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体医融和背景下,个性化运动处方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应用效果评估与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梁文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1331

关键字:体医融合;个性化运动处方;青少年健康;运动干预

引言

体医融合是整合医学与体育科学,以运动为干预手段,实现疾病预防、健康促进和康复治疗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Pedersen & Saltin, 2015)。世界卫生组织(WHO, 2020)强调,科学的运动干预可有效降低青少年肥胖、近视及心理问题发生率。个性化运动处方基于个体健康数据,制定针对性运动方案,近年来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于学校体育和临床康复(Faigenbaum et al., 2020)[1]

《“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体医融合”战略,但个性化运动处方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应用仍面临标准化不足、动态调整滞后等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主要问题在于:①医学评估与运动干预的整合机制研究尚存空白;②现有处方系统动态调整能力不足;③干预效果评估多聚焦生理指标,缺乏行为坚持度的长期追踪。体医融合政策为破解青少年体质健康难题提供了新范式(教育部,2022),而个性化运动处方的科学构建成为关键突破点。本研究通过对青少年进行个性化运动处方的研究,总结分析个性化运动处方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应用效果。对实施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不足提出完善方案 , 进一步提升个性化运动处方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有效应用, 为青少年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体育干预, 全面提升青少年的体育体质。

一、青少年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内涵与实

1.1 个性化运动处方的科学依据

个性化运动处方的理论基础源自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及行为科学。美国运动医学会(ACSM, 2022)提出FITT-VP 原则(Frequency, Intensity, Time, Type, Volume, Progression),强调运动处方的动态调整。研究表明,基于个体最大心率(HRmax)和摄氧量(VO2max)制定的运动方案可显著提升青少年心肺耐力(Ortegaet al., 2018)[2]。

.2 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内涵

基于体医融和 , 运动处方是医生根据患者的健康状况、体质、年龄、性别等因素,依据专业知识与经验,制定个性化的运动疗法,以便于个体进行有目标、有序、科学的运动。而对于青少年个性化运动处方是在考虑其年龄、性别、形态、身体素质、运动基础和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下所提出的 , 针对每个青少年 , 专门为其制定的运动处方。

“随着体卫融合的不断深入,运动处方技术应该作为医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专业技能,调整或提升心肺耐力、肌肉力量、关节柔韧性、核心稳定性等,改善和恢复慢病患者的运动能力,保持和提升常人的运动功能。”专家强调,运动处方不仅重视运动各要素的数量,更注重运动质量和运动功能,充分发挥主动运动、主动健康、提升整体功能的优势,实现“运动处方功能化”[3]

1.3 个性化运动处方遵循原则

运动处方遵循 FITT-VP 的基本原则,6 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的是运动频率、强度、方式、时间、总量、运动进阶六方面基本内容。其中运动方式是运动处方安全质量的关键,应符合科学规范。指导和培训处方对象掌握规范的运动方式是运动处方制定者和执行者的重要责任。运动强度应设定出安全有效范围;运动时间应设定出最低有效推荐量;运动频率与运动总量以周为最小计量单位。

1.4 青少年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实施过程

1. 评估和分析

评估和分析是制定有效运动处方的第一步。在这一步骤中,学校需要了解青少年个体的身体状况、健康历史、目标和需求。包括身体体成分分析(BIA/DEXA)、心肺功能测试(如 Bruce 跑台试验)、运动损伤筛查(如 FMS测试)及心理状态评估(SDQ 量表)(Donnelly et al., 2016)[4]。通过这些评估工具,学校可以获得青少年个体的基础数据,了解青少年身体的强项和弱项,以及特殊的健康风险因素。

