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计算教学法
杨智霞
开封市禹王台区中山路第一小学校
计算在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中所占比重较高,非常重要,学会计算,并在此基础上熟练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受益终身。但是,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和能力是一个漫长和枯燥的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这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对他们来说,计算就是永远有做不完的习题,导致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关于计算教学方面的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还是要在创新意识和提高课堂效率上下功夫,经过不断尝试和研究,我们形成了一套计算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四字法”。
一、趣
大家都知道,计算教学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很难。为提高课堂效率,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认真探讨,我们决定首先从“趣”字入手,让学生对学习计算产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 创设情境,促进情趣的产生。
计算教学是纯数学化、重复性的工作,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很容易使学生倦怠,教师作为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应尽可能设计有趣的情景,给学生呈现丰富多彩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三位数加法”时,我先让学生扮演“导游”的角色,介绍开封美丽的景点。然后由老师带着去龙亭 --- 清明上河园 --- 开封府 --- 汴西湖去“游玩”。在这种情境的产生过程中很自然的提取出了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路程数据,然后再让学生设计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真切的体会到计算就在生活中、生活中每时每刻都需要计算,从而使枯燥、抽象的多位数加法这一内容有了生命力。
2. 运用多种方法,激发趣味的产生。
上面的方法更适合在中高年级计算教学中运用,而低年级孩子生活经验较少,对事物的认知较直观、形象,因此,我们决定从创设趣味盎然的氛围方面切入,“谜语导入”、“故事承载”、“游戏巩固”、“顺口溜加持”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的课堂中应运而生。
如“谜语导入”法:在教学268-99 的简便计算时,虽然已经通过探索算理理解了方法,但仍然有学生出现错误。于是,教师设计以顺口溜的方式来描述这种简便方法:“接近整百来凑整,多减要加记得请。如果多加记得还,不占便宜不亏损。”话音未落,一个个小脸上绽放出兴奋的笑容,成功的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成为了学生后继学习的动力。
‘趣’在课堂上闪出耀眼的光芒,引领学生战胜厌倦,赋予教学计算无穷的魅力、无尽的灵性。
二、情
1. 加强交流,促计算方法生成。
大量社会实践活动证实,团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成绩。而课堂教学的现状是由于班级中人数多,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的机会很少。为改变这一问题,我们积极的去地摸索尝试。
1. 通过交流,促情感发展,展现思维过程。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要给积极创造学生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如教学‘通分’时,在学生原有知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提出:“当分母不同时,该怎样计算?”借助例子‘ 1/3+1/2=? ’将问题抛给学生,引导他们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交流,最后再全班展示,充分满足学生展示自我心理需要。交流时出现两种方案:第一种分子加分子、分母加分母,即‘1/3+1/2=2/5’;第二种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s∠1/3+1/2=3/6+2/6=5/6∘ ’。教师再一次抛出问题:“你认为两种方案哪种正确?怎么去证明?”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了讨论辨析的需求。这一过程展示了学生思维的过程、解释了‘为什么这样想?’‘正确方法的步骤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学生还需要阐述另一种方法为什么是错的。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人一次能说明清楚的,课堂上学生你一言、我两语,在辩论中寻找到了正确的计算方法。通过生生互动,学生既可以在辩论过程中印证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汲取别人观点中有益的部分,从而对整个问题理解的更加深刻、透彻,整个讨论交流的过程也就是一次思维的过程的展现。
2. 在轻松平等的情感氛围中,促算法多样化的诞生。
对于枯燥的计算教学来说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平等的气氛。
如教学‘9 加几’这节课时,我备课时只考虑到课本的两种方法: 凑十法和数数法,但当两个学生汇报完凑十法和数数法,准备进入下一个环节时,王强同学举起手说:“老师,这道题我有不同的方法,我用的是珠心算的方法。”他刚说完,另一个学生李琳琳也发言说:“老师我用的是画图法……”,孩子们的发言让我感叹不已,瞬间我想起了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的一句话:“要是小看孩子小,便比孩子还要小。”
设想一下,假如我只想简单的传授前两种方法,忽视了王强和李琳琳的发言愿望,不仅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失去算法多样化的一个契机和培养学生一题多法的机会,给教学带来损失。所以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平等的气氛也很重要。
三、放
“放”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就是相信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让学生表达、争论、质疑,并让这个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欣赏;从而使我们的教学过程真正开放并达到良好实效。
1. 放开想
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大胆地思考、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齐齐和弟弟去图书馆读书,他从书籍信息处得到信息:
课件出示:图书室有 1856 本书,东侧书架有 97 本。西侧书架放多少本?请依据上述信息,列式并尝试用多种计算方法解决。经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生分别提出估算、画图、笔算、简便等多种方法自己的算式。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关键点在于尝试把问题交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水平。
2. 放开说
教学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大胆尝试,对学生所犯的错误充分理解,并耐心、细致的纠正其中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使他们能不畏惧失败失败,主动尝试,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如:在学习分数混合运算时,教师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动手操作,从实物中去探索、交流、合作,学生们畅所欲言,积极的表述自己独有的方法。尽管有些方法不够简便,但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使学生在一次次的的尝试中增加自信,增强能力。
四、抓
在计算教学中,课堂开放了,学生放开了还不行,还要抓好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点,才能让计算教学事半功倍。
1. 抓好“导入点”
教学设计的创设情境应该具有一定深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质疑。并利用情境设计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发现问题,提问题,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 抓准好“习惯点”
学好计算离不开练习,练习就难免出错。小学生在练习计算中出错是很正常的,但是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少出错或不出错,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注意养成细心以及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例如,要计算
,从算式本身特点来看,虽然很像乘法分配律的形式,却找不到相同因数无法使计算简便。但是若仔细审题、认真分析的话,就会发现 : 把
缩小到原来的 2 倍,同时把因数 2 扩大到原来的 2 倍,它们的积不变,经过这样的转化,原题就变成了
,这样就可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了。仔细认真的审题可以从中得出规律,巧妙运用计算技能,同时要养成认真验算的习惯。
让枯燥的知识渗透趣味,在固定的空间流动情感,使独立的个体绽放精彩,在理解算理、提高技能、形成数感中,发展学生计算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