大家真正领会环保材料重要性 [4]。

结语:当学生站立在自己创作壁画前,向参观家长介绍每一个图案所蕴含环保含义时,我意识到这种教学已然超越了美术技能范畴,校园壁画宛如一个看得见的教育者,每天都在提醒路过师生关注环境。而创作过程中那些测量争吵补救瞬间,则让环保意识悄然融入学生行为习惯。这种“让环境会说话,让学生来创造”模式,或许正是环境育人最为生动体现——并非告知学生环保有多么重要,而是让他们成为环保参与者以及传播者,期望更多学校尝试这样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当中成长,用艺术为校园增添色彩,用行动保护我们共同家园。

参考文献:

[1] 陈凡 , 孙晨 . 基于校园文化特色的美术博物馆构建策略研究 [J]. 色彩 ,2024,(11):43-45.

[2] 吴晶晶 . 巧用校园古代艺术遗存助力初中美术教学——以《古迹中的水墨山石》一课教学为例 [J]. 考试周刊 ,2023,(49):1-5.

[3] 李元鹏 . 秀色校园润物无声——初中美术“营造园林式学习花园”单元教学设计 [J].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3,(10):46-50.

[4] 岳丹 . 校园文创设计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D].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