2. 设定运动目标

根据个体需求(如减脂、增肌、姿态矫正)制定短期(4-8 周)和长期(16 周)目标。

3. 制定运动方案

结合 ACSM 指南,选择适宜运动类型(有氧 / 抗阻 / 柔韧 / 神经肌肉训练)。体育老师依据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 , 制定针对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化运动处方。对于肥胖的青少年 , 运动处方以有氧运动和力量性训练相结合的模式为主要目标 , 比如慢跑、游泳、跳绳等有氧运动 , 燃脂减重 ; 再配合适当力量性训练 , 比如俯卧撑、仰卧起坐等 , 增肌提升基础代谢。对于形体瘦小 , 则以力量性训练和饮食营养为主 , 比如哑铃训练、引体向上等 , 提升身体力量 ; 再结合适当的有氧运动训练 , 提升青少年心肺功能水平。除此之外 , 根据个人喜欢的运动 , 制定合适的运动处方 , 对于喜爱球类运动的青少年学生 , 可以在篮球、足球等运动中添加进去 , 以此提升青少年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4. 科学的运动指导与过程监督

在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时 , 体育教师全程对青少年的运动项目、运动强度、运动频率、运动时间及正确的动作姿势等进行合理的运动指导 , 如指导青少年在跑步时如何控制速度和节奏 , 防止由于运动强度过大而产生运动伤害 ; 指导青少年如何在进行力量锻炼时做正确动作 , 增强其训练效果。在建立青少年运动档案的过程中记录青少年的运动和体质变化 , 定期对青少年的运动处方进行调整和修正 , 以适应青少年的不断变化的身体状况。学校也可以借助各种智能运动设备及运动 APP 实时掌握青少年的运动数据 , 实现运动时对青少年的远程监督与远程指导。例如针对一些特殊的青少年可以利用利用可穿戴设备(如 Polar 心率带、Apple Watch)实时监测,每 4 周优化方案(Trost et al., 2020)[5]。

二、体医融和背景下, 青少年个性化运动处方制定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 , 运动处方制定要有适应的生长发育特点、身体机能状态、运动机能水平与个体化设计特点 , 而且运动方案设计的基础是医学测评 , 主要有心功能测量、肺功能测量、骨龄测量、体成分测量、姿态测量和运动损伤史调查。

2.1 运动类型

依据青少年个人喜好及目的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可以是适量的耐力运动 ( 例如慢跑、游泳、骑单车 )、肌肉活动、伸展活动和协调练习等。

2.2 强度和持续时间

由专业人员依据青少年个体的身体素质及目标确定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 , 运用心率、功率、速度、重量、重复等指标评价运动量, 以保证青少年在运动时感到挑战但不感到过度疲劳或受伤。

2.3 频率和周期

制定运动的频度和周期。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间安排的可行性。通常一周3~5 次运动即可有效。此外也可规定一定的周期, 如每周增加运动强度或每月根据进展情况进行调整。

2.4 逐渐增加和适应性

运动计划需要由低强度、容易达成的目标 , 渐进增加运动强度与难度。可以提升青少年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 并能避免过度负荷而受伤。运动计划应具有弹性, 以调整并符合个体的进展与需求。

三、体医融和背景下, 个性化运动处方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应用效果评估

3.1 主观反馈

用户的感受是最直接的评价依 过制定个人运动处方 些学校取得了一些显著效果 , 学生对上体育课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 同时在个性化的运动过程中发现了适合 的愉悦和成功的感受 , 开始有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心 积极性提高了 , 对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 , 主动参与到体 发现了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 也体验到了运动带给自己所带来的愉悦和成 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生活方式。

3.2 客观数据

1. 心肺功能评价 : 西班牙研究(Castro-Piñero et al., 2019)发现,基于心率区间调控的 HIIT 训练可使 VO2max 提高 9.7%[6]。复查体能测试或者体检前后变化 , 测定静息心率、血压、最大摄氧量等参数。运动后心率降低 , 表明每次心搏量增大、供应机体所需 血量无需过快的心率来满足 , 表明心肌泵血效率的提高。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 , 表明机体血管系统对运动有良好的适应 , 运动后血压不会出现剧烈的波动 , 确保了机体的内稳态。最大摄氧量的升高表明机体摄取和利用氧气的能力也增强 , 心肺功能改善。表明运动处方能够提升心肺耐力。

