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党建为核心构建水务企业特色文化体系研究

作者

丁建峰

寿光南水北调供水有限公司 山东省潍坊市 262700

一、引言

水务企业作为基础性民生和经济保障单位,其文化建设不仅关乎企业自身发展,更与民生福祉和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下,以党建为核心构建特色文化体系,能够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为水务企业履行“保障供水安全、服务经济发展”使命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承担着区域供水保障重任,探索其以党建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体系构建,对同类水务企业具有借鉴意义。

二、党建与水务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在关联

(一)目标一致性:服务发展与政治引领的统一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水务企业的核心使命是保障供水安全、服务城乡居民用水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三者在“服务发展”目标上高度契合。党建通过政治引领,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企业发展战略,引导水务企业把保障民生供水和区域经济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使企业文化目标与党的执政理念同向同行。例如,保障区域供水稳定,就是践行党的民生承诺,这一实践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指引。

(二)价值共通性:责任担当与精神传承的融合

党建工作强调党员的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如“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水务企业保障供水安全、应对极端天气保供水、参与节水公益等工作,同样需要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以党建为核心,可将党的精神传承融入企业文化价值体系,塑造“对党忠诚、对民生负责”的企业价值观。比如,南水北调工程蕴含的“国家至上、协作攻坚”精神,可与水务企业责任文化深度融合,成为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准则。

(三)实践协同性:组织建设与企业管理的互动

党建注重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管理,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强化党员思想与行动自觉。水务企业管理涉及生产运营、服务提升、团队建设等环节。将党建工作机制融入企业管理,如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既能发挥党员在企业管理中的示范作用,又能以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员工,实现党建与企业管理协同推进,为文化体系构建提供组织保障与实践载体。

三、文化体系构建的现状基础

(一)党建工作的实践积累

党组织围绕供水中心工作,开展了系列党建活动。例如,组织党员参与“防汛抗旱保供水”专项行动,在管网巡检、水质监测等岗位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带头攻克技术难题、保障供水安全。同时,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回顾党的治水历史(如红旗渠精神、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历程),强化党员对水务工作的使命认知,为文化体系构建积累了党建实践素材。

(二)企业文化的初步探索

在保障供水服务中,公司已形成一些文化雏形:强调“安全供水、优质服务”的工作理念,员工具备一定的责任意识;通过“供水服务进厂区和社区”等活动,塑造贴近民生的服务形象。但现有文化建设存在短板,如缺乏系统的文化体系规划,党建与文化融合不够深入,文化对员工思想引领、企业发展支撑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急需以党建为核心进行系统性重塑。

四、以党建为核心构建特色文化体系的路径

(一)理念层:党建引领,塑造“红色 + 水务”价值理念

1. 提炼融合型核心价值观

结合党建要求与水务企业使命,提炼“党建引领、水润圣城”核心价值观。“党建引领”强调企业听党指挥、跟党走,以党的政策为发展导向;“水润圣城”突出水务企业本质,聚焦保障区域供水安全、服务城乡居民用水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通过企业内刊、宣传栏、专题培训等,向员工阐释价值观内涵,如讲述党员在保供水战役中的故事,让“党建引领、水润圣城”成为员工思想共识。

2. 传承工程精神与红色基因

挖掘南水北调工程精神、党的治水兴水历史中的红色基因,融入企业精神文化。例如,整理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协作攻坚、创新突破”的案例,结合寿光本地治水历史(如古代灌溉工程智慧 ),通过主题宣讲会,邀请参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党员分享经历,让员工在精神传承中增强职业认同感与使命感。

(二)制度层:党建嵌入,完善文化保障机制

1. 构建“党建 + 文化”工作机制

建立党组织主导、各部门协同的文化建设机制。党组织牵头制定文化建设规划,明确“以党建促文化、以文化强党建”的工作目标;行政部门负责文化建设资源保障(如资金、场地 ),工会、团委协同开展文化活动(如“党建文化节”“青年员工红色实践”)。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年度考核,与党建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确保文化体系构建有制度支撑。

2. 用党建制度规范文化实践

将党建工作中的纪律要求、组织原则融入企业管理制度。例如,借鉴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机制,建立企业内部“服务复盘会”,针对供水服务投诉、工作失误,引导员工从思想认识、责任履行角度反思改进;把党员发展标准中“思想觉悟高、服务意识强”要求,转化为员工晋升、评优的文化考量指标,推动文化价值落地。

(三)实践层:党建赋能,推动文化落地见效

1. 打造“红色实践”文化品牌

开展“党建 + 供水服务”特色行动,如“党员进社区·供水零距离”活动,组织党员上门为居民和企业检测水质、维修用水设施、宣传节水知识。结合南水北调工程,打造“水润圣城”党建文化阵地,展示工程历史、企业党建与供水成果,成为员工教育与社会宣传的窗口。通过“红色实践”,让员工在服务民生中践行企业文化,增强文化感染力。

2. 培育“党员带头 + 全员参与”文化氛围

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全员参与文化建设。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创新工作室”,鼓励党员在供水技术研发(如智慧水务建设)、服务流程优化中攻坚突破,形成“比学赶超”的文化氛围;开展“企业文化故事征集”活动,挖掘员工(尤其是党员)在保供水、抗灾应急中的感人故事,汇编成《水务人的红色传承》手册,通过内部分享、线上传播,让文化故事成为激励全员的精神素材。

五、构建特色文化体系的价值与成效

(一)提升企业凝聚力:从“被动执行”到“主动认同”

通过党建引领的文化体系构建,员工对企业使命、价值观的认同度显著提升。以“党建引领、水润圣城”为核心的文化,让员工从单纯执行工作任务,转变为主动认同企业价值、愿意为民生供水事业奉献。例如,在应对夏季用水高峰时,员工自发加班保障供水,这一转变源于文化体系激发的内在动力,增强了企业团队凝聚力。

(二)增强社会美誉度:从“服务发展”到“文化示范”

特色文化体系助力企业从“单纯保障供水”向“传递民生温度与文化价值”转变。“党员进社区”等文化实践,让居民感受到企业的责任与服务热情;南水北调工程精神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传播,使企业成为区域“党建 + 民生”文化示范单位。社会对企业的评价从“供水稳定”拓展到“有担当、有温度”,提升了企业社会美誉度,为企业争取社会支持、拓展发展空间创造条件。

(三)促进企业发展:从“规模增长”到“高质量发展”

文化体系构建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党建与文化融合推动技术创新(如党员牵头的智慧水务项目)、服务升级(如文化引领的“满意服务”标准),使企业从注重规模扩张转向追求“安全、智慧、人文”的高质量发展。例如,智慧水务建设提升供水效率与精准度,契合文化体系中“科技赋能民生”的追求,实现企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

六、结语

以党建为核心构建水务企业特色文化体系,是新时代水务企业落实党建要求、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的实践探索表明,通过理念融合、制度嵌入、实践赋能,可打造“党建引领、水润圣城”的特色文化,实现党建与企业文化互促共进。这一路径不仅提升企业凝聚力与社会美誉度,更以文化软实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同类水务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政工研究样本。未来,需持续深化党建与文化融合,让特色文化体系在服务民生、推动行业进步中发挥更大价值。