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传统 享童趣 得发展
王圆
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花港迎春幼儿园 215200
幼儿期作为个体认知和情感塑造的黄金时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其中,在塑造幼儿道德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激发幼儿热爱和传承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都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但目前幼儿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内容筛选不准确、教学方法不多样等挑战。有鉴于此,文章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教育的优化策略进行探究与阐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的核心意义
(一)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
幼儿期,作为个体认知发展关键时期和文化认同感养成起始阶段。幼儿在接触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可以逐渐了解自身所属文化的独特性与价值,进而树立对本土文化深厚的感情。在这个过程当中,传统文化里的故事、传说、节日庆典、民俗习惯等等因素都以它们特有的韵味和丰富的内容深深地吸引幼儿们的心。这些文化元素既能使幼儿领略传统文化魅力,又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本土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通过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幼儿也可以同同伴、家人及社区成员之间建立共同的文化体验及情感联结,从而进一步提升幼儿归属感及集体荣誉感 [1]。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有利于幼儿正确文化观念的养成,又可以为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
(二)认知与品德双重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幼儿阶段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联结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获得认知和品德两方面的成长。从认知层面上看,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知识、哲理和智慧为幼儿早期认知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2]。学习传统知识不仅可以充实幼儿知识储备,还能激发幼儿探究未知和探求真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品德层面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诚、礼、俭等核心价值观念为幼儿们进行品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3]。这一品德教育既有利于幼儿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更有利于引导幼儿在今后人生道路中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内容精选与课程整合
内容精选是指需要在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宝库里选择出既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又能够反映传统文化精华的知识要点来讲授。这就需要教师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与敏锐的教育洞察力,能准确地抓住幼儿的兴趣点与认知特点,选择既有教育意义,又容易为幼儿所接受的知识。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将精心挑选的传统文化元素与幼儿园的常规教学活动相结合,从而构建一个系统化和连贯的教学框架。这就需要教师突破传统学科的限制,把传统文化元素贯穿于语言、艺术、科学和社会等多学科的教学之中,以跨学科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让幼儿们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充分感知并领悟传统文化内涵及价值。
以传统节日“中秋节”为例,教师先选择内容,对中秋节的历史渊源、传说故事和节日习俗进行深挖,比如赏月、吃月饼、提灯等等,而把那些烦琐繁杂的内容排除在外、幼儿很难理解的地方保留最有教育意义、最有趣的东西。教师把这些所选内容纳入幼儿园大班日常课程体系,并结合语言、艺术和社会领域设计系列跨学科教学活动。语言方面,教师举办“中秋诗词朗诵会上”,请幼儿诵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有关中秋节的经典古诗词;在艺术领域,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运用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亲手制作中秋灯笼与月饼,让幼儿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享受传统节日带来的欢乐,深切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在社会教育方面,教师组织“中秋故事分享会”,鼓励幼儿们围坐一起,分享他们了解的中秋节传说、节日习俗等,这不仅增强了幼儿间的交流与互动,也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传统教学方法通常注重知识灌输,忽略幼儿主体性发挥与实践能力发展。所以,有必要探讨更符合幼儿认知特点与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让幼儿们在仿真的传统文化场景下切身体会并感受到文化的神奇之处,以提高学习趣味性与实效性。同时引入现代教学理念——项目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鼓励幼儿在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中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并发展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从教学手段上看,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借助动画、视频、AI 等多媒体资源以及在线互动平台,使抽象的传统文化知识变成生动形象的学习素材,减轻学习难度,增强幼儿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另外,可借助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创设沉浸式传统文化学习情境,使幼儿在文化虚拟情境下自由探究、互动学习,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学习广度与深度。
以“京剧脸谱”为例,教师运用情境教学和游戏化学习等手段给幼儿带来独特的传统文化体验。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给幼儿播放一段京剧演出录像,使其在观赏中初步体会京剧的风味与魅力。教师把教学活动布置在京剧舞台上,挂上各式各样的京剧脸谱,形成浓郁的京剧气氛。教师带领幼儿走进情境,饰演京剧不同角色,并通过对京剧演员动作、表情、唱腔等方面的模仿,使幼儿在切身感受中感受京剧表演艺术。在游戏化的学习部分,教师精心设计“脸谱拼图”的游戏。把京剧脸谱分成几块,请幼儿通过观察、思考等方法,把这几块恰当地拼凑出一个整体。该游戏既锻炼幼儿观察力、动手能力,又能使幼儿在玩中加深对京剧脸谱的了解与领悟。另外,教师借助网络平台为幼儿提供在线京剧脸谱创作活动。幼儿可借助网络平台互动工具并借助家长选择喜爱京剧脸谱样式及色彩制作个性化脸谱。
(三)家园共育与社区参与
家庭作为幼儿发展的第一环境对于幼儿传统文化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为此,教育者要积极提倡家园共育,鼓励父母参与传统文化教育,并与幼儿园产生教育合力。通过举办亲子共读和家庭传统文化体验等形式,让父母和幼儿一起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和分享传统文化故事以促进亲子关系,同时,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可。另外,社区作为幼儿早期重要的生活空间,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资源。教育者要充分地利用社区资源配合社区进行各种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还可组织幼儿们到社区历史文化遗址和博物馆进行游览,使幼儿们在现场游览中体验传统文化魅力。鼓励幼儿们参加社区传统文化庆祝活动,让幼儿们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提高幼儿们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以传统节日“春节”为例,为家长们提供以春节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指导,激励家长们与幼儿们共同参与春节的传统文化学习与体验。家长带着幼儿亲手创作春节对联、窗花等作品,带幼儿读春节有关绘本故事等,例如《年的传说》,使幼儿们在家庭的温馨气氛中体会到春节的欢愉与传统文化的神奇。与此同时,教师也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配合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春节期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把社区里的书法大师请到幼儿园,现场向幼儿展示春联书写技法,引导幼儿自己动手试着写一些简单春联。该活动既能使幼儿欣赏书法艺术之美,又能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春节传统风俗。另外,教师也可组织幼儿对社区历史文化遗址进行走访,并通过现场走访、讲解员介绍等方式使幼儿对春节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有更深刻地认识。关于社区参与,教师鼓励幼儿积极参加社区春节庆祝活动、春节庙会活动中,幼儿们由家长陪同参观庙会各类传统手工艺品陈列、民俗表演,切身感受春节热闹气氛与传统文化韵味。与此同时,幼儿也参加到社区猜灯谜写福字活动中去,在锻炼幼儿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提高幼儿对于传统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
结语:深化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在内容方面进行选择、在课程方面进行有效融合,才能保证教育的全面性以及针对性;并呼吁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创新,使之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借助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和项目式学习多元化教学策略并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可以突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局限性,给幼儿创设生动、互动、有深度的学习环境。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取丰富的文化知识而且还能在内心深处树立对本土文化深厚的感情和认同,为做一个有文化自信、有民族情怀的新时代公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欧阳小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劳动教育的研究 [D]. 赣南师范大学 ,2023.
[2] 郑国 , 赵方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路径探索 [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3,39(11):40-47.
[3] 熊建新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幼儿德育的融合与实践 [J]. 女报 ,2024(7):0037-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