2. 肌肉力量及耐力测试 : 力量测试可通过握力、俯卧撑、深蹲等测试 , 握力可反映手部及上肢部分肌群力量 , 俯卧撑可综合反映上肢肌群 及腹部核心肌群肌群的力量和耐力 , 深蹲主要测量下肢肌群力量 , 举起的次数越多 , 肌肉耐力增强 , 肌肉在长时间反复收缩舒张中疲劳产生的时间越迟缓 ; 举起的重量越大 , 肌肉力量增强, 肌肉越能承受较大的重量负荷, 表明肌肉力量及耐力增强。

3. 骨骼健康:负重运动(如跳绳、篮球)可增加骨密度,降低青春期骨折风险(Vlachopoulos et al.,2017)[7]。

4. 身体柔韧性评估 : 利用坐位体前屈、脊柱扭转等测试来评估。坐位体前屈主要反映下肢后侧、臀部及腰部等部位的柔韧性 , 脊柱扭转可评估脊柱及周围肌肉、韧带的灵活性。如果关节活动范围增大 , 意味着相关部位的肌肉、韧带弹性更好 , 能适应更大幅度的动作 , 身体柔韧性提高 , 也就表明运动处方中的拉伸等训练发挥了作用。

5. 青少年身体成分不同者的锻炼效果 : 一项 Meta 分析(García-Hermoso et al., 2020)[8] 显示,12 周PEP(有氧 + 抗阻训练)使肥胖青少年体脂率降低 5.2%,优于传统体育课(2.1%)。 本来胖的青少年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锻炼 , 体重减轻。因为运动消耗了过多的能量 , 减少了身体脂肪的存储。脂肪率的降低 , 表示身体体脂减少 , 身体成分得到改善。体型得到改变 , 体型变得匀称、紧凑。同时体能、运动能力也得到加强 , 表示运动时做各种体力活动更加轻松和省力。体弱瘦小者和病残体弱者 , 锻炼后肌肉力量的增加 , 使得自身能够承受更大的负荷 , 身体变得健壮。免疫力得到提高 , 是因为运动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以及血液循环 , 从而提高了人体的免疫功能, 身体发的病少。

3.3 行为改变

实施了运动处方 , 意味着规律的作息及健康的生活方式。青少年在运动处方中可能会养成早睡早起、规律进食的好习惯。在进食上会更加注意三 补充蛋白质等为身体的运动提供所需的营养 , 养成这样的生活习惯 , 对于青少 实施运动处方可以给青少年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训练和比赛可以使青少年结交更多的朋友 友 评价青少年的社交能力 , 看青少年对不同的人都有良好的交往能力 , 主动的愿意参与社交活动的多少等。例如:PARKRUN(2021)研究显示,规律运动可使青少年抑郁症状减少31%[9]。

Hillman 等(2019)的研究则证实,运动干预可提升认知功能,使数学成绩提高 15%[10]。在长期追踪和个人化运动处方实施效果评估过程中 , 教育和医学专家小组还发现 , 学生除了生理素质的改善 ,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也都得到提高 , 如通过团体运动学会互相配合 , 学会交流 , 学会社交 , 增强自尊自信 ; 通过定期健康体征检查和健康咨询, 了解更多健康知识, 培养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等。

四、实施中的挑战

4.1 依从性问题:有研究发现大约 30% 青少年因课业压力中途退出(Smith et al., 2021)[11].

