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运算教学

作者

李秀琼

广州市增城区荔城街中心小学 511300

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算教学往往仍停留在对结果的追求,容易忽视学生对运算原理、方法和规律的深层理解。随着新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强调,数学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更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1]。因此,在数学运算教学中探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策略,促进深度学习,显得尤为必要和现实。

一、开展分层教学,奠定深度学习基础

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差异,若一味追求整齐划一,容易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或“跟不上”。分层教学的核心在于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通过不同层次的任务设计,让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这样既能为基础较弱的学生降低学习门槛,逐步形成理解,也能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挑战,促进他们更深入地思考。

在教学《数的运算(二)例 7》中,教师可以设计分层的表格填空任务。对于基础层学生,要求他们能直接回忆并填写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等基本内容;而对于中等层次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并在小组交流中尝试解释其含义;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要求他们结合具体算式,说明某一运算定律在简便运算中的应用效果。通过这种分层设计,既照顾了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引导他们逐步提升认知水平,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进步”,为后续深度理解打下坚实基础。

二、借助问题引导,培养深度思考能力

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能够主动思考和探索。教师在运算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运算规律,更要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逐步建构知识 [2]。问题引导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不满足于表面结果,而是追问背后的原因和联系,从而发展出批判性与创造性的思维。

在教学《数的运算(二)例 8》时,教师可以以“为什么要估算”作为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课堂中,先抛出 67.99×9.99 与80 比,哪个大?”的问题,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估算方法。此时,不仅让学生报出答案,更要追问:“为什么选择这种估算方法?还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随后,再设计拓展性问题,如“如果把 7.99 换成 8.01,结果会怎样?”让学生在比较和推理中感受估算策略的多样性与合理性。通过这样的问题链,学生不再停留在算对题目的表层层面,而是在不断的追问和解释中实现深度思考,从而养成善于探究和反思的学习习惯。

三、认识运算本质,体味数学运算趣理

运算教学不仅是训练计算技巧,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数学运算背后的本质规律。深度学习强调从知识点的表层掌握走向本质理解,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结构美与逻辑趣味。通过揭示运算定律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认识到不同运算形式的统一性与简洁性,他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这样算”,而不是机械地“照着算”。

在教学《数的运算(二)例 7》时,教师不应仅让学生填写表格,而应通过比较和归纳帮助他们体会运算定律的本质。例如在出示 □○(2.5+ □)”这样的题目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为什么能把 59 和 7.5 调换?为什么运算顺序能改变?接着,再引导学生发现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都体现了“运算顺序的灵活性”,而减法和除法的性质则体现了“运算结构的限制性”。通过这种对比,学生能够感受到定律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逐步认识运算的本质规律。这样,他们在解决新问题时,也会主动从运算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真正把握数学运算的趣理。

四、注重教学实践,促进深度探究学习

深度学习的形成需要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反思与修正。单纯的讲解和模仿难以让学生真正内化运算规律,只有通过充分的实践活动,学生才能在亲身体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算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探究和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做中学”中深化理解。

在教学《数的运算(二)例 8》时,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比如在“小兰带 100 元去书店买书”的实际问题中,教师先让学生独立估算,再在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策略。有的学生可能先估大,判断是否足够;有的学生则可能选择估小,再比较差额。教师在汇报环节引导学生对比不同估算策略的优劣,并追问“哪种方法更简便?哪种方法更保险?”通过这种实践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具体的估算技巧,更在反思与比较中体会到策略选择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在实践中实现了深度学习的生成。

五、创新运算方法,深度建构运算规律

数学学习的价值不仅在于掌握既有知识,更在于通过创新的方式重新理解和建构规律。深度学习需要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方法,在比较、归纳与迁移中形成新的解题思路。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运算过程中尝试不同的简算和估算方式,善于发现规律、总结规律。这样既能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能帮助他们对运算定律形成更牢固和灵活的掌握。

在 教 学《 数 的 运 算( 二 ) 例 7》 时, 教 师 可 以 引 导 学 生 在 完 成“ 125×11×8 ”这类题目后,不仅用结合律,还尝试寻找新的简便思路。例如,有的学生可能把 11 看作 10÷1 ,再运用分配律进行简算;有的学生可能把125×8 先算作 1000,再乘 11。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不同做法,并引导他们比较效率与适用性。通过多种方法的展示与交流,学生逐渐意识到运算并不是固定的模式,而是可以灵活创新的过程。这种“创新性建构”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运算定律的理解,更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思维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真正实现了深度学习。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运算教学要从分层教学、问题引导、认识本质、实践探究以及方法创新等多方面入手,才能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深度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运算技能,更强调在理解和应用中建构知识体系,发展思维品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与启发,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帮助他们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运算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悟。

参考文献:

[1] 郜晓定 .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运算教学实施策略 [J]. 广西教育 , 2023(7):87-90.

[2] 王娟娟 . 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J]. 家长 ,2023(8).

本文系:课题项目:增城区教育科学规划2024 年度课题一般课题深度学习视域下培养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的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C2024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