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渗透与优化

作者

杨钧茗

承德市围场县第一中学

引言

《新课标》对于思想政治的教学有明确的要求,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立足于现实社会发展的基础,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打造一门适合学生的、思想观念正确的一种思想养成性课程,因此在高中课程中实行生活化教学是具有必要性的。但以往的教学模式还存在内容抽象、方式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兴趣不足、理解浮于表面。而通过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引入,可解决这些困境。它主张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与问题的引导,使思想政治课更加贴近实际、富有活力。

一、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生活化教学理念并非简单地将生活事例引入课堂,而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生活为场域的教学范式。它强调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深度融合,注重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体验与反思,推动知识从认知层面向实践能力转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生活化教学具有显著的意义:一方面能够化解理论知识的抽象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背后的现实逻辑;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现象、思考价值问题,从而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例如家庭关系、校园现象和社会热点等,使理论讲授具有扎实的生活基础。

二、生活化教学在思政课中的渗透路径

(一)以生活情境导入课堂

生活情境的导入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重要起点,其关键在于建立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经验之间的有意义联结。教师应当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取向,选择贴近其日常生活的素材作为课堂切入点。短视频、新闻事件、生活故事等媒介因具象生动、易于共鸣,常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参与意愿。例如,在进行“市场经济”相关内容教学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小镇集市或社区超市的价格波动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经济行为,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再顺势引出价值规律、供求关系等核心概念,使抽象的经济原理变得可感可知。这种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门槛,更培养了其从现实生活发现学科问题的意识。

(二)用案例解析深化理解

教师需选择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近、具有代表性和讨论价值的案例,通过结构化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展开分析。案例教学不应停留在事实陈述的层面,而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例如,在讲授“诚信”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引入真实发生的商业欺诈事件或校园中常见的学术诚信问题,组织学生就事件背景、行为动机、社会影响及应对策略等进行探讨。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如“该行为可能带来哪些连锁反应”“如何从制度和道德两方面避免此类问题”,推动学生实现从道德认知到价值判断的跃升,从而扎实理解诚信在个人成长与社会运行中的重要意义。

(三)通过实践活动延伸学习

生活化教学不仅体现在课堂之内,还应延伸至课外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深化认识。设计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或模拟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观察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的实际能力。例如,在学习“公民的政治参与”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听证会”活动,围绕一项与青少年相关的公共政策提案进行角色扮演与辩论;或者安排学生走访基层人大代表,了解议案提出与落实的过程。这类活动使学生得以亲身体验政治参与的流程与挑战,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运作方式和自身作为公民的责任与权利。通过实践,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更形成了主动关注社会、理性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三、生活化教学的优化建议

(一)把握生活化与学科性的平衡

实施生活化教学需要特别注意保持生活素材与学科内涵之间的有机统一。教师在引入生活实例时,应当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依据,确保所选素材既具备生活气息又蕴含学科价值。比如在讲解“文化生活”模块时,教师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传统节日习俗作为切入点,但需要引导学生不仅了解习俗表象,更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避免教学停留在浅层的趣味性追求而偏离学科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筛选案例,设计问题时注重理论提升,使生活素材真正服务于学科核心概念的建构与理解,实现生活趣味与学科深度的相得益彰。

(二)提升教师的情境设计与课堂调控能力

生活化教学的有效实施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智慧。教师需要具备将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情境的能力,这就要求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丰富知识储备,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应当根据学情特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链,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引导思维向纵深发展。同时,生活化课堂中师生互动更加频繁,生成性问题增多,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调控能力,既能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又能及时引导讨论方向,确保教学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三)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以往的纸笔测试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的成长与收获,因此需要建立更加多元的评价体系。除了常规的知识考查外,应当将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调研等活动中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教师可以设计观察记录表,对学生的参与度、思维深度、合作能力等进行过程性评价;还可以通过实践报告、成果展示等方式评估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多元评价不仅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也可引导学生重视知识的内化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实现生活化教学的目标。

结语

生活化教学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注入了新的活力,使课堂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现实。通过科学设计情境、深化案例教学、拓展实践渠道,并不断优化实施策略,思政教师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思维发展、落实素养培育,真正实现知识传承与价值引领的融合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莉 .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 [J]. 生活教育 ,2024(7):90-92.

[2] 周慧敏 .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优化策略研究 [D]. 安徽 : 安徽师范大学 ,2024.

[3] 易和平 .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实施初探 [J]. 教师教育论坛 ,2023,36(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