4.2 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地区缺乏专业人员和设备(我国《2022 年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

4.3 政策保障不够。

体医融和背景下, 个性化运动处方在青少年体育发展中的优化策略

4.1 强化家校协同, 构建个性化运动的家庭支持体系

家长是“私人教练”在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落地的微观空间中的外延。学校的运动会、家长讲座、分享大会等常规性活动普及个性化运动处方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重要性 , 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体质健康观念 , 消除家长对重视文化轻视体育的认知误区。

4.2 搭建智能平台, 实现个性化运动的精准化与协同化管理

人工智能平台是处方个性化实施 新方 性化实施过程中 , 不光在于人工智能可以针对性提供处方 , 更在 ain”平台通过机器学习分析运动数据, 动调 Saber》结合有氧运动)提升参与 营养、遗传等信息以及居家实施情况等动态制 目、强度、时间等 , 并根据人体变 建立 个信息交互的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 ,医疗中心则可针对监测情 无缝衔接的体育健康干预体系。

4.3 提升教师素养, 夯实个性化运动处方的专业实施能力

技术策略的直接实践者— 体育 教师是处方 落实的执 同时也是整个处方关键行动的一把钥匙。因此针对教师应培训“处方设计原理 强化“数据分析—方案调整—家校沟通”的复合型体适能指导 监护数据给出针对不同体适能类型 ( 肥胖、体弱等 ) 的处方 以在运动中对一些突发事件做出及时应对。此项策略是实现家校 使得智能平台、家庭力量能通过体育教师这种专业力量转化成一种力量, 也就是 教师转化—家庭参

4.4 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开展

美国“CATCH”计划通过跨学科协作使运动参与率提升 40%(McKenzie et al., 2021),通过构建“体育教师 + 校医 + 心理师”团队,跨学科协作可使运动参与率提升 40%。提出的家校联动模式也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国家也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相关案例,开展多学科协作模式更好的促进个体化运动处方的实施。

结语

综上所述 , 在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中应用体医融和 背景下的个性化运动处方 , 需要提升体育教师的个人素养与素质。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个体化运动处方 促进中的应用效果及优化策略。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1)长期健康效益追踪;2)资源匮乏地区的适用性方案;3)本土化运动处方的开发。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推动体医融合在青少年健康促进中的深入应用。

参考文献

[1]Faigenbaum, A. D., et al. (2020). Pediatric Exercise Prescription: A Practitioner’s Guide. *Pediatric Exercise Science*, 32(3), 1-12.

[2]Ortega, F. B., et al. (2018). Physical fitnes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A powerful marker of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32(1), 1-11.

[3]《运动处方中国专家共识(2023)》.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2023 年 1 月第 42 卷第 1 期 V.42 3-13.

[4]Donnelly, J. E., et al. (2016). Physical Activity, Fitnes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ldren.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Exercise*, 48(6), 1197-1222.

[5]Trost, S. G., et al. (2020). Using Technology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th.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17(4), 416-422.

[6]Castro-Piñero, J., et al. (2019). 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on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in adolescents.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19(5), 1203-1212.

[7]Vlachopoulos, D., et al. (2017). The effect of weight-bearing exercise on bone health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ports Medicine*, 47(7), 1431-1440.

[8]García-Hermoso, A. et al. (2020). Exercise-based interventions for childhood obesity: A meta-analysis. *Obesity Reviews*, 21(2), e12935.

[9]PARKRUN. (2021). The impact of parkrun on mental health in young people. *Parkrun Research Report*, 15, 1-24.

[10]Hillman, C H., et al. (2019). Effects of the FITKids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n executive control and brain function. *Pediatrics*, 134(4), e1063-e1071.

[11]Smith, J. et al. (2021). Barriers and Facilitators to Physical Activity Participation in Adolescents. *Sports Medicine*, 51(5), 867-880.

[12]Kari, T., et al. (2022). AI-Based Personalized Exercise Recommendations for Youth.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4(3), e25678.

[13]Staiano, A. E., et al. (2021). Exergaming for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in Youth.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60(2), e45-e54.

[14] 夏漫辉 , 舒为平 . 体医融合视域下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经验 , 问题及路径研究 [J]. 西安体育 学院学报 , 2024(1).

课题项目:重庆市体育局课题,项目名称:体医融合背景下,重庆市青少年运动体质健康评估体系研究,项目编号:B202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