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依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高职生就业创业的研究

作者

高万昀

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137000

引言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符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就业与创业能力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当前,高职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一方面受宏观经济环境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另一方面源于学生个人职业定位不清、就业竞争力不足。虽然各类院校均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普遍存在内容表层化、体系碎片化和实践环节缺乏的问题,导致教育成效有限。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逐渐被重视,其核心在于帮助学生结合自我认知与社会需求科学规划未来发展路径,从而实现就业与创业的有效衔接。通过构建系统化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职业适应性,还能增强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探讨如何依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动高职生就业创业,不仅具有现实紧迫性,也关乎高职教育质量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

一、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基于发展心理学、职业发展理论和教育学原理,强调学生在自我认知、环境分析和目标设定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发展路径。它既是对个体未来发展的指导,也是教育者与学习者共同参与的过程。在高职院校,该教育形式需要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帮助学生认清自身优势与不足,并据此进行职业方向选择,进而提升就业与创业决策的科学性。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实价值

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单纯依靠专业技能难以满足用人单位需求。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提升求职技能、培养职业素养,使其在就业中更具竞争力。同时,它也能有效激发学生创业潜能,帮助他们发现创新机会、积累创业资源,为将来的创业实践奠定心理和能力基础。

(三)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

相比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导向更为明确,因而更需要通过科学的规划教育实现与职业发展的精准对接。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就业心态,还能促进其综合能力培养,使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在职业目标驱动下实现协调发展。

二、高职生就业创业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就业创业环境的复杂性

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与疫情影响叠加,使就业岗位结构发生变化,技术含量高、复合性强的岗位需求增加,而传统岗位逐渐萎缩。高职生由于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同时,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支持创业的政策,但学生创业实践仍受资金、经验和资源等因素制约。

(二)学生个体层面的问题

部分学生缺乏长远职业规划意识,对未来方向模糊不清,常常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盲目和被动。就业准备不足,如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职业礼仪等方面欠缺,导致竞争力不足。在创业方面,虽然部分学生具有热情,但多停留在想法阶段,缺乏有效行动和系统训练。

三、依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升就业创业能力的路径

(一)加强教育理念的更新

高职院校应将生涯规划教育视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附属课程。通过顶层设计,将其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深度融合,使就业创业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需强化价值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职业规划与人生发展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来看,教育理念的更新不仅体现在课程安排层面,还应反映在校园文化和制度建设中。学校可以通过设立生涯发展中心、开设职业体验周、组织职业主题讲座等形式,营造重视职业发展的教育氛围。与此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中注重将专业知识与职业规划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中看到未来职业发展的路径。例如,在讲授机械类专业课程时,可以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未来可能的就业方向及所需能力。理念更新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职业规划并非毕业前夕的临时准备,而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自我发展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进行自我定位,逐步形成清晰的职业目标和人生方向,从而为就业与创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方式

课程建设应兼顾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理论层面帮助学生理解职业发展规律,实践层面则通过模拟招聘、职业角色扮演、创业项目策划等活动,提升实际操作能力。教学方式上应注重互动与体验,避免单一的灌输模式,以项目化学习和案例分析为主,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实践。在课程优化过程中,院校还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设计,低年级课程以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为主,高年级则逐步转向就业准备与创业实践。例如,在大一阶段开设“职业认知与发展”课程,引导学生进行性格测评和兴趣分析,明确自身优势;在大二阶段开设“就业技能提升”课程,重点训练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到大三阶段则开设“创新创业实战”课程,鼓励学生组建团队,完成完整的创业项目策划和展示。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也是关键,可以通过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实景演练等形式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引入行业案例和一线企业经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贴近实际的启发。这样一来,课程体系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就业创业必备的理论知识,也能在实践中提升综合能力。

(三)构建校企协同平台

依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动就业创业,需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引入企业导师、开展职业讲堂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加深对职业的理解,提升职业适应能力。同时,校企合作还可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资源与指导,帮助其完成从课堂到市场的转化。在实际操作中,院校可以与本地龙头企业或行业协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校企联合体。企业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还可以派出行业专家走进课堂,带来最新的行业动态和职业需求信息。通过这种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将课堂学习与行业实践结合,缩小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脱节。此外,校企协同平台还能为创业教育提供支持,例如设立创业孵化中心、提供创业指导顾问、开放企业资源共享等。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实际的创业项目,在企业导师的指导下积累经验,降低创业风险。

四、保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的机制建设

(一)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教师既具备教育理论基础,又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就业创业政策。院校应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力度,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培训,提升其专业能力与指导水平。在此过程中,学校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还应鼓励教师不断更新对行业发展的认知,以保持教学内容与时代需求同步。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如果能够结合产业政策、市场动态和岗位要求,就能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前瞻性的职业建议。院校可通过定期组织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参与行业研讨会、开展校企合作课题研究等方式,促进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和实践经验积累。

(二)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的完善

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考察学生就业率,更关注职业发展质量与创业成果。对于教师,也应通过考核和激励机制,促使其在生涯规划教育中积极探索创新。院校还需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学生创业项目孵化与就业实践活动。具体而言,学生层面的评价体系应涵盖职业认知、就业能力、创业意识和发展潜力等多个维度,既要有阶段性检测,也要有长期跟踪,以全面反映教育成效。教师评价则应避免单一依赖就业率,而应将教师在课程设计、学生指导、企业合作等方面的贡献纳入考核范围,并通过教学成果展示、学生反馈和同行评议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五、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生就业创业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提升就业能力,还能激发其创业潜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推动理念更新、课程优化、校企协作和机制保障的全面落实。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注重信息化手段的运用,如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平台辅助,为学生提供更精准的职业规划服务。同时,高职院校需与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完善的就业创业支持体系,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真正成为推动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群 , 石希峰 . 提升内涵推进中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J]. 湖北教育( 政务宣传 ),2025,(07): 72+90 .

[2] 朱燕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育人路径研究——以贵州健康职业学院为例 [J]. 科教导刊 ,2025,(20):123-125.

[3] 王艳梅 , 徐明祥 . 结构功能主义视域下民族地区本科职业教育助力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与推进策略 [J].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5,13(04):55-64+93.

[4] 杜港欢 , 单若凡 . 就业优先战略视域下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J]. 山西青年 ,2025,(13):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