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管一段”到“同频共振”: 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背景下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
昌余
阿克苏市高级中学 843000
引言: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质量直接关系青年一代的价值塑造与理想信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单一学段“各管一段”的传统模式已难以满足系统化育人的需求。如何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有机衔接,构建目标同向、内容同构、方法同频的协同共同体,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课题。探索“同频共振”的新路径,不仅回应教育现实,也体现时代召唤。
一、从“各管一段”到“同频共振”的现实转向
长期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往往处于“各管一段”的工作格局,不同学段之间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存在明显割裂。这种局面导致思政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学生在价值观教育的连续性和深化程度上出现断层,甚至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成效。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的提升,单一学段自成体系的模式已难以适应立德树人的系统要求,协同育人的必要性愈加凸显。实现由“各管一段”到“同频共振”的转向,不仅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为这一转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向引领。读本集中体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为大中小学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教育使命提供了重要依据。不同学段的教师在思想价值、教育目标和内容选择上找到了共同遵循,从而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同向发力。通过这一理论纽带,思政课教师群体得以突破传统分割,实现价值共鸣与方向统一,在教育教学中形成理念上的“同频共振”。这不仅增强了教育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为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实现思想政治素养的层层递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要真正实现“同频共振”,必须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共同体的制度化建设。共同体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学资源的统筹整合和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更需要在教学方法、评价机制、教研活动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通过跨学段的交流平台和协作机制,教师能够共享优质资源,互补优势方法,解决实际教学中的断层与偏差。同时,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还能够激发教师的教育创新意识,促进思政课程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的理论指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作为系统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教材,凝练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引。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学段割裂与目标分散现象,读本的出版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统一的话语体系和思想依据,推动了思政课程的价值同向与理论共识。它不仅是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文本,更是贯穿教育实践、指导课程改革的根本遵循,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与一体化建设具备坚实的理论支撑。
读本内容体系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及全面从严治党等维度,既凸显时代主线,又体现理论与实践统一。不同学段教师在价值引导和教学内容上精准对接:小学注重启蒙养成,初高中侧重深化引导,高校强调批判升华,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育链条。分层递进既避免断层与重复,又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持续塑造提供系统支撑。通过统一指引,思政课实现目标同向、内容同构,强化学段间逻辑联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不仅在理论上提供了指导,更在实践层面引领了教学方法与育人机制的创新。教师在运用读本过程中,能够将宏大理论与现实案例结合,把抽象的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素材,提升课堂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读本所强调的人民立场、实践导向与创新精神,也为教师开展跨学段协同提供了价值遵循,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教学方法、话语表达、评价体系上保持协调一致。这样一种由理论引领到实践落实的过程,有助于构建起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的协同共同体,推动“同频共振”真正落地生根。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首先需要在理念层面实现统一。教育的本质在于立德树人,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价值塑造的关键环节。不同学段教师在价值目标上应坚持同向同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为根本遵循,形成教育使命上的共识。通过树立系统思维,教师能够超越“各管一段”的局限,在课程设计、教学评价、价值导向等方面共同发力,使大中小学思政课在根本目标上保持一致,真正构建起跨学段的整体教育共同体。
共同体的建设需要在机制上不断完善。不同学段的教师应打破壁垒,建立跨层级的交流合作机制,通过定期研讨、联合备课、示范课堂等方式,推动资源共享和方法互鉴。同时,相关部门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为教师协作提供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持。例如,建立统一的教研共同体,推动优质案例库和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使不同学段能够在内容与方法上实现互补与衔接。信息化手段不可或缺,借助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成果交流与教学观摩,有效拓展教师协作广度与深度,提升共同体建设实效。
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深化。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内形成合力,更应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协作,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情境中接受持续一致的价值引领。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教师协同育人的成果纳入考核,推动其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动力。理念引领、机制保障、实践创新融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同体常态长效运行,实现“同频共振”,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基。
结语:
由“各管一段”走向“同频共振”,体现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必然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本》为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根基与实践遵循。通过理念统一、机制完善与实践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能够形成合力,推动课程一体化建设。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不仅回应教育现实,更承载时代使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琦 , 牛先旺 . 共同体视角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困境及出路 [J]. 南方论刊 ,2024,(11):97-99.
[2] 王丹丹 .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建设研究 [J].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24,(06):79-81.
[3] 任志锋 , 王天娇 . 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的四重逻辑 [J]. 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5,(05):17-23.DOI:10.16164/j.cnki.22-1062/c.2025.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